曾光指出,中國公共衛生報道缺乏專家型記者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世界衛生組織傳染病監測和應急反應科學委員會委員曾光教授十二日在北京指出,媒體與公共衛生的關係非常密切,但中國公共衛生報道領域很缺乏高水準的專業記者。

    中國科普研究所主辦的“災難與科普”高層論壇十二日舉行,曾光在論壇上做題為《公共衛生報道需要專家型記者》的報告時作上述表示。他説,在公共衛生報道中,除了需要新聞方面的專業知識,還需要加強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這段時間我接受了許多媒體記者的採訪,也回答過許多提問,我感覺我們的媒體在公共衛生領域很缺乏高水準的專業記者。”

    曾光認為,這種不專業體現在報道中就是容易滿足於一知半解,使傳遞的資訊不準確,有時候還會造成不太好的影響。同時,專業素質不高還使記者鑒別能力差,而無法形成自己的觀點。

    這位醫學科學家稱,記者在公共衛生領域採訪中,不具備相應專業知識就只能跟著專家跑,“一個專家的觀點是否科學,有時候確實很難判斷”。他表示,中國在目前缺乏公共衛生專家型記者的狀態下,採訪時就應該注意報道其他科學家的評論,尤其是參與相同工作的一流科學家和國外專家的評論,相關的評論會使記者的報道更客觀。(中新社記者孫自法)

    專家表示科學普及亟待加強以構築抗災堅固防線

    當災難來臨時,我們的科普工作應當怎樣做?科學傳播做得怎麼樣?出席12日在北京舉行的“災難與科普”高層論壇的專家學者發出呼籲,應對災難的相關科學普及工作亟待加強,從而構築一道堅強的抗災防線。

    “對於科學精神的宣傳,對於獻身精神、實事求是、探索精神和團隊精神的宣傳,是更高層次的‘軟科普’,災難來臨時,應該多進行這樣的‘軟科普’宣傳。”著名科普作家葉永烈認為,非典來臨時,各種媒體都非常重視“硬科普”——具體的科學知識的傳播,但對科學精神、科學世界觀等“軟科普”報道重視不夠。

    中國科普研究所李大光研究員指出,特殊時期科學知識傳播與政府的行為密切相關,科技人員的科普意識有待提高,專業知識轉化為公眾可以享受的“消費品”缺乏“第三者”的工作。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教授説,新聞媒體對有關科學家進行報道時,要注意同時報道其他科學家的評論,尤其是參與相同工作的一流科學家和國外專家的評論,這樣會使報道更加客觀。(新華社記者李斌)

    中國網綜合消息2003年7月13日


公共衛生座談實錄:總理和專家都説了些什麼?
專家建議:6.24定為“中國公共衛生安全日”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的誕生備忘錄
專家談中國政府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作用
衛生部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答記者問
曾光為駐華外交官解惑:防治非典先克服恐懼心理
非典型肺炎防與治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