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啟動生態城市建設 欲建“山城田海”城市

     昨日(1月25日),《廣州市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通過評審驗收,廣州市副市長李卓彬主持評審會議,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國家環保總局等單位的多名院士、專家進行了評審。按照《規劃》,廣州將構建城鄉一體化的生態安全空間格局,優化配置資源,建立適度的經濟規模、人口規模,合理利用土地、保護水源,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

    生態城市是應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來指導城市建設的理想中的21世紀城市發展模式。國內,廣州2001年8月率先啟動生態城市規劃與建設,去年6月基本完成規劃編制後如今已是七易其稿,廈門、寧波、杭州等城市正在倣照廣州市的做法,著手進行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昨天的評審會上,深圳市有關部門在強烈要求下旁聽了規劃介紹。

    廣州市副市長李卓彬提出,按照廣州市政府提出的“生態優先”的思想,廣州將尋求一種既能應對發展挑戰又解決環境問題的城市發展模式,一定要把廣州建成一個高效、繁榮和文明的,最適宜創業發展又最適宜生活居住的國際化區域中心城市。廣州市環保局總工程師吳乾釗表示,《規劃》通過評審驗收並報市政府批准後即可實施。

    規劃重點解讀

    廣州市土地資源比較富裕,能源供給基本平衡,當前主要的資源瓶頸是非汛期水質性缺水,主要分佈在中心區和花都區。《規劃》確定了廣州市適度經濟規模,以及城市發展的空間策略,並建議建立生態安全監測預警系統,在生態敏感地區建立固定觀測點。

    經濟、人口、用地規模規劃

    以2000年廣州GDP2383億元、工業總産值3100億為基礎,預計到2020年,廣州經濟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準,GDP總量達21000億元,工業總産值達30700億元,為實現生態城市的目標奠定經濟基礎。

    《規劃》對未來20年提出了適度的人口規模規劃,在2005年控制在1130萬,2010年控制在1266萬,2020年控制在1543萬。用地規模方面,《規劃》提出2005年、2010年、2020年廣州市城鎮用地規模分別控制在大約479、608、780平方公里的規模。廣州未來的産業佈局也做出調整:將中心城區的工業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市中心原則不再增加新的工業用地;中心城鎮發展為銷售和第三産業發展中心;工業園區與中心城鎮由快速幹道連接。

    構築城鄉一體化生態城市

    《規劃》以“山、城、田、海”的自然特徵為基礎,構建廣州城鄉一體化的生態安全空間格局,在廣州北部構築三道“綠色生態走廊”,打通縱貫南北的“生態大通道”,建立各組團間的多組“生態隔離帶”,重點保護城市綠心即萬畝果園和南部水網地帶的植被。力爭在2010年之前,構建完成城市生態基本架構。

    〔綠色生態走廊〕:將貫穿廣州北部重要的生態源,對源的保護和景觀結構的穩定將起到重要作用,同時具有景觀美學作用,將形成三塊風景優美的原始生態旅遊區域。

    〔生態隔離帶〕:主要包括中心城區的生態主廊道、東進各組團之間的生態隔離帶和南部拓展區各組團之間的生態隔離帶,生態隔離帶將控制城市連片發展,對於改善城區區域內的生態環境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生態大動脈〕:北部生態通道貫穿三道“綠色生態走廊”,把構築景觀安全格局的重要的生態源和城市生態戰略點連接起來,可作為物種遷移的通道,促進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南部生態通道貫穿多條生態隔離帶,還可以和珠江河面一同將來自海洋的新鮮空氣引入市區,成為廣州市區的“進氣孔”。

    〔城市綠心〕:市區的萬畝果園是城市綠肺,同時在海珠區、番禺區河道交織如網,而“綠心”和廣州南部水網相接並互相依存,而一旦萬畝果園果樹遭破壞、水網水系污染,整個廣州南部生態建設將成一片“廢墟”,規劃提出保護好水網地帶植被,並營造一定的水景,形成水網與綠網交融的城市景觀格局。

    2005年90%市中心區居民用液化石油氣

     〔現狀〕廣州城區大氣污染已由從前的以二氧化硫和降塵污染為主轉變為以氮氧化物和總懸浮顆粒物污染為主。舊城區二氧化硫和降塵重污染區污染程度下降,但污染範圍在向新城區發展並向郊區蔓延;舊城區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重污染區污染已發展到一定程度並保持相對穩定,同樣總體上污染範圍也在向新城區發展並向郊區蔓延。控制和治理機動車污染已成為廣州市改善城區空氣品質的重點之一。

    〔對策〕提高居民氣化率,2005年市中心區民用氣化率從85.5%提高到90%,2010年市中心區氣化率提高到96%;從2001年開始在36家重點企業使用燃煤燃油脫硫節能劑,2010年實現17個重點污染源脫硫(濕式洗滌);2003年10個污染源將低效的除塵器替換為靜電除塵器或布袋除塵器;2001年開始43家燃煤重點源使用含硫為0.5%的低硫煤。關閉污染企業或工業鍋爐。2002年關閉南石頭工業區4噸以下的工業鍋爐16台,2005年關閉單機裝機容量小于50MW,同時總裝機容量小于150MW的12家電廠。

    調整能源結構減少大氣污染

    〔現狀〕廣州市一次性能源消費以煤為主,近十年來一直佔能源消費總量50%以上,能源終端消耗量最大的能源種類是電力、油製品和煤;能源終端消耗量中工業行業消費大部分能源,第二是交通運輸業。2000年,廣州市燃料消耗總量達2133.4萬噸標準煤/年,按照基本發展方案,2010年與2020年能源消耗總量較2000年分別增加58%和1.23倍,若無有效削減措施,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增加47%和1倍,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增加44%和94%,一氧化碳排放量分別增加30%和58%,煙塵排放量分別增加36%和72%。大氣污染有加劇的可能。

    〔對策〕包括西電東輸、天然氣輸入、鍋爐改造以及使用可再生能源等。2005年天然氣將被引進到廣州,廣州市此後發電使用的一次性能源預計主要轉向天然氣,併為發展核電做準備,2010年終端電力、油、氣、煤消耗的比例爭取達到42:25:13:20.2005年天然氣工程完成後,年接收液化天然氣能力可達300萬噸,其中215萬噸用於發電,85萬噸作為民用。從2005年起的3—4年內可實現燃氣置換,使廣州市的城市用氣從油制氣、液化石油氣逐步過渡到天然氣。

    污水排放造成水質性缺水

    〔現狀〕各種水污染物排放的增加,已成為廣州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障礙因子。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包括第三産業污水)一直是廣州市污水的主體。而近年來,廣州市的畜禽養殖業發展迅速,高濃度有機廢水排放對部分水域,甚至水源保護區的水環境保護施加了很大的壓力。

    過多的污水排放造成了生態環境需水中的污水稀釋水比例過大,導致了廣州市部分區域生態環境需水甚至超出總供水量,形成水質性缺水,2000年廣州市全年缺水量達9.12億噸。同時,過境水的跨境污染和污染衝突問題也影響廣州市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水環境保護,需要加以解決。

    〔對策〕包括眾多污水處理廠建設、河涌湖泊綜合整治、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設、建設完善雨污管網以及城市管網建設和維護、河口濕地和沿海灘塗生態系統的保護等。2001—2005年完成市區部分河涌(30%)整治工作,2010—2020年完成市區全部河涌的整治綠化。2005年前完成市區湖泊截污、清淤、曝氣整治。在流溪河沿河中下游兩岸投入10多億元建設1萬公頃的綠色生態園。2005年前,關閉和搬遷流溪河、增江、白坭河流域水源保護區內的所有畜禽養殖場。(畢式明 董林 伍慶祿)

    《南方日報》2003年1月26日


生態專家:三五年難成生態城
深圳:生態城市最具競爭力
哈爾濱計劃18年投資600億元建成生態城市
可怕的速成“森林型生態城市”
貴陽,打造全國首個迴圈經濟生態城市
投資百億建生態城市 大慶地綠水清天藍城美
廣州建生態城市 要再造幾座“白雲山”
北京首次提出建“生態城市”目標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