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沒有輸出通貨緊縮 
張斌

    去年,有關中國正在向全球輸出通貨緊縮的説法甚囂塵上。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個別學者、媒體,指責中國製造的産品造成了全球通貨緊縮。日本一些官員也公開表示,由於中國商品具有價格優勢,人民幣的幣值目前被嚴重低估,中國向其他亞洲國家輸出通貨緊縮,並且要求中國政府提高人民幣匯率。

    “中國輸出通貨緊縮論”認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而全球經濟處在不穩定中,由於中國經濟的規模以及出口占世界的份額不斷上升,中國正在向全球輸出通貨緊縮;中國經濟增長是威脅,因為中國的經濟擴張是以其他國家為代價的,中國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低估的幣值搶奪了了其他國的投資和工作機會。中國過剩的電子産品正在導致美國、日本和墨西哥的僱員失業。有的媒體甚至描繪了一幅可怕的後果:中國內需不足,産品過剩,物價下跌,只能出口,從而把通貨緊縮輸出到世界各地。由於全球通貨緊縮,世界經濟有可能再度陷入大蕭條。他們的結論和政策主張是,中國需要重新考慮其片面追求出口和貿易盈餘的政策,人民幣應當升值。

    事實果真如此嗎?

    從世界經濟來看,全球經濟在90年代出現了一系列金融危機,如墨西哥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以及俄羅斯金融危機。這些危機都拖累了全球經濟增長。世界科技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産率,但同時也造成了全球産品過剩。90年代末期,隨著全球高科技泡沫(包括IT産業泡沫)破滅,全球許多商品供給過剩,如電信、汽車、飛機甚至銀行服務。同時,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地區經濟一體化在蓬勃發展。由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導致生産要素在全球的自由流動,使得世界商品價格趨同。美洲自由貿易區的啟動和歐洲經濟的一體化都促進了生産要素的流動,增加了商品的供給。另外,世界石油價格在很長時期內穩中有降。所有這些因素都對全球通貨緊縮構成壓力,造成全球物價下跌。如果這些壓力不消除,全球通貨緊縮的局面難以改變。

    美國90年代十年的經濟繁榮和新經濟産生了許多泡沫,如高科技泡沫、房地産泡沫。隨著這些泡沫的破滅,美國的房地産、汽車價格以及電子産品的價格大幅下降。美洲自由貿易區的啟動,大量墨西哥廉價商品得以進入美國。進入新世紀,“9.11”恐怖襲擊事件和美國一些大公司的倒閉,嚴重地傷害了美國人的消費心理。“9.11”事件後,美國的物價大幅下降。許多美國人開始認識到,他們應當更多的儲蓄而不是支出。儘管如此,美國目前尚不存在通貨緊縮,而仍然存在溫和的通貨膨脹,約為1%到2%。許多美國經濟學家認為美國不可能出現通貨緊縮。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最近向美國國會保證,“美國並沒有走到通貨緊縮的懸崖”;即使美國走近這種危險局面,美國中央銀行擁有各種工具,可向國內注入大量貨幣,使物價回升、經濟再次運轉。

    日本經濟近些年來長期低迷不振,失業率居高不下,增長極為緩慢。90年代被稱為是“失去的十年”。日本早在1995年就出現了通貨緊縮,一直持續到現在。日本的通貨緊縮與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特別是房地産泡沫的破滅有很大的關係。日本銀行體系的不良貸款長期不能解決。雖然日本政府採取了一些措施,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但是未能刺激投資和消費。日本推進國內經濟結構改革反而使得物價下跌。日本勞動市場僵化也阻礙了調整,增加了失業。日本需要更大膽地採取行動,解決困擾銀行體系的不良貸款問題。在經濟低迷、通貨緊縮和政策失靈的情況下,日本財務省和日本央行互相指責對方的政策,而不是相互合作。央行希望財務省採取措施,進行財政擴張。而財務省認為財政政策已經失靈,需要央行進一步放鬆銀根。在西方7國首腦會議上,日本屢屢受到其他西方國家的指責。於是,日本為了推卸責任,把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當作替罪羊。

    中國近年來也出現了持續的物價下跌。從表面上看,由於中國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較低的勞動成本,再加上生産率的提高,中國出口産品在世界出口市場上具有價格優勢。因而,有人指責中國通過貿易渠道輸出通貨緊縮。

    然而事實上,這種片面的觀點誇大了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影響。目前,中國的GDP只佔全球的3.5%,而美國超過20%。據WTO的統計,中國出口只佔世界的5.3%,而美國、德國和日本是世界最大的工業産品生産國和貿易國。美國的出口值是中國的三倍以上。儘管中國的一些出口産品,如照相機、空調、彩電,佔世界的較大份額,但是這些産品的價格在美國、日本等國的價格中不能構成決定性的影響。中國在美國進口市場中只佔第四位,排在加拿大、墨西哥和日本之後。中國産品的市場份額只有9.3%,只能影響美國的部分産品。在中日貿易中,即使日本從中國的進口從十年前的佔6%,上升到目前的16%,但也只相當於日本GDP的1.6%。而且,物美價廉的中國産品有利於日本平抑物價,刺激日本人的消費,實際上增加了日本國民的實際收入。

    由於經濟全球化,世界經濟低迷不振,全球許多跨國公司為了避免衝擊、降低成本(可以降低20%-30%),把工廠遷到中國。中國的出口産品約一多半是由外資企業生産的,如摩托羅拉、飛利浦、本田、東芝。中國入世加速了外國直接投資的流入,2002年中國成為世界上吸收外資最多的國家。由於發達國家主導了經濟全球化進程,世界不斷出現新的産業分工。發達國家全面進入經濟結構調整,世界上許多最發達國家的經濟正在逐步轉向服務業。目前,發達國家在飛機、軍火、高科技産品的生産上佔有絕對優勢,而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成為一些勞動密集型産品的生産國,發展中國家在世界製造業中的地位上升有利於發達國家的産業結構改革。

    事實上,中國的通貨緊縮也並沒有那麼嚴重。由於各國統計方法存在一些區別,近些年來,中國的教育、醫療和住房的價格在不斷上漲,但大多沒有計入物價水準,而在美國和日本,教育、醫療和房地産價格是物價指數中的主要因素。

    “中國輸出通貨緊縮論”主張,由於美元對日元和歐元貶值,而人民幣釘住美元,這使得中國産品在世界市場上更加便宜,因此,為了解決全球通貨緊縮問題,人民幣應當升值。

    然而他們的主張也是片面的、缺乏可行性。中國政府長期以來為穩定亞洲經濟做出了許多努力。在亞洲金融危機中,中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中國加入WTO一年多來,履行了自己的義務和承諾,大幅降低關稅,取消了許多出口補貼,中國商品並沒有因為成本具有競爭力而涌入國際市場。為了帶動亞洲經濟的增長,中國近年來一直在致力於擴大內需,與東盟國家開展了廣泛的經濟合作,實行亞洲減債計劃。“中國輸出通貨緊縮論”還忽視了中國經濟的脆弱面,如消費不足、不良貸款和失業問題,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型之中。如果人民幣升值,中國出口將大幅下跌,導致大批企業出局,出現更多的不良貸款,最終摧毀金融體系,進而引發社會危機,造成大批失業,經濟停滯,最終人民幣還將貶值。因此,人民幣匯率的動蕩將對亞洲經濟甚至全球經濟産生破壞作用。

    即使一些美國人也認識到人民幣升值的危險。美聯儲前主席沃爾克最近在訪問中國時警告説,人民幣升值將導致瘋狂的投機,對於中國的經濟發展産生破壞作用,可能在中國産生金融危機。美國經濟學家羅奇在訪問中國之後又發表文章“停止攻擊中國”。他認為,中國商品使美國消費者收益,刺激了美國商業週期。羅奇認為人民幣不必升值,把中國説成是通貨緊縮的來源,是某些國家為了開拓自己的責任而尋找替罪羊。

    總之,中國並沒有輸出通貨緊縮或製造全球通貨緊縮。中國應堅持穩定匯率的政策。中國經濟的發展對亞洲乃至世界的金融穩定、經濟恢復和發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單位: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

    中國網 2003年1月15日


羅奇:“中國輸出通貨緊縮”是斷章取義
為什麼説“中國輸出通縮論”沒有實踐依據 
中國向全球輸出通縮是言過其實的結論 
朱夢魁:“中國輸出通縮論”言不符實
一石千層浪 專家學者批駁“中國輸出通縮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