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意義 
熊雲

    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意義,可以這樣來認識和把握:它是推進小康社會政治文明進步的需要,是促進小康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是消除腐敗、保持國家長治久安的需要。

    一、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是推進小康社會政治文明進步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一直重視“三個文明”的全面建設。儘管我們黨直到最近才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概念,但在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時,卻早已提出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1979年10月,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中提出:“我們要在大幅度提高社會生産力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和政治制度,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 20多年來,包括近10年來,我國民主法制建設在黨的領導下,有秩序、有步驟地推進,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我們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有了很大的改進,黨的建設不斷加強,黨內民主和紀律檢查制度不斷發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逐步完善,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朝著規範化、制度化的方向不斷前進,城鄉基層民主建設廣泛展開;政府機構改革漸次深化,幹部人事制度越來越活;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律體系初步形成了框架。民主法制建設,正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由此可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一直關注包括政治文明在內的“三個文明”的建設,並始終為建設三個文明而奮鬥。

    但是,由於過去我國經濟文化條件落後,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努力受到這樣那樣的限制,因此給人的感覺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步子不大,不如經濟體制改革那樣明顯。我們要在2020年實現更高水準、更全面的、發展比較均衡的小康社會,就必須在大力發展經濟、文化及其他方面的同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因此,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上明確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走什麼樣的道路呢?一般來説,政治發展的基本途徑是政治革命、政治建設和政治改革。由於我國已經確立了根本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即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這個制度是我國人民奮鬥的成果和歷史的選擇,必須要堅持。因此,我國政治發展的基本途徑是政治建設和政治改革(主要是政治體制改革),而不是政治革命。對此,黨的十六大明確指出:“必須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

    我們應按照十六大的這個要求,根據我國小康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要求,積極穩妥地推進我國的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

    二、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是促進小康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

    政治對經濟、文化是一種什麼作用呢?總體上看,對經濟、文化的發展起著一種政治保障作用。具體來看,有以下三個方面的作用:

    第一,保障經濟、文化發展的政治方向。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總是圍繞著一定的利益關係而展開的。為使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有利於本階級的需要,佔統治地位的階級往往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制定和實施政策法規等手段保障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向著有利於自己需要的方向發展。鄧小平同志在領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反覆強調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要使我國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沿著社會主義的方向前進。

    第二,為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提供必要的政治條件。一個社會的生産和再生産,無論是經濟建設還是文化建設,都離不開資源配置、協調和管理。資源配置、協調和管理的效果如何,直接關係到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特別是在經濟社會化程度高的社會更是如此。誰從事社會資源的配置、協調和管理呢?當然是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築。社會政治上層建築,除了政治統治的職能外,還有社會管理的職能。這後一個職能即使在國家消亡之後,也必將存在。

    第三,為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提供必要的政治環境。無論是經濟建設還是文化建設都需要一個良好的政治環境。誰來提供這個良好的政治環境呢?當然還是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築。歷史上,凡是政治清明的時代,都是經濟發展、文化昌盛、社會安定的時代;反之,凡是政治腐敗的時代,必定是經濟衰退、文化扭曲發展、社會動蕩的時代。

    由此可見,政治在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保障作用。

    我國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不僅在於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而且還在於為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政治保障。黨的十五大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跨越世紀的發展,要求我們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為此,十五大提出了當前及今後一段時間政治體制改革的五項任務:健全民主制度,加強法制建設,推進機構改革,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這些任務,有的已經完成,需要鞏固;有的尚未完成,還需要進一步努力;同時,隨著經濟、文化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擴大與深化,對政治體制改革又提出新要求。因此,黨的十六大對今後一段時間的政治體制改革提出了九項任務: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改革和完善決策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維護社會穩定。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綜觀全局,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説,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為實現這樣的目標,我們必須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推進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為我國各項事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

    三、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是消除腐敗、保持國家長治久安的需要

    所謂“腐敗”,就是指掌握權力的人在行使權力過程中謀取私利的行為。在我們國家,主要表現為貪贓枉法、行賄受賄、敲詐勒索、權錢交易、揮霍人民財富、腐化墮落等。

    腐敗現象,是與社會文明進步格格不入的東西,是影響社會穩定、發展與進步的重要因素。消除腐敗現象,是世界各國人民在追求穩定和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個共同課題,也是近年來我國面臨的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黨中央對這個問題高度重視,強調要從嚴治黨,建立健全一套拒腐防變的制度,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強黨內監督和人民群眾的監督,同一切消極腐敗現象進行毫不留情的鬥爭,決不容許黨內有腐敗分子的藏身之地。

    最近幾年,黨中央認真部署,加大反腐敗工作力度。經過各方面的努力,反腐敗工作取得重大成果,腐敗發展的勢頭已得到遏制。但是,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複雜的任務,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必須警鐘長鳴,樹立持久作戰的思想,一個問題個問題地解決,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把工作推向前進。決不讓腐敗分子有喘息的機會。

    消除貪污腐敗現象,要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抓,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持之以恒。堅持標本兼治,教育是基礎,法制是保證,監督是關鍵。 這是我國開展反貪污腐敗鬥爭的基本經驗總結。為什麼監督是關鍵呢?這是因為教育只能加強自律。這只對部分人管用,而不是對所有的人都管用;而監督是他律,對所有的人都管用,特別是有良好的體制做保證時,就可以比較好地制止腐敗現象的發生。因此,通過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發展民主,健全法制,完善監督,就成為我國反腐鬥爭的十分重要的措施。

    要繼續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法制建設,繼續完善村務公開、廠務公開、政務公開、民主評議、質詢聽證等民主形式,使人民群眾在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保證權力的正確行使。繼續完善和嚴格實行民主集中制,加強領導班子內部監督,保證領導班子依紀依法辦事,防止發生各種違紀違法行為,防止任何個人淩駕於黨組織之上。進一步完善黨員領導幹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廉潔從政的行為規範,明確那些是允許的,哪些是禁止的。加強反腐敗方面的立法,完善預防和懲治腐敗現象的法律法規,並保證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

    要通過體制創新逐步剷除腐敗現象産生的土壤和條件。“依靠體制創新抑制腐敗現象,是我們在實踐中取得的一條重要經驗。好的體制,可以有效地預防和制止腐敗現象的發生,反之,不好的體制,則會導致腐敗現象的滋生和蔓延。” 要著重抓住那些容易産生腐敗現象的環節來推進體制工作,特別是要搞好人事、財政、分配等方面的制度改革。

    (熊雲:博士、中央黨校科社部副教授)

    中國網 2002年11月26日


江澤民報告第五部分: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
政治體制改革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逐步完善
中央黨校調查表明中高層幹部關注政治體制改革
朱鎔基總理説,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絕對不會抄襲西方的模式
16大專題網站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