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20年中國城市化水準將提高到60%

    中國有19億畝耕地,中國國民每年需要8億噸糧食,這需要4000萬勞動力就可以完成,而目前中國鄉村從業人員總數高達4.99億人,4000萬與4.99億的落差困惑著一個龐大的人群,同時也困惑著我們這個已經邁入21世紀的國度。這些剩餘勞動力的出路何在?他們將流向何方?

    專家認為——唯一的途徑是非農産業和城市。

    有專家預言,未來20年將是中國社會發生大變革大轉型的時期,也是中國實現由農村化社會向城市化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將會有8億人口進入城鎮生活。這聽起來似乎接近神話,因為目下中國的農民還徘徊在近8個億,二十年彈指一瞬,就會日月換新天了嗎?然而,根據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和中國人口增長的綜合分析,有一個預測結果日前已被專家們所明確——未來20年中國城市化水準將提高到60%左右。與2001年的最新統計數據城市化率37.66%相比,這意味著今後每年城市化率需提高約1.5個百分點。顯而易見,中國的“城市時代”已然來臨。

    爭端

    其實,一直以來,關於“城市化”進程存在於業界的有兩種不同的聲音——即學界與政策層各持己見。學界認為,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應著重于大、中、小城市格局的建設與發展,重點放在把握整體面的平衡上;而政策層則認為城市化進程應更側重於“農民的進城問題”,即需大力發展小城鎮。在這兩種觀點的推動下,在近年來的城市化進程中,出現了兩個較為明顯的階段,即1998年以來大力提倡的“小城鎮大戰略”和最近一兩年平地颳起的城市“做大做強”風。時至今日,外界對於這樣“風起雲湧”的城市化進程已顯得麻木,但並未改變這兩種聲音的吵嚷與對立。

    面對這樣的爭端,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朱鐵臻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闡述了他的最新觀點,朱鐵臻提出,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多元的城市化道路,即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絕不應該陷入“大”“小”之爭當中,更不應該人為地控制某一類型城市的發展。要根據各地區的現有條件,宜大則大,宜小則小。抑大崇小或崇大抑小都不符合城市化發展規律。

    聲討

    而事實上,近年來各地方蜂擁而起的城市競賽、展現給大眾的“千城一面”與朱鐵臻理想的“城市化”相去甚遠,為此理論界呼聲一片。

    朱鐵臻鮮明的提出,“城市化”的發展應根據國家不同地區、不同經濟發展水準以及資源、市場的現有條件採取與之相適應的發展道路,一定要避免人為地“拔苗助長”,更要避開“面子工程”和盲目攀比的誤區。而“城市化”絕不應是個單純追求規模的問題,城市化的發展應與城市所産生的效益相適應,最好能使其保持在規模與效益成正比的情況下。與其他專家認識不同的是,朱鐵臻提出過去嚴格控制大城市發展的措施本身就是陷入了誤區,其實中國的大城市依然具有發展空間。當然,面對記者朱鐵臻亦大聲疾呼:絕不能盲目搞“城市化”,要搞一定要在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搞!與此同時,他還強調,單純的人口聚集,並不是“城市化”所要做的事情,變“人口”為“人口資源”,才是城市競爭力的體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淮則進一步指出“城市化”最重要的不是僅讓城市漂亮了、街道整齊了、基礎設施完善了,而是要對城市的産業結構進行調整,讓工業企業退出核心街區,從而帶動城市核心地區的房地産業、商貿流通業、現代商務會展業的迅速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部部長李善同也直斥在目前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先有“城”後有“市”現象,她指出這無疑是一種誤區,通常是地方政府為了追求形式上的“升級”,在不考慮客觀因素的條件下發起的造“城”運動的直接後果。

    論“見”

    然而對於未來二十年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勢頭,朱鐵臻專家卻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樂觀。他解釋道,按世界範圍內城市化發展的規律來講,當城市化率上升到30%以上時,城市化發展的速度就會進入一個加速發展的時期,學界通常認為,城市化發展最為迅速的階段是城市化率由30%向70%增長的過程中。而目前,按最新統計數字——2001年的城市化率37.66%來説,早已高於30%這一界點,據此,可以預計,與以往相比,今後我國城市化進程將進入空前快速發展的時期。對此,專家李善同則表現的持重一些,“雖然從理論上講,今後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將進入快車道,但由於現實因素的種種制約,今後二十年,城市化進程的整體走勢仍趨於穩健,大約每年仍會保持1個多百分點的增長。”李善同向記者拋出了她的“城市能力”理論,所謂“城市能力”,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組成,包括人口素質、城市基礎設施、産業聚集程度等。李善同指出,目前“城市能力”決定著城市可能達到的城市化發展水準,今後亦然。

    在今後二十年中國城市化進程將選擇什麼樣的路徑這一問題上,朱鐵臻指出,“城市圈”的發展模式很可能成為今後城市化發展的主流。即以大城市為核心帶動一個地區,在地區的發展中形成一個城市群,城與城之間由隔離帶分割開來,從而形成一種所謂的“城市圈”,在城市圈中,周邊中小城市受到大城市的輻射,大城市又從中小城市得到供給與支援。當然,這中間要注意一個環節,要特別保持城市群落中每個個體的相對獨立性,這樣才能使整體格局靈活而有生命力。而且儘量依靠經濟的、市場的手段來自然的配置資源,而儘量減少行政的、人為的因素。在這一過程中,還需避免“以大吞小”的現象,已經有很多現實存在的例子錶明,大城市無限向外擴展式的發展並不是合理可行的,如北京市的發展有如“攤燒餅”,整個城市顯的龐大而乏力。李善同對未來中國城市化路徑的定位簡明扼要:將有可能以“城鎮化”為主導思路,逐漸加入學界所提出的“城市化”的內涵。

    對於政策面將有的動作,李善同指出,政策方已意識到要將“城市化”進程的著力點放在“土地制度”上,這涉及到兩個方面:農民進城後空置出的土地如何處理;城市逐步發展後周邊原有的農用土地如何轉型。目前有關方面正在研究土地制度改革的具體路徑。專家陳淮則建議,在今後的城市化進程中,政府要做的關鍵是規劃,並且要建立一個優化的城市經濟系統,要使城市經濟發展有一個好的市場經濟氛圍和制度環境。在這一過程中最好有民營經濟的大量參與。

    然而,今後二十年政策面究竟會走什麼樣的路徑?

    記者在採訪即將結束時獲得了一個消息,據有關方透漏,全國“第四屆城市工作會議”將在明年初召開,這將是繼1978年第三次城市工作會議以來二十年內再次召開的主題圍繞城市的一次盛會,它將勾畫出未來城市化發展的細緻藍圖。

    《中國經濟時報》 2002年11月8日


統計顯示:13年來中國城市大發展 
劉福垣:城市化要與産業調整相結合
中國工業化與城市化帶來挑戰
文匯報:城市化呼喚“新市民”
城市化正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動力和源泉
傅崇蘭:我國城市化本世紀將有質的飛躍
李景國:城市化未來的路怎麼走
中國百姓藍皮書之十:城市化
我國低城市化水準阻滯三大産業的結構調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