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百年華誕   
姚潤皋 王月清

    100年前,內憂外患的晚清時代,外國列強的堅船利炮喚起了中國人的強國夢。張之洞、魏光燾為代表的一批志士仁人本著教育救國的理念,上奏興辦現代意義的高等教育。1902年,在揚子江畔鍾山腳下的金陵古城,三江師範學堂正式創辦。

    茲此以後,薪火傳衍,教澤綿綿,蔚然而為今日的南京大學。100年來,肇始於三江師範學堂的這所百年學府迭經變革、曆盡滄桑,時時秉持自身的辦學理念、形成良好的辦學特色;100年來,10余萬學子從這裡走出,大江南北,海角天涯,處處都有南大學子的身影。在新世紀之初,在桃李芬芳的時節,海內外2萬多名校友代表飛向這座典雅幽靜、書香四溢的校園,在5月20日這一天共賀母校100歲生日。一堂師友,滿腔溫情,撫今追昔,眺望未來,我們發現,百年南大幾乎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史的一個縮影。

    

    至今矗立在南大校園老樹下的石痕剝裂、筆力遒勁的“兩江師範學堂”碑匾,宛如一位歷史老人,向世人述説著那難以忘懷的一頁一頁。

    “兩江師範學堂”碑匾的書寫者是近代著名教育家、書法家,“兩江”校長李瑞清。“三江”于1902年創辦之後,很快改名為兩江師範學堂。1905年,李瑞清出任兩江師範學堂校長。李瑞清主政期間,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為校訓,全身心投入到新式教育中。大學非大樓也,乃大師之謂也,這或許是李瑞清等人的共識。於是,廣延名師,增設新式學科成為李瑞清主政“兩江”的創舉。此後,他親赴海外聘請有真才實學的海外教習,舉賢招能。既崇國學,又倡科學,將原來的博物科改為農業博物科,並創設國畫手工科,培養了呂鳳子等我國第一代現代美術師資。在崇本務實的學風下,學校聲譽日隆,成為江南第一學府。國學大師胡小石、柳詒徵、陳中凡等都從“三江”畢業,成為學科中堅。

    1915年,兩江師範學堂更名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留美博士郭秉文于1919年繼任南高師校長。1921年南高師改名東南大學,1928年再改為國立中央大學。其間郭秉文先生主持校務達十年之久。畢業于有“世界新教育中心”之稱的哥倫比亞大學的郭秉文深知,辦學之道首在廣延名師。在郭秉文的努力下,一批學術精英紛紛回國。當時,在美國成立的中國科學社聚集了一批中國留學生,社長任鴻雋和主要發起人秉志、胡剛復、楊杏佛等先生先後加盟南高師。隨後“中國科學社”大本營安紮在南高師成為“中國自然科學的發源地”。繞樹三匝,有枝可依。一時間,南京大學的前身南高師、東大名師薈萃、俊彥雲集。文科的劉伯明、湯用彤、陳衡哲、王伯沆、柳詒徵、蔣維喬、錢基博、陳中凡、吳梅、吳宓、孫本文等,理科的任鴻雋、胡剛復、熊慶來、葉企孫等,教育科的陶行知、陳鶴琴、汪懋祖、李叔同等,農科的秉志、工科的茅以升、商科的楊杏佛、馬寅初等、英文科的客座教授賽珍珠等都集中在此。竺可楨創建我國第一個地學系、熊慶來創建我國第一個數學系,如此等等,群賢畢至,各顯身手。“南高”、“東大”成為蜚聲國際的高等學府,梁啟超、張君勱、杜威、羅素、泰戈爾等著名人士也成為“南高”、“東大”的學術常客。一代大師的辛勤努力為以後南京大學的學科發展奠定了基礎。

    從1928年至1949年,南京大學經歷了22年的“中央大學”發展時期,李四光、羅家倫、顧毓琇、吳有訓等校長的篳路藍縷、抗戰時期中大的西遷東還,在危難之際,中大的師生們推助教育事業奮然前行。至1947年,中大已擁有7院41個係,23個研究機構,師生達5000余名,規模之宏大、師資力量之雄厚,居全國大學前列。經濟學家馬寅初、美術家徐悲鴻、農學家金善寶、天文學家張鈺哲、化學家袁翰青、醫學家蔡翹等,皆各個學科的翹楚之材,當時的全國45名部聘教授,中大的胡煥庸、孫本文、梁希、胡小石、柳詒徵、高濟宇、徐悲鴻等12人入選。1948年選出的81位中央研究院院士中,中大的教授和校友佔四成。

    從1949年中大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到1952年全國院係調整中的融合與重組,從20世紀50年代的穩步發展,到改革開放後朝著以“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為特徵的世界一流大學目標的不懈努力,柳詒徵、李叔同、劉伯明、陶行知、秉志、竺可楨、熊慶來、吳宓、茅以升、胡小石、陳中凡、宗白華、童第周、徐悲鴻、孫本文等幾代宗師的傳道授業,嚴濟慈、方東美、王應睞、趙忠堯、吳健雄、李國鼎、戴安邦、高濟宇、程千帆等代代學人的傳薪續火,魏榮爵、馮端、閔乃本等23位院士的科海探索,幾代大師的默默耕耘,造就了今日南大的輝煌。

    

    大冶鑄鏌釾,名師出高徒。從兩江師範時期“儉樸、勤奮、誠篤”的校風和“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訓,到南高師時期追求“鍾山之崇高,玄武之恬靜,大江之雄毅”的國士風範,從中央大學時期“誠樸雄偉”的校訓,到南京大學“嚴謹、求實、勤奮、創新”的校風,學脈相承,學風綿綿,熏陶了一代又一代南大學子。

    朱光亞、任新民、錢驥、黃緯祿、程開甲、趙九章6位“兩彈一星”專家從這裡走出,200多位南大學人當選為中科院院士,佔據全國院士總數的五分之一。近年來,南大畢業的8位年輕學人,摘取美國總統獎、狄特曼獎等國際科學桂冠。在國家首次表彰的“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碩士學位獲得者”中,20位是南大畢業生,人數居全國高校第三。以南大學子和導師姓氏命名的新理論有許一李推廣中間玻色子理論、週一龔分步相變理論、吳孤子理論。被楊振寧教授稱為當今國際數學界最突出的兩位年輕學者,都是南大畢業生。改革開放後,中國自行培養的第一位古代文學博士、第一位無機化學博士、第一位構造地質學博士、第一位電腦軟體博士、第一位世界地區史國別史博士、第一位自然地理學博士,均出自南大,而今他們已成為所在學科的領頭人。

    60年代從南大天文係畢業,在西北邊陲一幹就是40年的李濟生院士,默默地為祖國航太事業做出傑出貢獻,被譽為“太空牧星人”。90年代南大學生劉欣赴英國倫敦參加國際英語演講比賽,從諸多英語母語國家的選手中脫穎而出,為中國人捧回冠軍獎盃。按“以重點學科為依託,貫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模式培養的基礎學科強化班學生,如今已在學界嶄露頭角,文科班的張暉出版了20萬字的《龍榆生先生年譜》,填補詞學研究空白。日前,孫承娟等3位女生又收到哈佛大學直接攻讀博士的通知書……回首學習生活,他們滿懷感激:南大是一塊古老又年輕的成才的沃土。

    

    走進古色古香的南大校園,你會感到百年南大特有的誠樸和沉毅;翻開南大的歷史,你也會感到寧靜致遠、寬容創新的膽識。

    在南大的北園,中西合璧風格的北大樓是民族精神與世界眼光相結合的象徵。南大在百年發展史上有中國創辦的“三江師範學堂”和外國人辦的“金陵大學堂”兩個源頭,這本身就是以開放的心態促成中西文化交融的結晶。20世紀70年代末期,南京大學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將視野投向世界,加強國際交流和合作,成為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最活躍的中國大學之一。目前,南大已經與140多個國外著名大學簽訂了不同層次的合作協議。1986年,在中國國務院副總理萬里、美國副總統布希的直接關心和支援下,南大與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合作創建了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每年招收100名左右具有碩士水準的外國學生,由中美雙方共同執教和管理,至今已培養了15屆學員,畢業人數1153名,成為中美事務及中國和其他國家外交、外經領域的重要骨幹。至今,“中心”已成為中美兩國最大的教育交流項目,被譽為“不出國的留學園地”。

    南大在1989年成立的中德經濟法學研究所,是迄今為止中國和德國高等學校在法學領域共同設立、運作的唯一一所教學科研機構。10多年來,該所在中德經濟法和民法、歐盟經濟法及比較法學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教學科研成果,與德方合作培養了50多名碩士生、博士生。為擴大中德法學的交流和合作,德國副議長福爾默于2001年11月來華,為“中德經濟法學研究所”更名為“中德法學研究所”揭牌,該所計劃招收德國留學生攻讀博士學位。2001年12月,一個為中國學者研究日本、日本學者研究中國提供多邊合作、多元化服務的學術基地──“中日文化研究中心”又在南京大學成立。除了“引進來”,南大還積極“走出去”辦學。1994年,南京大學商學院在新加坡開辦MBA班,至今已招收8屆學員。繼1998年中國文學專業碩士班在新加坡開辦後,馬來西亞班也于2001年在吉隆坡開辦。如今,南大伸向美洲、歐洲、亞洲等地的辦學格局已成為探索中國大學教育國際化的成功典範。所有這些舉措源自於南大人一以貫之的高瞻遠矚、敢為天下先的內驅力。

    ——從南高師時期陶行知先生主持校務時首開女禁,提倡男女同校實行“學分制”和“選科制”,到20世紀90年代重視基礎研究,走向國際舞臺與科學前沿對話,被《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的論文數連續七年位居國內高校首位,迄今被引用論文數也連續七年位居國內高校第一,南大都引領了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風。

    ——當人們感受改革開放所帶來的萬千巨變時,不會忘記南大一位教師率先並參與撰寫的、在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以特約評論員名義發表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這篇文章引起了一場思想解放的大討論,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思想先聲。

    ——當我們在新世紀肇始之際,奮力落實江澤民同志“努力在我國建設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一流大學”指示時,人們不會忘記,早在1983年5月,南大校長匡亞明等一批具有前瞻意識的教育家、科學家就向中央領導提出的在我國重點建設一批大學的進言。隨後,“863”計劃、“211”工程、“985”工程的實施已不同程度地告慰著匡老等老一輩教育家的進言獻策的良苦用心……

    

    100年來,南京大學的興衰始終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相連;100年來,南京大學的發展,始終以民族振興、科教興國為己任。

    早在“五四”時期,南高師就是南京地區愛國學生運動的中堅,進入中央大學時期後,中大的進步師生於1947年發起了聲勢浩大的“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五二O”愛國學生運動,“五二O”因此成為南大的校慶紀念日。抗戰西遷期間,以中大教授潘菽、梁希等為主體的“自然科學座談會”、“民主科學座談會”為爭取科學民主和民族獨立而奔走,後來發展成為九三學社。

    改革開放後,南大遇上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機,創造了驕人的業績。1992年1月,江澤民總書記視察南大並題詞“把南京大學辦成具有國際影響和富有特色的教學科研中心”。1994年11月,南大順利通過首批“211工程”預審;1999年7月,教育部和江蘇省人民政府簽訂協議,決定共同重點建設南京大學,南大開始進入國家重點投資建設的9所大學的行列。根據江澤民同志1998年5月提出的“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一流大學”的指示精神,南大確定了“朝著建設國際一流大學的更高目標開拓前進”的奮鬥目標,並把創一流大學的戰略構想概括為“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面對新的征途,南大師生整裝待發。

    ──經過百年來數代師生的努力,南大具有學科門類齊全、綜合性強、整體水準高、學科建設重視基礎研究與應用技術研究開發相結合、擁有一支高素質教師隊伍和完備的學位教育體系等優勢。如今,南大已突破文理型學科結構,追求學科建設的高水準與多科綜合型的目標,形成了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生命科學、管理科學與現代工程與技術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格局。

    ──目前,南大已擁有28個國家重點學科、1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專業實驗室,3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數量和水準均居全國高校前列,此外,86個研究所、54個跨學科研究中心為創新研究奠定了雄厚基礎。

    ──面對21世紀科技競爭的挑戰,南大著手實施“學科群”和“學科特區”建設方略。學科群建設,旨在跟蹤國際前沿、集中優勢、協同攻關,在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2000年,南大從哈佛大學成建制地引進一個課題組,按照世界一流大學的管理機制,成立了分子醫學研究所,該所成立僅兩年,就獲得了一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理論與計算化學研究所、國際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等學科特區也顯示出特有的活力和潛力。

    ——以學科建設為龍頭,隊伍建設為核心,南大的師資隊伍、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國際交流等各項事業形成良性互動的發展勢頭。以600名教授、320名博導、23位院士、4名國家“攀登計劃”首席科學家、36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9名“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為主幹的師資隊伍,為人才培養品質提供可靠保障。

    ——人才培養是大學永恒的主題。面對新世紀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南大著力貫徹“全面培養、強化基礎、因材施教、增強活力”的人才培養方針,培養“起點高、基礎厚、後勁足”的高素質人才。通過“教學思想大討論”、“學風大討論”,教學改革不斷深化,明確了“融業務培養與素質教育為一體、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為一體、融教學與科研為一體”的教育思想,逐步形成一套基礎面寬、文理通融的創造性人才培養模式。

    ——積極為社會、為國家服務是大學義不容辭的職責。在新世紀的新形勢下,南京大學明確提出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緊密結合起來,力爭使學校成為探索、解決國家與人類發展所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的科學基地和思想庫。最近,南大通過國家“十五”科技重點項目“國家遺傳工程小鼠資源庫”的建立的論證和考核,獲得首期項目資助5000萬元。近年來,南大在保持基礎研究優勢的同時,努力培養高新技術産業。相繼成立了“奈米材料技術研究中心”、“微結構科學技術高等研究中心”等幾十個應用開發研究機構,逐步形成以生物醫藥、電子資訊、精細化工和智力型服務四大領域為標誌的高新技術産業格局。南大蘇富特軟體公司以打造民族軟體産業為己任,2001年在香港創業版成功上市。以南大哲學社會科學專家為中堅力量組成的“江蘇發展研究院”承擔了多項江蘇經濟文化發展的重大軟科學項目,迄今舉辦了13次“江蘇發展高層論壇”,被譽為地方經濟文化發展決策的思想庫。由匡亞明主編的《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被稱為20世紀最為浩大的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工程,該叢書現已出版150部,其總結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之功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為表彰南大建校100年來為中國科技文化、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所作出的貢獻,國際小行星中心與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日前發來賀電,正式將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901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南京大學星”……

    回首百年,踏遍青山人未老;面向未來,而今邁步從頭越。

    南大校長蔣樹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回首百年,我們對代代師生創立南大基業的辛勤努力滿懷敬意;展望未來,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是一個任重道遠的歷程。在新世紀新形勢下中國高等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機遇,面對新的征程,我們絲毫不敢懈怠,因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不僅是中國政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大舉措,而且也是經歷百年滄桑的南大人心中的夢想。” (姚潤皋 王月清)

    中國網2002年5月20日


秀絕金陵第一聲——陶行知與南京大學
大千世界筆墨間——張大千與南京大學
誠樸雄偉 勵學敦行 南京大學校長談新校訓
南京大學將大規模引進國外現用原版教材
諾貝爾獎獲得者阿爾費羅夫受聘南京大學
賽珍珠與南京大學
南大推出特困生"免費吃住"新舉措
南京大學推出特困生"免費吃住"新舉措
南京大學發生重大火災
研究生多於本科生——從南京大學教改看現行研究生教育 
南大欲錄取高考作文滿分者引出爭議
南京大學蘇富特公司在香港創業板上市
台灣新黨大專青年大陸訪問團訪問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設立“楊振寧獎學金”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