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縱論入世後的中國企業改革和企業競爭力(全文)  

    “2002天津《商業週刊》論壇”今天在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行。中國證監會主席周小川發表了題為《中國加入WTO後的企業改革和企業競爭力》主題演講。以下為演講全文及回答提問。

    中國加入WTO後的企業改革和企業競爭力

    周小川

    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

    非常高興有機會在著名的《商業週刊》的論壇上跟大家交流。同時,也非常榮幸這個會議是在天津開發區召開,使我們能夠看到天津市,特別是天津開發區非常卓有成效的發展,非常激動人心。

    因為我們已經落後於時間進度了,經過會議組織者協調,我想講的題目是中國加入WTO之後的企業改革和企業競爭力。

    加入WTO,像剛才素帕猜總幹事講的,要做很多事情,其中政府要做很多事情。但歸根結底是由眾多的企業作出正確的決策,來應對WTO的機遇和挑戰。因此,企業的競爭力是至關重要的。從中國證監會的角度來看,中國證監會負責監督一千多家上市公司的資訊披露。從這個角度,我們一方面關心資訊披露的真實性,同時也試圖對這些資訊披露的情況進行分析,以便於投資者更好的了解中國的企業的狀況、盈利的狀況和它們存在的問題。因此,從多個角度對企業進行分析。當然,中國的企業是幾十萬家,甚至是幾百萬家,我們觀察的數量是一個小部分,但是這一小部分是有代表性的,也是大家非常關注的。從這裡邊也能得出一些看法和大家進行討論。

    首先,花一點兒時間回顧一下中國企業改革進展的過程,使大家能夠有一個看法,就是企業改革是一個比較漫長、比較艱苦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的過程。企業改革從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開始,那時候在早期階段,中國企業改革主要是下放經營自主權。在計劃經濟情況下,中國整個計劃經濟像一個大的公司,每個企業只不過是生産産品的工廠,它們並沒有經營自主權。隨後是另外一個階段,就是要創造一個能讓企業在市場經濟環境中運營的條件,同時,企業在這種條件下再進一步深化改革。創造這些條件,現在回顧起來主要是發生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包括價格自由化、貿易的放開經營,創造平等競爭的條件以及稅收改革等等。在這個時期,企業處在這樣的環境下,還不能夠完全的自主經營,但是在當時採取了很多改革的措施,包括企業承包制,包括政企分開以及兩權分離,就是經營權和所有權的分離。在中國共産黨十四大為代表的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新的階段。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在90年代中期以及後期來看,還是一個初步常識和推動的階段,其中的代表就是以股份制和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為特徵的試行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裏,所有制開始多元化,儘管國有應該佔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多元化發展很快,開放,解除管制都有很大的發展,産權逐步清晰化,股份在發展,機制等等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重視,建立良好的法人治理結構工作得到了充分的重視,開始向前推進,但還是屬於初始階段。

    從我個人的視角來看,在加入WTO之後,我們會看到更多元化的發展,首先是企業的所有制會有更多元化的現象。另外,會形成更加成熟的現代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另外,加入WTO之後,企業將面對國際、國內更加劇烈的競爭,它們的結構的調整、資源的調整都會加劇,以便在加入WTO之後保持良好的競爭力。為什麼要講這樣一個過程呢?這樣一個過程確實是需要花比較長的時間。這個時間不是一項政策或者法律就能決定它的進展的。因為它涉及到很多人的思維需要改變,其中包括政府的思維需要改變,企業家的思維,職工的思維都需要適應市場經濟進行轉變。整整一代人的人才在新的環境中成長起來,他們不是一天就能冒出來的。

    法律法規需要逐步完善,使得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們生産的結構,包括第一産業、第二産業和服務業産業結構的轉變肯定要花較長的時間才能夠實現。儘管世界上,從中央計劃經濟轉到市場經濟的許多國家中,情況各不一樣,像俄羅斯和一些東歐國家,採用了“休克療法”,他們採用了很激進的辦法來做。比如説法律法規,中國是在企業改革進行了15年左右的時間內才有了《公司法》,企業改革20年左右時間才有了《證券法》,這些法律的出臺已經建立在自己實踐和經驗總結的基礎之上,相對來講,它的司法、執法和被人們接受的程度還比較快。觀察另外一些國家,他們可以追求非常快的改變,改變完了以後,有些法律不出來可以抄其他國家的法律,但是抄過來以後,並不被人們很快的理解,同時司法執法的水準也不是很到位,雖然表面上做得很快,但是通過觀察,很多企業是像中央計劃經濟下的財政軟因素。

    産品結構轉變也是這樣,中國儘管改革已經20年,但是我們發現,過去傳統重工業為主的城市在結構轉變中仍舊苦苦掙扎,儘管取得很多進展,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過去軍事工業在轉軌過程中,有一些做成了,也有一些仍在困難當中掙扎。我們要看到企業改革的成績,也要看到它是一個長過程。所以加入WTO之後,這項工作要進一步的向前推進。

    下面談一下對企業競爭力的觀察。從觀察上市公司的角度來看,有一些企業競爭力比較強,有一些企業競爭力比較差。在中國來講是一個很不均衡的過程。第一,和産業結構有關係。第二,和所有制結構有關係。第三,和政企分開以及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的程度有很大的關係。普遍的分析表明,中國製造業方面競爭力是比較強的。製造業競爭力比較強有很多分析,我個人看有四點值得注意。

    第一,強調中國勞動力成本是比較低的。第二,強調儘管是低成本的勞動,但是勞動的熟練程度相對來講改進是比較快的。這和相當一部分中國人勤勞,善於學習,善於摸索,跟這樣一些特性是有關係的。因此,雖然有很多新興行業,但是不論從工程技術人員到一般的職工,學習的都非常快。因此,這方面構成了優勢。第三,潛在的研究開發的實力也是相對比較強的。儘管説中國的高等教育普及率相對還比較低,但中國是人口眾多的國家,在這個比例下,中國每年培養出來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其他方面的高技能的人才,總數量是相當大的。因此,在經濟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在很多方面表現了比較強的創新和研究開發的能力。但是發揮還很不夠,而且在早期比較偏重於像産品的抄襲、倣造,但表現出非常高度的才華。下一方面會在自主研發、自主智慧財産權方面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第四,中國在製造業方面改革開放比較早,起步比較早,進展比較快,在這樣一個情況下,加大了競爭的壓力。這種競爭壓力使很多製造業企業經過痛苦的改造、重組,有力的增強了自己的競爭力。

    也有很多分析談到,在企業競爭力方面有很多不足方面。其中一個不足的方面表現為企業的長遠觀點不強。企業以近期利益為導向作出決策的比重比較高,對於長遠的發展,特別是生産要素的配製以及具有長遠性的研發方面,重視程度不夠。因此,使得一些公司可能在某些年份表現很好,但過一段時間,産品一過時,後面就出問題。另外,在財務決策方面也經常有短期觀點。這也不奇怪,因為改革總共只有20多年,政策環境不斷發生變化,不斷發生調整,還沒有充分形成一個長期穩定的經營環境。所以,經營者有時候也感到很困惑,看太遠的東西看不清楚,近期的東西也在不斷變,有時候對企業的效益影響也比較大。這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另外,競爭力不均衡的狀況。競爭力不均衡有一些行業競爭力比較強,有一些行業相對比較弱。如果在封閉的情況下,這個問題不是很大,因為沒有國際競爭引進來,同時也不參與國際競爭,不會顯出太大的問題。但是隨著開放度的增大,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以後,加劇了中國服務業的開放程度,今後中國服務業競爭力相對較弱的情況就會表現的比較突出。最近我們也觀察出,中國的服務業企業在加入WTO的過程當中,有一個長足的進步,也就是很多企業借助這一機會,很好的進行思考和調整戰略,調整經營決策,使得有很多的追趕現象。但總體來講,相對還比較弱。這也跟服務業開放的比較遲,過去壓力比較低有關係。

    從整個開放的進展上來看,任何一個行業來講,在開放早期怨言很多,企業提出保護的呼聲比較高。從歷史經驗總結來看,這種壓力往往轉換成動力,使企業經受短暫的衝擊、壓力以後,最後轉換成動力,這個行業往往在事後表現出很強的適應能力和競爭力,甚至將來不僅國內市場沒有大幅度的放棄,而且在打入國際市場方面取得相當大的進展。這種道理從理論上來看也是適應中國的服務産業的。因此,勇於迎接加入WTO以後的機遇和挑戰,也是服務業提高競爭力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我相信在這方面一定能夠取得成功。但是在這裡我覺得需要解決好兩個問題。

    一般的來説,一個正常的企業在面對國際競爭以後,應該既有人才,也有資本,是有能力調整自己的。但有時候調整起來比較困難,有兩種情況問題是比較大的。一個是積累了歷史所遺留的財務包袱。這樣在面對競爭的時候,可能就處在翻不過身的感覺。其中比較明顯的是金融類企業,特別是商業銀行,歷史財務包袱比較重。另外過去所形成的結構在富餘人員方面特別突出。也就是在人力配製上密度過大,同時又由於是老行業,存在大量的退休工人的問題,這個問題又和中國在改革中要解決好社會保障有聯繫,讓企業大量的背年齡大的以及退休的、要退休的工人,包袱比較大。這些問題如果合理的解決,提高企業競爭力方面有很多機會。

    第三個,我想談談當前國際競爭對中國企業所提出的挑戰以及現在自己觀察自己有哪些不足。

    首先,國際競爭的挑戰使我們必須調整過去由傳統的中央計劃性經濟的生産結構,這種生産結構是重工業為主,輕工業比較差,但是這一點已經扭轉了。總幹事説,發展中國家服務業佔50%,中國佔40%左右的水準。因此,結構調整的任務還很重。

    第二,加入WTO又趕上高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高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使得産品結構以及資源配製結構的調整有非常高的要求。過去説,一個工廠決定生産一個産品,至少有十幾年的壽命,但是現在一個産品往往只有幾年的壽命,甚至在IT行業會更多。過去一個型號開發出來,起碼吃幾年時間,現在有可能是幾個月,IT行業最明顯,很多産品就是生産幾個月就得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發現有些企業在經營水準上達不到這樣,靈活性也不夠。因此,可能一個階段比較好,後一個階段就虧損,就陷入困境。

    總的來講,中國企業看生産經營方面,它們的改革和改進是不錯的。但是在投融資方面的體制改革仍舊不能滿足企業參與國際競爭這樣一種高的要求。和投資、融資相聯繫的就是要維護股東的利益,要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在這方面中國屬於剛起步探索。但是政府部門以及業界,在這方面都有比較大的決心。在公司治理結構方面,看到比較明顯的缺陷就是對股東利益重視程度不夠,因為過去主要是一個國有為主的機制,從概念名詞上來講,公司治理結構這個詞過去是沒有的,後來才有,股東利益這個詞過去沒有,也是最近才出來的。在這種情況下,就容易存在缺少長遠經營觀點,這一點和成熟市場有比較大的區別。我們認為,企業在這方面的弱項有點像在中國大中城市的餐館,在歐洲會看到,很多老牌的餐館是最好的。在中國,餐館往往是開張頭幾年就好,等到第四、第五年就不行了,到後幾年就沒人去了。這些東西都和治理結構以及股東利益有關係。忽視股東利益,從上市公司的指標來講,利潤指標和表明長遠發展指標方面比較差。

    在加入WTO之後,我們觀察了另外一個重要的東西,就是FDI(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將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他們不僅在生産、出口方面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他們在國內資本市場中的融資,在信貸市場中的借貸等等要求,都變成非常重要的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需要更好的為他們服務。

    第四個問題,企業在這樣一個平面下,越來越依靠于他們自己的經營成果,出現分化的局面。

    過去可以説企業有很多共性的問題,企業經營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的政策,取決於政府的扶持,也取決於整個宏觀經濟的走勢,宏觀經濟好的時候,大家都好,差的時候,可能都差。由於改革的深化,現在越來越取決於企業自身的努力。企業自身的努力導致有一部分企業越來越好,競爭力越來越強,營利水準越來越高,另一部分企業出現各方面的危機,包括産品方面的危機和財務方面的危機,面臨著重組,甚至被淘汰的危險。

    成功的企業以及失敗的企業來看,有四個方面的差別。

    1.産品提供的服務是否能夠適應競爭環境的變化,作出迅速的調整。我們觀察有很多上市公司之所以現在出了很多的問題,是因為他們當年實際上有一個很好的産品,很受歡迎,就能夠上市,就能夠融資,事後由於結構調整的加劇以及國際競爭的加劇,産品不行了,以後沒有找到合適的産品,就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甚至財務上也作出一些錯誤的決策,最後實在不行就通過虛假來欺騙投資者,這是很多企業失敗的起因。

    2.在建立法人治理結構,就是公司治理方面,差距開始拉開。一部分企業在法人治理方面建立了相對較好的結構,這個結構可以輔助經理人員共同的作出重大的戰略決策,選擇正確的方向,能夠給公司經理以正確的、有利的激勵機制,同時也給企業建立有效的外部審計和財務的監督。這樣,企業就走向健康的方向。但是另外一部分企業我們看到,治理結構不令人滿意,有些時候出現過渡放權,出現內部人控制的局面,董事會、股東大會形同虛設。另一方面是大股東急於從上市公司中掏錢,出現了掏空現象,不管是借錢也好,讓上市公司進行擔保也好,以及各種各樣的方式出現了掏空現象。這些都反映了治理結構的差別。

    3.內部控制的差異。隨著企業越做越大,內部控制變得越來越重要。內部控制不僅像商業銀行這種大企業所需要的,也是其他大型工業企業所需要的,他們必須能夠進行有效的思想控制,一層一層都能管的住。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有些企業在重大産品交易、商品交易由於失控,把整個公司拖了水。另外一部分公司在人力成本控制方面,在建設方面非常松手,因此一個很好的企業由於分支機構決策的失控,使得財務情況非常惡化。

    4.企業是否能夠穩健的財務管理,而不是盲目擴張。盲目擴張問題在中國來講也是有傳統的,也就是説,在計劃經濟情況下,搞政績就是要擴張。隨著改革走了20多年,擴張還是很吸引人的。盲目擴張往往是有些企業在財務上出現巨大失誤,出現問題。另外,在擴張的時候,往往方向不明確,不能保持一種明確的主意,在擴張過程中造成財務危機。

    最後,面對企業轉變加劇以及競爭方面面對更大壓力的情況下,中國發展資本市場應該更好地為企業改革和增強企業競爭力服務。

    資本市場首先是一種外部評價機構,它通過價格機制來評價企業哪方面做的好,哪方面做的不好,除了有分析諮詢以外,還有直接通過價格産生作用。另外就是收購兼併。一個差的企業面臨被接管、被收購的壓力,這種壓力在競爭環境下應該看作一個好的事情,是資産重組有好處的一件事情。

    在資本市場上我們也看到同樣類似的現象,看到大多數的企業是在這種環境下出現了進一步很明顯的競爭力的提高和優化的方向,但是我們説虧損企業和處於危境的企業數量在增大,可以説明改革的壓力、競爭的壓力很大。在這個過程當中也不斷出現一些新的問題,一些處於危難的企業,有時候利用虛假財務報表,利用會計準則中某些環節的漏洞以及外部審計方面的誠信程度不高等情況,都有欺騙投資者的現象。但總體來講,資本市場首先是對資源存儲,通過收購兼併來增強整體競爭力。另外,資本市場有利於改進公司競爭機制。資本市場給上市公司提供風險管理的工具,風險管理不僅是金融企業,是普遍的工商業企業都需要的一種工具。

    同時,資本市場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理人才市場的伴隨而生。特別是在公司治理結構發生改進以後,在人才選擇方面也發生了很多的向好的方面的變化。

    總之,資本市場開始變成企業優勝劣汰、企業競爭的一個主要的競技場,同時也是比較先導的試驗場所,很多新的事物,很多有利於企業改革和提高企業競爭力的事物,都首先在資本市場出現,而資本市場又在公眾監督之下,透明度比較高的,相信資本市場的發展和為企業改革的服務將有利於中國企業改革的深化,結構的轉換,資源的配製,以便於中國的企業在加入WTO的環境下,更好的加速自身改革和發展,應對WTO的機遇和挑戰,更好的發展。

    謝謝大家。

    以下為回答提問

    嘉賓提問:謝謝周先生。您剛才講的非常好,講到了中國入世之後的挑戰和機遇。你能不能預測一下,今後要花多少年,中國的證券市場能夠達到發達國家的市場,像倫敦、紐約、香港發展的程度?

    第二,如何作為一個監管者來平衡壓力,因為中國有很多的股東,他希望股票價格很高,你要嚴格的監管,價格要下降,這之間你怎麼平衡?

    周小川:第一個問題,我們很難講花多少時間能夠達到世界證券市場的標準。因為我們講到標準的時候,我們可以看資本市場的規模或者看這個市場的品質。這裡有不同的標準,中國有一個很龐大的國內經濟,所以資本市場發展的規模可以是很快的。現在有1100家上市公司,我們可以合理的預期,再過十年,上市公司的數目可能會達到2000或者3000家,整個的市值會達到GDP的50%。甚至接近或者超過GDP的規模。就資本市場規模的排位,中國資本市場的規模,把這兩個證交所放在一起,跟東京的證券市場比較接近。當然,我不能預測東京證券市場的增長率。

    我想中國會改進資本市場的標準,在幾個方面來改進。1. 會計標準。現在財政部跟相關的部門正在努力工作,改進中國的會計標準,使它更加接近於國際的會計準則。

    2.監管標準。證交所是一個自立性的機構,還有證監會,我們要強化我們的標準,但是我們知道,投資者教育也很重要,我們需要教育投資者,如何去分析數據,而且這也涉及到公司的文化。我們很多事情不能做得很快,因為這跟心態、跟文化、跟教育有關。因此,可能會花上數十年的時間。我們知道到目前為止,中國資本市場只有十年的歷史,我們很有耐心,但我們也是積極的往這個方向努力。

    第二個問題,你們知道,在每一個經濟當中,人跟機構都有一個分工的問題。中國證監會的職責就是要保護投資者,提高透明度和市場的效率以及公正性,我們期望能夠解決欺詐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説,我們並不保障市場某一種價位,因為這是由資本市場本身發展來決定的。當然,我們需要時間讓各個參與方,投資者、機構投資者、上市公司以及政府其他部門了解證監會的職責是什麼。但是我想如果我們比較快的按照這個方向來走,我們就不會擔心很多壓力,我們會堅持這樣一種方向。

    嘉賓提問:請問周部長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新股配售什麼時候開始?第二個問題,據説招商銀行準備上市,像這種大規模的國營企業的上市,證監會有沒有比較系統化的政策?控制或者引導大型企業上市對我們股市和經濟發展能否起到正面的影響?

    周小川:第一個問題,大家可能指的是新股發行向二級市場配售的做法。這個是在2000年初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並且開始試行了。後來技術上的壓力比較大,也就是電腦和系統的壓力比較大,再加上交易所的分工不同,再進展下去有困難。技術系統在最近兩年有了非常明顯的提高,深圳交易所和上海交易所主機系統都更換了,通訊系統都擴容了,這個工作變得有所可能。因此在上個月的20號到27號非常做了兩次的全網測試,測試結果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聽到彙報。因為27號做完以後要做總結,這樣我們就放假了。但總體來講,應該説有這樣好的技術上的進步,技術上所存在的困難或者測試中出現一些差錯,克服上不會太難。

    招商銀行已經上市了。中國企業的上市實際上是比較透明的,在公司法和上市法裏都寫到了,證監會對這些上市公司上報的材料進行預審,最後有一個獨立的發行審查委員會來審查並且決定是否發行。我們有6600多萬的投資者,這樣多的投資者,他們希望有大型的、好的企業來上市,他們能夠投資。總體來講是一個好的方向。此外,中國的資本市場從過去的企業來講,工業企業比較多,服務業企業相對比較少,金融類企業,我們和紐約交易所或者倫敦交易所,和他們相比,我們金融類的企業相當少,我們只有兩三家銀行在上市,保險公司到現在一個沒有,投資銀行、證券公司一個也沒有,這是結構上的偏差,這跟我剛才講的需要結構調整也有關係。這樣結構逐漸的平衡化,使對國民經濟有重要作用的企業上市,同時受到公眾的監督和評價,我想應該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中證網2002年5月8日


周小川:大力弘揚先進 做好監管工作
周小川勉勵廣大職工和青年為證券市場建功立業
周小川:證券市場要強調誠信義務和誠信責任
周小川:大力發展資本市場 珍惜成果更好培育市場
周小川:珍惜資本市場發展成就
周小川:要努力造就適應證券監管工作需要的隊伍
周小川:要努力造就一支適應證券監管工作需要的人才隊伍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