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退一尺 北京人退一丈 “小毛病”的死期還會遠嗎?  

    近日,一位在京工作多年的外地人給本網來信,檢討了在京外地人存在以偏概全、自卑敏感、將人分三六九等、有錯就賴等毛病。雖是一家之言,但這份誠摯與情誼,確實非常感人。

    這位網友認為,北京的發展離不開北京人與外地人的合作,相互爭鬥與貶損應該停止,大家都要拿出實際行動來,為把首都建設成為一流的首善之區而共同努力。

    勇氣十分可嘉:在京外地人自曝11個小毛病

    22日下午,本網收到一封網友來信,自揭其“短”。該網友自稱“一個在京多年的外地人”,來信全文如下:

    在北京生活工作多年,覺得有諸多不順心的事。然而今年過完春節返京,一下火車竟生出了強烈的歸屬感。雖然未有北京戶口,心理上儼然已成為這個城市的一分子。

    作為一個網民,在網上看到最多的爭論之一就是北京人外地人之爭。北京人説要趕走所有外地人,因為他們素質低下,是社會的垃圾,破壞了北京的安定美麗;外地人説北京人才素質低,而且懶惰,應該被“精英”替換掉——事實上,北京的發展離不開雙方的合作,此種爭論該停止了。

    既然申奧成功後北京人檢討了自己存在的隨地吐痰、加塞兒、缺乏平等意識等小毛病,那外地人為什麼不能以更開闊的心胸看看自己?我看在北京的外地人並非沒有毛病,除了兼有上述北京人的毛病外,還有不少特有的毛病。現借貴網站一席之地,做做檢討,希望網友們能停止“窩裏鬥”,為營造一個人人平等的環境共同努力。

    綜合幾年來的感受,我認為外地人存在的問題或者説是毛病主要如下:

    毛病之一:一桿子打翻一船人

    受過一次氣,就認為所有北京人“都不是好東西”。我一位北京朋友説過,外地人接觸最多的其實是從事服務行業的北京人。這些北京人素質不高,心理不平衡,因此對外地人會有不友善的表現和舉動。然而絕大多數北京市民是友善的熱情的樂於助人的。此話沒錯,我就經常受到北京人的幫助和照顧,也有不少北京朋友,他們對外地人很和善。

    毛病之二:敏感自卑

    天子腳下的北京人確實存在大爺派頭,在我走過的城市中服務態度是最差的。然而像商場裏的售貨員那種愛搭不理的態度並不是只針對外地人,對北京人也一樣。咱們大可不必因為一句話、一個眼神就感到被侮辱了,被歧視了,必須反擊了。説到底,過於敏感源於自卑,如果本事高底氣足,別人如何能歧視到你?

    毛病之三:外地人欺負外地人

    現在的北京人幾乎沒有純粹的,大多都是外來移民及其後代。這外地人在北京呆久了,就也染上臭毛病,仿佛不欺負外地人就不足以表現自己是北京人。我見過痛打民工的外地人,見過專騙老鄉的外地人,更見過那些昨天還説北京人素質低,可今天剛拿到戶口,連口音都沒變過來,就張口閉口外地人招人煩的“外地精英”。

    毛病之四:過分“抬舉”北京人

    首都是心臟、門臉,城市能不建設好麼?能不把穩定團結放在第一位嗎?國家在政策上有所傾斜,百姓生活水準稍高也在情理之中——否則諸位也不會上這裡來。可有人張口就是“北京人被全國人民供養著”,北京人都是坐在家裏吃白飯的嗎?未必,不少北京人都跟外地人一樣風裏來雨裏去,下了崗登三輪,辛辛苦苦養活自己。北京人也是老百姓,只是居住在北京而已。

    毛病之五:亂出氣

    作為外地人,感覺不公的就是和北京人幹一樣的活卻得不到同等的待遇;孩子在老家上學比北京孩子刻苦百倍,可將來上大學卻比北京孩子困難百倍,還要被扣上“高分低能”的帽子;住在自己買的房子裏還要辦暫住證,還有可能被收容……可是,北京人到了外地不也一樣要辦暫住證嗎?不也一樣要受到這樣或那樣的不平等待遇嗎?説到底,這是戶籍管理制度方面的問題,北京人大可不必以此沾沾自喜,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外地人更不必把氣撒到北京人頭上。

    毛病之六:撈一把就走

    北京生活水準高,要留在這裡成家立業並不容易。因此,不少外地人趁年輕來京“淘金”。這種撈一把就走的心態加上受到的一些不公平待遇,讓他們並不把北京當成自己的家。對北京缺乏責任感,往往是怎麼舒服怎麼來,怎麼撈錢怎麼來,在人行道亂貼小廣告、佔道經營、亂搭亂建、隨意破壞公用設施、制假售假……自己首先都不愛護北京,怎麼能要求北京接納自己呢?

    毛病之七:蓬頭垢面

    準確的説這應該算是城鄉差別。大街上蓬頭垢面的多是民工。要説下了班一身臟還可以理解,可大清早的就有外地人衣服臟兮兮牽著幾個拖老長鼻涕的孩子擠公共汽車,連頭髮也不梳。民工值得同情、值得理解,但民工到了城市,也要學習好的生活習慣,融入城市生活。

    毛病之八:脾氣太大

    一次我看到幾個外地遊客到衚同去,想拍四合院的照片,推開門就往人家院子闖,比進公廁還隨便。主人盤問幾句就和人吵起來。我在大街上也碰到少數問路的外地人,臉拉老長,不用“請”字,不説謝謝。上次一個出租司機説他買了冷包子,要換,也是被外地人一頓怒吼,底氣比他這個北京人還足。出門在外不容易,友善一些,謙讓一些,講理一些,不好嗎?

    毛病之九:愛佔“小便宜”

    這次春節回北京,在北京西站排隊等計程車,確實是外地人擠得最兇。前不久北京地鐵發生了一個外地女大學生掉進去而被截肢的事情,有人説是地鐵管理不善,可我看地鐵進站的時候,工作人員喊破了嗓子還有人要衝到安全線外,這之中外地人佔了絕大多數。缺乏規則意識,即使給地鐵加上100個護欄,也還可能出事。

    毛病之十:錯了就賴

    凡是網站上刊登了公用設施被破壞這類事情,北京人總賴外地人,而外地人也總賴北京人,甚至賴國家。比如“是歧視造成了一切”、“國家窮,人的素質所以不高”等等。殺人放火都有動機,這些動機或許有道理甚至引人同情,但決不能成為為罪犯開脫的理由。何況在外國人眼裏,什麼北京人外地人,這就是中國人幹的。痛痛快快承認,道歉,改正,很困難很丟臉麼?

    毛病之十一:也分三六九等

    一些外地人總愛分什麼“大城市外地人”、“城市外地人”、“農村外地人”三六九等,民工是最下面一層,除了受欺負,還要承擔在北京的外地人犯下的所有過失。以“大城市外地人”為榮,認為更靠近北京人,這種意識跟“北京人對外國人比對外地人好”有啥差別?

    總之,中國人遇事缺乏自省,喜歡窩裏鬥,在國際上都有名。我一個北京朋友説過,誰都不會討厭有文化、有能力、勤奮聰明的外地人。本本分分工作、本本分分做人是外地人首先要做到的,之後才有底氣談人人平等,理直氣壯地要求北京接受你。

    戶籍制度不可能一步改到位,互相攻擊、謾罵的地域之爭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我們都是中國人,北京人不要自以為了不起,外地人更不要仇視北京人,各退一步檢討自己,和和氣氣生活工作共同建設好國家才是最重要的。

    從互貶到包容:北京人與外地人關係越來越融洽

    2月22日晚,主編轉來了這封網友來信,記者就來信內容進行了採訪。

    記得早兩年,在公共汽車上、商店裏、大街小巷中經常可聽到“外地人怎麼怎麼”,而媒體也會刊登一些小散文,描述外地人在北京的心情。貌似寫景寫情,字裏行間卻流露出對北京人的不友善情緒以及對北京人某些不良行為的指責。而在網站上,凡是關於“北京人素質”、“北京高考分數”之類的新聞以及文章,都能帶動一浪高過一浪的“互貶浪潮”。更有甚者,很多與地域差別無關的新聞都能引起雙方直接的對罵。

    如某小區公共設施被破壞、大雪造成交通擁堵等,論壇上總會衝出什麼北京人、上海人、河南人、湖南人、四川人或者東北人、南方人、北方人等,互相謾罵攻擊,爭論內容涉及到素質、氣候甚至各地女孩長相等各方面。

    而現在記者感覺到此類文章越來越少,單純的謾罵和攻擊之中也越來越多理性的聲音,不少人開始反感並且抵制這種“窩裏鬥”。

    如有網友提出“我們都是中國人”、“北京是大家的北京”、“北京、上海都要敞開胸懷,學習對方的優點”等。自稱是北京人的網友sjxy0820更是在某則新聞的評論後面顯示了寬廣的心胸。他説:“外來人口永遠是衡量一個城市綜合水準的標準,試想一個貧窮落後的城市誰會去呢?本地人和外來人是處於相互競爭又互相促進的關係和平衡中,如果失衡了那麼這個城市要不然就是停頓更慘就是倒退……我們的國家如果再多出幾個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甚至比他們還好的,我會更高興。”

    23日,記者在西單附近就網友來信隨機進行了採訪。一位姓張的先生自稱是江西人,現在某文化傳播公司擔任部門經理。他説,北京人素質有高有低,外地人有好有壞。如果大家遇事都能首先檢討自己,相處就會越來越融洽。“在北京有些年頭了,我的感覺是‘外地人’的概念在逐漸淡化。”

    李女士在朝陽區某事業單位工作,是北京人。她説,早些年一眼就能認出誰是北京人誰是外地人,現在根本就認不出來。她的兒子在深圳工作,沒覺得受到“歧視”,她平時也很照顧外地同事。“經濟越來越發達,各地差距越來越小,戶籍觀念越來越淡,北京人、外地人肯定會相處更好。”

    從去年本網收到一封北京市民來信檢討自己到今年收到這位外地人來信,各種跡象表明,北京人以及外地人在各個方面相處得越來越融洽。

    要進步要發展:地域之爭必須淡化直至消除

    其實北京之外的其他城市如上海、深圳、廣州等外來人口較多的地方,都存在這種“互貶”現象。某論壇網友李先生認為,這種現象的出現除了戶籍將人隔離的原因外,各地的經濟、文化、語言乃至生活習慣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也加重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

    “毋庸置疑,這種隔閡帶來的壞處顯而易見。”一位評論家説,首先它令外地人沒有歸屬感,從而很難對所在城市産生責任感,這也是少部分外地人在北京表現不佳的原因之一;其次,這種隔閡就是地方保護主義的縮影,既不利於人才自由流動,也不利於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然而戶籍造成的隔離由來已久,並在人的精神上打下烙印。某公司部門經理文先生認為,短期內戶籍制度不可能完全取消,但這種分隔是可以逐漸淡化並且必須淡化直至消除的。

    本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專家陸學藝教授説,要淡化這種分隔,必須多方面努力。首先,政府應該儘量不出臺歧視性政策,併為外來人員舉行培訓班、講座,縮小城鄉文明的差距等,逐漸從觀念上提倡融合;外地人則要遵紀守法,農民進城還面臨著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的轉變;本地人也要樹立平等觀念,在生活中關心愛護幫助外地人。

    去年,北京市有關部門在“硬體”方面為外地人作了不少努力:降低門檻,廣泛吸納外來人才。如引進接收非北京生源的碩士、博士畢業研究生,不做專業和數量控制;對於中關村科技園區的高新技術企業接收北京地區非北京生源的本科畢業生可以不做專業和數量的限制;在招聘啟事中可不再標明“需北京戶口”;將多年來海外留學人員一直在使用的“寄住證”更名為“居住證”等。今年開春,各部門又開始為民工的合理流動提供及時的指導資訊,在指導民工就業等方面採取了積極措施。

    對此,諸多接受記者採訪的人們普遍認為,隨著人口流動的更加頻繁、戶籍制度的進一步改革,地域之爭最終必將完全消除。

    外地人退一尺 北京人退一丈——“小毛病”的死期還會遠嗎?

    25日,本網刊登了一封外地人來信,引起眾多市民關注,並被一些論壇轉載,不少網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在接下來的採訪中,記者驚喜地發現很多市民被這封信感動,主動提起了北京人存在的不足,一些市民還為改掉毛病積極“支招”。首都精神文明辦的負責人則表示,今年將繼續向小毛病開戰,到了2008年,首都肯定會以嶄新的精神面貌迎接奧運。

     外地人退一尺,北京人退一丈

    接觸外地人比較多的行業中,“的哥”是其中的一種。以往記者乘坐計程車,經常會聽到“的哥”嘮叨外地乘客事兒多,外地民工亂闖紅燈之類的事情。甚至有一次還親耳聽到司機罵闖紅燈的民工是“低頭亂竄的牲口”。

    2月25日,記者乘坐出租時,將這封外地人來信的大致內容對司機説了一下,這位姓張的師傅連説令人敬佩,並講述了自己親身經歷的一件事情。

    張師傅説,有一次他在首都機場排隊拉活,等了五個多鐘頭,結果等來一個到東三環的,頓時就沒給人好臉色。然而這個外地乘客上車也是硬邦邦一句:“你要是繞路我就投訴你!”最後兩人一路上就沒少鬥嘴。後來了解到這個乘客上次來北京吃過虧,所以這次“醜話説在前”。

    張師傅説,事後想來,要是同行檢點一點,自己也先笑臉相迎,這個乘客也説幾句暖人心的話,最後也不會讓他帶著對北京人不好的印象回去了。“有時候就是一口氣的事兒。行為檢點一點兒,互相體諒一點兒,什麼矛盾都歇菜了。”

    在連續幾天的採訪中,外地人普遍對這封信表示讚許和支援,北京市民也為這封信感動。有些市民認為,這樣的外地人體現出來的胸懷和素質,比很多北京人都強,有些市民則開始幫外地人説話,“這封信説的過了,其實很多外地人沒這麼多毛病”。更有意思的是,不少北京市民開始承認自己的不足。

    某大型醫院口腔科的李醫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説,其實外地人的一些毛病北京人也有,人的素質是所受教育程度和個人修養決定的,用地域劃分不對。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明白,但在媒體上,北京人往往因為享受的一些特殊待遇而成為“眾矢之的”。

    他也曾參加過網上爭論,“腦子一熱,就聽不進去別人的話了,也拼命掩飾自己的問題。這個時候如果有自我檢討的聲音,則對於提高人的素質有很大好處。比如北京人有些毛病,如果從外地人口中説出來,很可能引起對立情緒。如果是北京人自己指出來,就會靜下心來想一想,而且能聽進去。”李醫生還提議,以後媒體最好別提什麼北京人、外地人,以避免強化這種概念,將人分離。

    一位網友與記者交流時説,他是外地人,他支援外地人做自我檢討。“我們身上確實存在許多不足和毛病。為了首都,為了奧運會,我們要自覺克服這些毛病……即使將來回家了,我也是一個受過現代城市文明洗禮的人,有什麼不好?另外,我們做好了,北京就會更好地接納我們,我們就會爭取到更多的發展機會,何樂而不為呢?”

     專家為“檢討書”擊節叫好

    春節前,記者聽到一個剛從重慶旅遊回來的北京人抱怨,説重慶不好,因為所有的菜都是麻辣的。“很多時候,地域之爭往往是因為經濟、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存在的差異造成的。主觀的、情緒化的東西太多。”

    2月26日,教育部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夏偉東接受採訪時説,申奧成功後北京人自省小毛病以及這次外地人發佈“檢討信”説明人們已經開始超越情緒化東西,比較客觀地來對待這些差異。這不僅表明人們的心態在成熟、道德在進步,也表明人們生活水準在提高,差距在減小,這是社會的進步。

    夏教授是《公民道德實施綱要》的起草人之一,在採訪過程中連説幾個“太好了”。夏教授説,這封信意義非常深遠,不亞於申奧成功後北京人的自我檢討。要達到“人文奧運”的目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抓基礎道德文明建設。所謂基礎道德文明,就是通常所説的隨地吐痰等小毛病。然而北京有350萬外地人,要改掉這些小毛病光靠北京人顯然不行。現在外地人能主動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這無疑比北京市政府發出號召更有效。另外,這封信是在北京的外地人寫的,其輻射作用不可估量。很可能帶動在上海、廣州、深圳等地的外地人都來檢討自己。

    首都精神文明辦副主任騰毅也給予了這封信高度評價。他認為這充分説明人們首都意識的增強。進行精神文明建設要分兩步:第一步,通過宣傳使文明意識、行為規範家喻戶曉;第二步,要人們對照這些規範來反省修正自己的行為,因為道德最終靠的是自律。這兩封信可以看作精神文明建設進入新階段的萌芽。充分説明第一步的宣傳工作是成功的,接下來就要趁熱打鐵。

    除了專家們叫好外,更有網友評價説:“一個能夠自省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我們大家每個人都能自覺地自我檢討,這才説明我們中國人在真正進步。這是一種文化心理的蛻變,這種中國人文化心理上的變化才是最深刻的革命。其積極意義是無法估量的。”

    剷除“小毛病”由宣戰進入實戰

    2月26日是元宵佳節。記者所住小區緊靠四環。天剛黑,各處就響起了鞭炮聲。更有甚者,一些人竟在樓房門口炸雷管,震動之大使得小區裏大部分汽車都“憤怒”了,防盜裝置“嗚嗚”叫個不停。“沒有規則意識”也是去年北京市民來信中提到的一個小毛病,然而半年多過去了,雖然情況有所好轉,卻仍有一些市民沒有改掉。

    在朝陽區某報社工作的孟小姐是北京人。她對記者説,互相做自我檢討只是第一步,她更關心的是能不能説到做到的問題。另外,能夠自我反省的都是一些素質比較高的人,這樣的人往往能意識到並改正自己的不足。如何將那些素質不高且意識不到這些問題的人比如一些民工教育好,才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

    為此,孟小姐想出了不少辦法,如把宣傳做到工地上去。她甚至還提到聯繫一些紙巾廠,發動中小學生上街給那些要吐痰的人分發,這樣不僅能敦促大人改掉壞毛病,小孩從小也能培養文明意識。

    夏教授則認為,民工關心更多的是生存問題,且普遍處於缺乏教育的狀況之中,不僅媒體要關心民工,也要加大精神文明方面的宣傳,民工相對應的單位如城建系統、服務系統也要加強管理和教育。

    還有一些外地人在接受採訪時提出,宣傳的時候除了強調外地人對北京的義務、奉獻外,也要呼籲北京人關心、幫助外地人,從而讓外地人樹立起這樣一種觀念:北京是我們生活工作的地方,北京人對我們很好,北京的好壞與我們的命運息息相關。這樣,才能不斷培養外地人的自覺意識。

    騰毅副主任告訴記者,把各類人群納入到精神文明教育範疇將是今年開展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對於沒有單位的流動民工,他們將發動社區、街道開展各種活動,對其進行幫助和教育。

    此外,今年除了繼續抓“文明乘車”、“計程車司機神侃”、“賽場京罵”這三個重點問題外,在其他如禮儀、禮貌用語、服務行業的規範方面也將花大力氣。“我相信,只要‘辦好奧運’的觀念深入人心,大家有力一處使,通過六七年的努力,首都一定會以嶄新的精神面貌來迎接奧運。”

    千龍新聞網 2002-03-01 


外地人落戶北京還需條件 《戶籍法》正在制定中
網友:戶籍管理應給外地人一個公平的環境
北京四分之一為"外地人"
外地人在北京買車需要居住證
北京:外地人才是主力
外地人與北京城裏人的“飯碗”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