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勞務輸出的調查:勞務輸出帶富中西部經濟  

    勞務輸出帶富中西部

    記者在廣西、湖南等中西部地區採訪時發現,勞務輸出已經成為一些地方致富的“秘訣”,不僅繁榮了城鄉市場,而且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素質,被當地農民稱為旱澇保收的“鐵桿莊稼”和“無煙工廠”。

    中西部不少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發展農業生産的條件比較差,尤其是人多地少的矛盾正日益突出,依靠農業結構調整增收的空間十分有限,勞務輸出成了這些地方重要的謀生方式。以我國的“農業大省”湖南為例,2001年全省省外流動就業487萬人,通過郵寄方式以及在當地消費的務工收入達300億元,四川省去年跨省輸出勞動力560萬人,全年實現勞務收入400億元,勞務收入已佔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的29%。

    來自寧夏、貴州和甘肅等省統計部門的消息説,最近幾年,在這三個省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中,勞務輸出所佔的比重已經超過30%。去年,甘肅省輸出勞務238萬人次,總收入達30億元,農業人口每人平均602元,佔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的42%。在貴州省,2000年已經有22個縣的勞務收入匯款超過本縣當年的財政收入。

    一些勞務輸出大縣的幹部説,勞務輸出就象一根杠桿,正在撬動中西部的經濟。“走出去”給他們太多的啟示,這一步棋走活了,將使中西部經濟滿盤生輝。

    更為可喜的是,有些農民工在經濟發達地區學到技術、開化大腦之後,回到家鄉進行創業,帶富了一方百姓。近年來,四川省先後有40萬農民工帶著資金、技術和項目返鄉創業。吸納當地農村剩餘勞動力80萬人,産業涉及電子、製衣、紡織、家電和化工等各行各業。

    “輸出勞動力,帶回生産力,”湖南省永州市委書記曾慶炎對記者説,“外出務工人員更懂得利用家鄉獨特的資源、廣闊的市場以及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作為著名的農民工回鄉創業基地,永州市去年通過外出務工人員吸引的資金達6000多萬元,引進技術1200多項,開發新産品500多種。

    記者了解到,中西部許多地區正在技術、稅收、國土和信貸方面給回鄉創業者以支援。四川省勞動廳副廳長葉文志説:“我們對回鄉創業的打工人員,將象對待外商那樣給予優惠。”

    勞動力觀念落後素質偏低

    記者在廣西和湖南等省區採訪的時候,絕大多數從事勞務輸出的幹部會談到一個突出的問題:即中西部勞動力觀念陳舊,素質普遍偏低。

    記者調查後發現,對中西部很多地區來説,越靠近東南沿海觀念越開放,腦筋越活,比如廣西東南部及湖南省南部地區。相反,中西部地區有些農民平常出村都很少,出了鎮就覺得沒有安全感,害怕被別人欺騙,以至不敢離開家鄉出外謀生。

    從事勞務輸出工作10多年的廣西勞動服務公司副經理梁登生説:“思想觀念問題是影響和制約勞務輸出的主要障礙,具體表現在七種心理:即糊口心態,虛榮心態,知足心態,惰性心態,畏懼心態,依賴心態和好奇心態等等。”“中西部勞動力鄉土觀念太強,寧可呆在家裏,也不願意出外闖蕩”。

    廣西境外就業介紹所負責人黃煥布説,象廣西這樣的西部不發達地區,觀念難度萬重山。關鍵是腦子要活絡,腦筋活了,財富會源源而來,就怕是死腦筋。去年他組織一批赴新加坡五星級酒店工作的勞工,月薪2500元人民幣,外方已經挑好了所要的6個人,也簽訂了合同,但一夜之間他們的主意就改變了,不願意去,他們覺得工資太低,後來外方只好從浙江緊急招聘了6個人。

    “浙江人為什麼願意不遠千里到廣西來面試?”黃煥布説,“説到底還是觀念問題,浙江人比較傳統的觀念是:願意從底層幹起,爭取獎金、加班費和發展機會,而廣西的幾個年輕人思維太死板,總想著眼前的蠅頭小利,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難得的機遇。”“觀念轉變將激活整個中西部勞務市場,凡是出外打過工的人,對利弊都有一個客觀的權衡,根本不需要組織者多費唇舌”。

    輸入地對輸出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據對北京、深圳、蘇州、武漢四城市118家接收民工的單位調查表明,45.8%的企業規定民工必須經過嚴格的培訓後才能上崗。“現在有很多工廠招工前都要考試,但現狀不容樂觀,”廣西勞動廳副廳長馮振年説,“西部每年在外地就業的,上檔次的管理人員沒有多少,絕大多數都是憑著身強力壯幹體力活,沒有一技之長,這將直接影響他們的收入。”

    湖南、廣西一些從事勞務輸出的幹部反映,農民工的文化水準總體偏低。有些農民工很難説出26個英文字母中的幾個;如果要他任意説出10個國家的名稱,他也支支吾吾。

    勞務輸出機構成了“清水衙門”

    要組織大批的勞動力向經濟發達地區轉移,就要有相關的職能部門、配套政策和運作經費,如今“運作經費缺乏”成了擺在勞動部門面前的一個新的難題。

    廣西勞動服務公司經理鄭際浩對記者説,以前他們維持日常工作運轉的經費主要來自證、卡收入,但是自去年國家計委和財政部出臺文件,取消外出或外來務工人員收費後,“等於是斷了勞動部門的奶”,嚴重削弱了勞務部門對流動人口的管理,使農村勞動力流動重新回到盲目無序的狀態,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城鄉社會穩定。

    “在農村富餘勞動力日趨增加的形勢下,勞務部門的工作非常繁瑣,工作難度很大,”鄭際浩擔憂地説,“要做好這項工作必須有一定的經費支援。但就目前的情況來講,廣西自治區一級財政對勞動與社會保障廳的工作大力支援,經費暫時無憂,但廣西縣以上勞動服務人員有1837人,他們的工作資金完全沒有保障,逢年過節,基層勞動部門訴苦的電話一個接著一個來,我只能跟他們解釋,我們也在等政策。”

    一些勞動部門的幹部向記者抱怨説,地市以下勞動部門的日常業務可以説“正陷於癱瘓”,“本身進行就業服務的人,也快失業了”。經費的缺乏,導致勞動服務人員人心不穩。各級勞動部門也沒有資金來進行日常培訓,平常開會,也只能開到地市一級,勞動部門從業人員的觀念得不到更新,知識無法豐富,工作起來顯得盲目而缺少指導性。

    湖南省勞動與社會保障廳負責人説,“自帶乾糧、自我籌集資金”的現象使該省勞動部門許多工作難於開展,比如鄉鎮勞動管理工作的開展和流動就業重點監控地區配套經費不足,對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跟蹤服務及返鄉創業扶持難等等。

    中西部資訊盲區大

    中西部從事勞務輸出的幹部普遍反映,資訊渠道不暢的問題現在越來越突出。

    “勞動用工資訊的傳遞很成問題,”廣西勞動與社會保障廳負責人馮振年説,“很多次東南沿海的勞動部門打電話來,説要一批工人,要得很急,但我們沒有建立勞動力資料系統,有些鄉鎮連電話費都付不起,電話成了擺設,所以一時半會召集不到那麼多人,結果喪失機會。”

    記者了解到,由於輸出輸入地勞動部門的資訊沒有完成大規模高品質的對接,大部分中西部農民工進入城市找工作,不是靠勞動部門,而是靠親朋好友和老鄉的介紹,或者乾脆無目地流動,成為“盲流”,給許多不法用工企業以可趁之機。

    馮振年分析説,在資訊時代,中西部地區在勞務輸出上也存在著競爭,誰先得到資訊、誰的組織化程度高,誰就先佔據主動地位,先贏得財富。以廣西為例,各地市都建立了自己的勞動力市場資訊網,但各自為政,既不規範也不全面,有的網路甚至幾個月不更新頁面。而駐外勞務站掌握的用工資訊要通過傳真傳回來,現在的勞務輸出地已經由集中趨於分散,這樣點對點傳送,就顯得太慢,無法將資訊準確無誤地傳遞給農民。如果在網上鋪開,就能提高效率。

    “在中西部地區,應該建立和完善城鎮就業服務體系,”馮振年建議,“形成包括資訊發佈、就業諮詢、職業介紹、跟蹤服務等在內的社會化就業服務體系,及時向勞動者提供資訊,減少盲目流動。加強勞動保障站的基礎工作,發揮其延伸到區街、鄉村中的作用。”

    克服地方政府的“漠視病”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中西部有些地方對勞務輸出沒有進行科學有效的指導和服務,甚至人為地阻撓,導致不必要的損失,喪失發展的機遇。

    湖南、廣西一些幹部與記者座談時説,他們組織勞務輸出的時候,經常碰到這樣的情況:有的地方領導認為,勞務的大量輸出減少了當地的勞動力數量,是在割“唐僧肉”,等於是在犧牲中西部的利益,在處理與勞務輸出有關的事務時,他們態度不積極。“歸根到底是他們的危機感不強,加快發展的意識不夠,發展的氛圍不濃。”廣西勞動和社會保障廳辦公室主任元德新對記者説。

    由於有些地方決策者的觀念沒有解放,對勞動部門的工作不配合、不支援,直接導致三個結果:1、宣傳不到位。開展勞務輸出,發動工作很重要,必須讓地方政府做好輸出人員家庭的思想工作,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2、資訊被浪費,有時候勞動部門的同志帶著用工需求資訊下到基層,卻遭遇“冷面孔”。3、勞務輸出遇到欺詐、侵權等問題時,得不到理解,負面宣傳過多,影響了勞動者的就業信心。比如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外出務工人員有些會遇到一些侵權現象,但這種現象的産生有企業惡意欺詐的原因,有勞動部門監管不力的原因,也有現行法律不完備的因素。在這種情況下要客觀分析,善於引導,而不能一味渲染,因噎廢食。

    從事勞務輸出工作的同志呼籲,各級黨委政府要轉變觀念,加強領導,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援勞務輸出工作,以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把勞務輸出擺在發展戰略的位置上來抓,充分認識到這是促進就業、發展經濟和維護穩定的重要舉措和現實途徑。

    專家表示,隨著勞動力流動由自發性、單一性走向組織化、規模化,勞務輸出將日益成為中西部地區致富的重要途徑。

    新華社2002年6月24日


勞務輸出富了西海固山裏人
陳淩孚委員:關於加強對外勞務輸出工作的建議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