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與勞動綠皮書發表  

    進入21世紀我國所面臨的重大挑戰,莫過於如何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背景下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充分就業,它涉及到如何保持經濟增長和每人平均收入水準提高的可持續性。中國社會科學院最新研究報告《2002年: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城鄉就業問題與對策》(人口與勞動綠皮書)指出,一般認為,WTO的綜合效應將會拉動中國經濟一個百分點以上的增長率;WTO對經濟結構的影響是加大中國勞動密集型行業的競爭優勢,加快中國經濟轉型的步伐,這意味著就業彈性將會有所提高。

    該報告的關注重點是:失業、下崗職工的狀況、女性職工地位、農村勞動力轉移,以及與此相關的制度因素等,近日已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

    報告認為,中國經濟增長進入WTO時代,並不意味著過去20餘年增長與改革趨勢的改變。WTO框架只是為中國繼續其改革開放道路設定了一個時間表,並創造了一個不可逆轉的外部約束環境。所以,以往就業結構發生的變化和勞動力市場發育趨勢,也將在WTO框架下得以繼續。從這個意義上説,WTO對就業的效應以正面為主。並且,能否克服潛在的WTO對就業的不利影響,取決於經濟發展戰略能否適宜地轉向發揮中國的比較優勢。這一發展戰略的實施有賴於:産業結構將繼續按照勞動力豐富這一資源比較優勢調整,經濟政策是否把擴大就業和治理失業放置中心地位,以及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

    一般認為,加入WTO意味著就業彈性將會有所提高。目前的就業彈性為0.1左右。就業彈性每增加10%,意味著要增加近50萬個就業機會(假定7%的經濟增長率和7億從業人員的就業存量)。如果就業彈性能增加一倍達到0.2,則意味著在經濟增長率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就業機會可增加500萬。

    對解決就業問題,該報告提出了五點政策建議:

    經濟政策應該以擴大就業為核心。

    在發展中國家,就業的增長意味著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水準的改善,是擺脫貧困的必由之路。在發達國家,擴大就業和減少失業,也是維持市場繁榮、社會穩定、經濟增長並具有可持續性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説,在現代社會,就業就是經濟增長的目的所在。

    社會政策應該以對勞動者的失業、醫療和養老進行保障,以及對於困難群眾的救助為核心。在經濟轉軌和結構調整時期,失業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在於社會保障和救助,不至於造成居民生活水準的降低,從而干擾社會穩定。

    加強教育和培訓,提高勞動者對轉軌和調整的適應能力。摩擦性和結構性失業時間的長短,取決於勞動者能否適應崗位的變化。政府的職責是提高相關服務,幫助勞動者提高整體素質和就業轉換的適應能力。

    順應勞動力豐富的比較優勢,調整産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制定措施鼓勵具有勞動密集特點的第三産業、中小企業和非國有經濟的發展。

    繼續戶籍制度改革,擴大內需。目前佔全國人口63.8%的農村居民,只購買了34.6%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加快農村人口向城鎮的轉移,是解決國內需求在城鄉分佈不對稱現象的重要途徑。(蘇民)

    《經濟日報》2002-6-3

    


上海人事部門透露13類重點需求人才(附名單)
南昌為下崗工人量身配置崗位
北京就業“托底” 失業人員24小時實現再就業
靈活就業:解決再就業的重要途徑
胡鞍鋼:應選擇以就業為中心的增長模式
劉福垣:就業是硬道理中最硬的道理
中國正面臨一場就業戰爭?
我國四年間有1680多萬人再就業成效顯著
吳邦國:全面推動再就業工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