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問題直接影響2/3總人口的切身利益   
胡鞍鋼

    “三農”問題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三農”問題的核心是廣大農民的農業收入的絕對數大幅度下降,而農民又無法大規模地向非農産業和城鎮轉移。1996年以來,由於農産品市場價格持續下降,儘管全國每個農民出售糧食等農産品實物量在上升,但是出售農産品現金收入額在減少,從1013元減少到2001年的637元,僅此一項,我們估計,在1997-2000年期間全國農民累計現金損失達4000億元左右。

     農民農業剩餘明顯下降,實際已出現負盈餘。全國每個農民農業盈餘(指出售農産品現金收入減去用於農業現金支出)1997年為655元,到2001年下降為340元。如果計入農民自身的勞動工資,實際農業剩餘是負值。農業一直處於弱質、低收益産業,不僅存在自然災害風險,還存在市場變化波動風險。農民出售農産品收入佔每人平均現金收入比重大幅度下降,由1996年的43.9%下降為2001年的25.1% , 減少了18.8個百分點,平均每年下降3.8個百分點。

    農業佔GDP比重大幅度下降,由1996年的20.4%下降到2001年的15.2%,平均每年下降1個百分點左右。照這個速度下降,到2006年農業佔GDP的比重將不足10%。在此情況下,我們很難依靠這麼低的農業佔GDP比重來提高50%農業勞動力的勞動生産率和2/3農村人口的農業收入。

    我國內需不足,GDP增長率低於潛在增長率,主要是居民消費需求不足,佔GDP比重為47%,明顯低於低收入國家(為68%)、下中等收入國家(為57%)水準。而居民消費不足主要是農村居民消費不足,佔GDP比重由1995年的24.0%下降為2000年的21.8%。而農民消費不足主要是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相當於每人平均GDP水準太低且持續下降, 由1996年的34.54%下降為2001年的31.37% 。

    農民每人平均出售農産品收入相對全國每人平均GDP水準, 由1996年的18.17%下降到2001年的8.44%。 8億多農民在全國GDP分配格局和生産格局中所處的地位越來越不利。此外,政府財政支出和財政轉移支出嚴重向城市傾斜。

    農民工資性收入已超過出售農産品現金收入,佔每人平均現金收入比重由1996年的19.4% 提高到2001年的30.4% 。目前全國農民外出務工人數最多的是四川省,2001年已達到1260萬人,從省外匯入勞務收入達到243億元,接近於全省財政收入(270億元) 。

    1997-2001年期間,每個農民現金收入僅增加18.3元, 其中工資性收入提高257.4元, 而出售農産品下降了455.8元。這清楚解釋了為什麼農民每人平均現金收入不能提高的原因。

    由此可知,擴大內需主要是要提高居民的消費需求;而提高居民消費主要要提高廣大農民的消費需求;要提高農民的消費需求,必須要提高農民每人平均收入水準;要提高農民每人平均收入,則必需提高農民每人平均工資性收入。只有解放農民、投資農民、轉移農民、減少農民才有可能富裕農民。

    過去20多年我國農業生産能力(供給能力)經歷了一個先大幅度上升,出現供大於求的市場格局,然後大規模調整的發展階段。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農産品生産國,1999年9種主要農産品有6種居世界第一位。1998年我國穀物産量佔世界總量比重為24.8%,棉花為24.5%,油料為22.9%,肉類為23.4%,禽蛋佔40.4%,水産品佔28.9% 。

    90年代糧食生産量出現了持續上升,然後大幅度下降過程。過去3年我國糧食總産量持續下降,已明顯低於現時生産能力。1998年我國糧食總産量為51230萬噸,2001年下降為45264萬噸,相當於1993年的水準,比1998年減少了5966萬噸,累計下降了11.6%;其中稻穀生産量由1997年的20074萬噸下降為2001年的17758萬噸,減少了11.5%;小麥生産量由1997年的12329萬噸下降為2001年的9387萬噸,減少了23.9% ;玉米生産量由1998年的13295萬噸下降為2000年的10600萬噸,減少了20.3% 。從中國糧食生産的歷史經驗來看,“上來艱難,下來容易”。在糧食供大於求的情況下,進行農業産業結構調整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調整規模過大,調整(減産)速度過快也會出現諸如“糧食減産”、“糧食短缺”、“糧食上漲”、“糧食安全”等新問題。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農産品生産國,但是農産品出口比例極低。2000年我國農産品(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出口額為123億美元,佔全國出口總額的4.9%,佔農業總産值的4.08%,佔農産品成交總額的8.1%。

    除茶葉之外,各類農産品出口量佔總産量比重十分低下。穀物及粉出口量為1378萬噸,佔穀物總産量(40522萬噸)的3.4%;水産品出口量為120萬噸,佔水産品總産量(4278.4萬噸)的2.8%;棉花29.2萬噸,佔棉花總産量的6.6%;花生計花生仁出口量為40萬噸,花生佔總産量(1443.7萬噸)的2.8%;大豆出口量21萬噸,佔豆類産量(2010萬噸)的1.0%;肉用豬203萬噸,佔肉豬出欄綜述(52673.3萬噸)的0.38%;茶葉出口量22.77萬噸,佔茶葉總産量(68.3萬噸)的33.3%。

    當中國加入WTO以後,部分農産品價格將進一步下跌;農産品加工業可能受到強烈衝擊;農民農業收入繼續減少;農民農業剩餘所剩無己;農業剩餘勞動時間或剩餘勞動力將進一步增加,由40-50%上升為50-60%;農民還會進一步減少對農業的各類投入,不僅減少資金投入,而且減少勞動投入。

    未來5-10年我國糧食産量還會持續下降減少5-10%,為40000-42000萬噸,相當於80年代中後期的水準。不排除中國糧食生産出現“大滑坡”情形,甚至出現嚴重的生産萎縮現象。由於中國糧食或穀物生産量佔世界總量的1/5,不僅對國內糧食或穀物供給産生極大影響,而且還會對世界糧食或穀物生産與市場産生嚴重影響。

     這表明過去幾十年我國農業生産是高度自給自足、以國內消費為主的類型,忽視發展高品質高附加值出口導向農業和綠色農業。當國內農業生産能力過剩,轉向國際市場時,儘管我國在發展勞動密集型農産品方面具有比較優勢,但是受到發達國家“綠色壁壘”的出口障礙限制。僅有比較優勢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技術優勢、環保優勢才能有出口優勢。

    中國網2002年07月09日


胡鞍鋼:中國未來經濟增長取決於提高TFP 
中國“三農”問題出路在哪
胡鞍鋼:促進就業增長必需打破壟斷、開放服務業市場 
"三農"問題呼喚新政策出臺
胡鞍鋼:中國正面臨就業戰爭
關注“三農”問題
胡鞍鋼:從體制上防治腐敗的幾點建議 
“三農問題”的危機
胡鞍鋼:我國應建立起國家廉政體系防治腐敗
胡鞍鋼:一個中國兩種制度四種社會
如何認識當前的“三農”問題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