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致富抵不過一次災害 農民呼喚農業保險

    近年來,隨著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加快,各地的效益農業發展迅猛。但是,在一次洪災、一場強颱風或一起污染等災害性事故造成的種種損失中,農業可謂“首當其衝”。相對於二三産業來説,農業生長週期較長、經濟效益顯露較慢、受自然制約較多等因素,決定了農業“弱質産業”的角色。隨著農業現代化步伐的加快和高附加值農業的大力發展,農業的高投入、高産出,也同樣伴隨著高風險。現在,農民的保險意識越來越強,對農業保險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作為對基礎産業的支援,為保障農業生産和農民利益,建立並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十分必要。

    投保無門損失重

    浙江紹興市越城區紅寶雞種苗繁育中心的張華奎,投資2000多萬元,從法國引進種雞,正辦得紅火時,一場災難降臨了:由於雞場突然停電,導致場舍溫度過高,在短短兩小時內,1.8萬餘只種雞死亡,直接經濟損失120多萬元,間接經濟損失達300多萬元。面對滅頂之災,張華奎無奈地説,要是有農業保險就好了。然而,老張幾次想參保,卻至今投保無門。

    無獨有偶。同在紹興越城區的靈芝鎮西壇誕村珍珠養殖專業戶何新法、何新潮兩兄弟,拿出多年辛苦積蓄100多萬元,承包坡塘的100多畝河塘養殖珍珠。但是,一場意外使20多萬隻河蚌在一天內全部死亡,損失近百萬元。手捧死去的河蚌,兄弟倆欲哭無淚。他們同樣想過保險,可是保險公司沒有開辦農業保險。

    據紹興市政府辦公室農經處呂益民處長介紹,他們經常遇到這樣的受災戶,有的養殖戶是向銀行貸款的,一遇天災人禍,不僅血本無歸,還使整個家庭陷入困境。如果有農業保險這個靠山,就可以大大緩解他們的燃眉之急。

    農業保險入“怪圈”

    在保險業迅速發展、保險種類與日俱增的今天,作為基礎産業的農業保險不僅沒有發展,而且基本停止。一面是養殖專業戶迫切盼望農業保險,一面是保險公司普遍不經營農業保險,個中原因是什麼呢?

    在採訪中,不少保險公司的業務人員説,保險公司是企業,必須考慮自身的效益,農業保險屬於高風險、高賠付,幾乎沒有一家保險公司能靠自身的力量開辦這類業務。在紹興,只有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分公司或者支公司10多年前曾開設過此類保險,後來因風險太大,自然中止了。一些新的股份制保險公司對農業保險避而遠之,也就不難理解。紹興市的一位領導曾幾次召集會議,希望保險公司開辦農業災害保險,一些保險公司也想了不少辦法,最終仍難以付諸實施。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農業災害保險難,也有這類保險的自身原因。比如理賠程式複雜。一個漁場保了險,然後死了魚,找保險公司索賠。面對這麼多死魚,保險公司很難辨認哪些是保過險、哪些是沒有保過險的,照單全賠當然招架不住。高賠付導致農業保險高保費,而高保費又令更多農民買不起保險,農業保險也就走進了“怪圈”。

    宏觀調控促保障

    筆者就農業保險問題走訪了不少種養殖專業戶。在上虞市丁宅鄉,養雞專業戶張建強説,農民的保險意識越來越強,雖説這裡是山區鄉,但也活躍著一大批做保險的業務人員,有時要做保險的業務電話一天能接到好幾個,可是當我們提出要給養雞場上保險時,卻找不到一家。丁宅鄉有200多位種植、養殖大戶,都想參加農業保險,以免遇上天災或災難性事故,把多年致富成果一天變空。張建強認為,都説要支援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優高農業,實際上能給予優高農業以保險,解除農民在發展中承擔高風險的後顧之憂,就是對農民發展優高農業的最大支援。

    據了解,在一些發達國家,農業保險早已成為政府保護和支援農業的一個重要手段。上海市也已在全國率先出臺農業保險實施辦法,由政府給予農業保險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扶持。根據規定,上海市郊農民在養殖業及蔬菜、水稻等種植業方面投保,可獲得政府部門25%至45%的保險費補貼。

    不少農業專家和養殖專業戶建議,能否參照國外政府支援發展農業保險的成功經驗,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宏觀調控職能,重新調整思路和方法,從“財政受得了,保險部門承擔得了,農民接受得了”三方面重新研究,儘快分層次、分險種恢復和發展農業保險業務,建立一個確保農業持續發展和農村長期穩定的保障機制。一些農業管理部門也建議各級政府財政把開展農業保險作為支農工作的重點來抓,每年撥出一定資金,設立農業保險基金,用於補貼保險公司的超額賠償及補貼農民投保費用,並建立農業保險專職機構,儘快讓農業保險走進尋常農戶家。 (責任編輯:宋麗雲)

    

    《人民日報 . 華東新聞》 (2002年12月23日)

    

    

    

    


我國農業保險形勢嚴峻:農民戶均農險保費不足3元
農險業務下滑,農業保險形勢嚴峻
農業保險 一片乾涸而又貧瘠的土地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