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險業務下滑,農業保險形勢嚴峻  

    自1993年以來,農業保險保費收入、保險險種和農險機構、從業人員,均在不斷萎縮。這與我國保險業近年來呈現快速發展形成了明顯對比。

    據了解,目前國內開辦農業保險並有一定規模的,只有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和新疆兵團財産保險公司兩家國有保險公司,其他股份制保險公司基本未予涉足。

    人保農業保險部工作人員介紹説,1982年國家恢復農業保險,當時國內保險公司只有人保一家,在計劃體制之下,公司對農業保險的成本和盈利考慮較少,根據各地需要開辦了多項種植業和養殖業保險。到1993年,農業保險保費收入迅速攀升到8.3億元(當年全國保費總收入為395.47億元)。但保費快速上升的同時,農險的賠付率也居高不下。1993年,農業保險的賠付率為116%。

    從1993年開始,農業保險開始走下坡路。隨著市場競爭加劇,農險的賠付過高,人保開始調整農險結構,對一些風險大、虧損多的農險業務進行戰略性收縮。2000年農險保費收入下降到3.87億元,2001年繼續縮減為3.31億元。

    人保農險部工作人員給記者算了一筆賬:1982年至2001年,人保農業保險的保費總收入為70億元,總賠付額為62億元,平均賠付率為88%,還有大致20%的經營費用,總共算下來賠了6億元。

    新疆兵團財産保險公司的農險業務也大致相同。兵保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兵保1986年7月掛牌經營以來的16年裏,農險平均賠付率達81.59%,在經營費用率控制在19%以內的情況下經營損益總算賬,虧損717.86萬元。目前,兵保定位為商業性保險公司,正在籌劃股份制改造,不賺錢且要商業性保險補貼農險的做法,如何使參股者認可,是一個難題。商業行為要求追求利潤最大化,而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不可能也不要求追求利潤。同一個公司兩個經營指導方針,難於統一協調發展。

    據介紹,農業是弱質産業,一場颱風暴雨或低溫凍害,往往造成農戶鉅額的損失,保險公司鉅額的賠付。2001年7月30日新疆北疆植棉區溫度從38攝氏度突降至13攝氏度,使棉花大面積受冷害死亡,新疆兵保賠了近一個億。因此,當農險經營入不敷出時,保險公司或停辦一些險種,或不願承擔,或提高保險費率,縮小保險範圍

    針對農業保險業務的連年萎縮,業內專家認為,目前純粹由商業性保險公司辦農險,已不能適應形勢發展需要,應該在組織制度方面進行創新。

    據了解,有關方面對農業保險經營模式的探索主要有5種取向,都傾向於政府主導下的政策性保險:一是政府主辦、政府經營,建立農業保險公司;二是政府支援下的合作社保險經營模式;三是政府支援下的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模式;四是政府支援下的相互保險公司模式;五是政府主導下的商業保險公司經營模式。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農險部高級經濟師李軍説,第一種自上而下的政策性保險模式討論了多年,成本高、不經濟,且運作時監督成本太高;第二種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很多地方實踐過,效果不理想,且需要以社會認可的非正式約束為基礎,改革成本較大;第三種股東投資以盈利為目的,對虧損的農險來説投資人難尋;第四種相互保險公司模式是個好辦法,可降低成本、減少道德風險和逆選擇等,但在我國屬新事物,《保險法》中尚未涉及,有個社會認可的問題。第五種值得考慮,即建立國家農業保險公司,政府進行宏觀管理和再保險,由商業保險公司與政府簽訂合同具體辦理。

    中國保監會北京辦公室主任劉京生博士認為,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模式應走財政支援型的農業保險發展之路。即在合作制基礎上,採用相互制保險公司這一組織形式,調動農民投保和投資的積極性,避免以往農業保險經營中的道德風險、逆選擇及其他矛盾。建立以廣大農民積極參與為依託、以合作保險組織為基礎、以再保險機制為支撐、以國家財政稅收為支援的農業保險制度。

    首都經貿大學保險係教授庹國柱認為,農業保險是政府保護農業、穩定農村經濟、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乃至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有效工具之一,同時也是世貿組織框架下世界農業政策的重要走向之一(在世貿組織中,農業保險屬於“綠箱”政策)。應對各種農業保險經營模式進行研討,並儘快形成共識,以改變目前農業保險落後的局面。

    新華網 2002年6月26日


農業保險 一片乾涸而又貧瘠的土地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