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保護水中活化石 拯救鱘鰉魚在行動

    位於黑龍江南岸的黑龍江省蘿北鱘鰉魚放流基地日前全部竣工,明年將有20萬尾新孵化的鱘鰉魚從這裡遊向黑龍江。

    而早在十多年前,這個省就在已建成的勤得利和撫遠兩個放流基地,累計放流鱘鰉魚400萬尾。黑龍江這條中俄界河正在成為有“水中活化石”之稱的鱘鰉魚的天然“放生池”。

    鱘魚是白堊紀時期保存下來的古生物群之一,曾與恐龍在地球上共同生活。由於其原始古樸的外形2億年來幾乎沒有改變,故有水中“活化石”之稱。鰉魚是鱘魚的一種。1998年,聯合國華盛頓公約將全世界野生鱘魚認定為瀕危動物,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2。

    據介紹,放流基地培育的學名為施氏鱘和達氏鰉的珍稀鱘鰉魚在世界範圍內現僅生存于黑龍江中。鱘鰉魚歷史上曾在黑龍江幹流中國境內的江段裏均有分佈,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分佈範圍已縮小到黑龍江中游的嘉蔭至撫遠的630公里江段,而且年産量不足百噸,個體也很小。由於過分捕撈和生存環境惡化,黑龍江鱘鰉魚已經面臨滅絕的危險。

    黑龍江水産研究所2001年評估報告表明,野生鱘鰉魚在撫遠江段100多公里範圍內測定為870尾。專家預測,如不採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再有十幾年,作為淡水魚中的珍稀物種鱘鰉魚將不復存在。

    我國政府已經採取措施改變這種狀態。據黑龍江水産研究所研究員董崇智介紹,黑龍江省陸續建成了撫遠、勤得利和蘿北三個繁育放流基地,現在每年能夠人工繁殖400——500萬尾鱘鰉魚苗,鱘鰉魚的飼養、繁育已獲得初步成功,這為鱘鰉魚這一瀕危物種的保護和養殖奠定了基礎。

    據蘿北鱘鰉魚放流基地副主任趙福力介紹,作為我國的第三個放流基地,新基地投入使用後,每年可孵化鱘鰉魚卵120萬粒,培育魚苗100萬尾,大規格鱘鰉魚種20萬尾。

    同時,我國也已經通過法規來保障這一珍稀物種的“生存權利”。黑龍江省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制定了《黑龍江省鱘鰉魚管理辦法》,通過建立保護區,強制休漁,降低鱘鰉魚捕撈量等措施,為鱘鰉魚提供安全的生息繁衍場所。

     過度捕撈使鱘鰉魚面臨“滅頂之災”

     據漁業專家介紹,成年鱘魚的體重為50公斤左右,成年鰉魚體重在200公斤,而現在不到1公斤重的鱘鰉魚便被人們端上了餐桌,竭澤而漁的現狀不由得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40多歲的蘿北縣名山鎮漁民周洪偉説,他從10來歲就和父親一道打魚,那時一二百斤的鰉魚、鱘魚隨時可見,而現在江裏已很難捕到鱘鰉魚,偶爾打上來也小得可憐。

    據黑龍江省水産局副局長陳志超介紹,1997年黑龍江省鱘鰉魚僅産136噸,不足1987年的1/3。個體也日漸變小,鱘魚只在2.5公斤左右,鰉魚超過百斤的也不多。正常情況下,成年鱘魚多達百斤,成年鰉魚體重在四五百斤,重的達千斤以上。

    據了解,造成鱘鰉魚資源銳減的主要原因是水體污染和狂捕濫撈。在黑龍江中下游,有害物質的超標排放,嚴重影響了魚類的正常棲息和繁殖。而鱘鰉魚在黑龍江漁業出口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每年出口賺取大量外匯。捕獲一條大鱘鰉魚(鱘魚或鰉魚),可獲利幾萬元。

    由於兩江沿岸的市縣較多,對資源的保護沒有達成共識,互相攀比,甚至出現了“我不捕別人也會捕,誰撈到誰合適”的錯誤認識。有的漁民們使用違法漁具,如將“快鉤”、“滾鉤”佈滿江底,使魚類很難逃生,漁政部門又不易發現;有的漁民違章作業,捕獲幼體,使魚類的繁衍受到了嚴重扼制。

    魚苗年年放 不見歸故里

    在我國,黑龍江水域是鱘鰉魚惟一的棲息地。經過了10多年的放流,人們面對著滔滔龍江水,不僅要問,現在“放生池”裏的鱘鰉魚究竟有多少?記者在採訪中,不斷向有關人士提出這個問題。

    黑龍江省鱘鰉魚放流站高級工程師于長治認為,想要掌握放流的效果,必須要在鱘鰉魚的身上做上特殊的標記,並定期進行資源調查。如果放流不加標記,捕撈時就無法看出來是不是放流的魚苗。但以現有的資金和技術力量,還解決不了在魚身上做標記的技術問題。

    黑龍江省水産局副局長陳志超的解釋是:做這項調查需要大量的技術人員及相應的設備,現在人員問題可以解決,但關鍵問題是這項調查所需的費用很大,僅靠水産局的力量無法解決的。

    黑龍江水産研究所研究員董崇智説,地理條件影響也給黑龍江鱘鰉魚的評估帶來困難。黑龍江是中俄界河,它有一部分流域在俄境內,而鱘鰉魚在黑龍江裏的棲息和生存卻是不分國界的,鱘鰉魚的流動性給評估調研帶來了困難。

    鱘鰉魚放流的目的是直接增殖黑龍江水域裏這一寶貴的資源,然而“放流”卻引出了更多的問題,這向關心鱘鰉魚、愛護鱘鰉魚和致力於保護鱘鰉魚的人們提出了一些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

    這些問題也正是保護鱘鰉魚的過程中所不能回避的。

    拯救鱘鰉魚在行動

    黑龍江省作為鱘鰉魚的故鄉,十分重視對鱘鰉魚的有效保護。由於鱘鰉魚原始古樸的外形,以及本身所具備的經濟價值為鱘鰉魚帶來的“滅頂之災”。為了使鱘鰉魚這一寶貴資源,能夠持續保存下來,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黑龍江省便開始對鱘鰉魚的人工繁育進行研究。

    1956年,黑龍江省水産局便開始了鱘魚的人工繁育技術的研究,但由於受到當時技術和催産藥物的限制,沒能取得成功。

    1957年,鱘魚人工繁育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有關專家利用腦垂體催産技術,獲得鱘魚苗2萬尾。

    1958年在對鱘魚人工繁育技術繼續研究的同時,又開始對鰉魚的人工繁育進行研究,並獲得鱘鰉魚的雜交苗1.3萬尾。

    1988年,黑龍江省水産局在位於同江市的勤得利農場投資百萬建立了我國首家放流基地,開始進行較系統的人工繁育、養殖等方面的研究。1989年6月24日,黑龍江省漁業部門首次在黑龍江放流鱘鰉魚苗30萬尾。

    據黑龍江省水産局鱘鰉魚放流站高級工程師于長治介紹,鱘鰉魚的繁育、養殖技術也分別通過了省科委的鑒定驗收。截至現在,在撫遠和勤得利兩個基地,能夠獨立進行人工繁育技術操作的科研人員已有10余人,培育成活率已達50%-80%。目前,撫遠和勤得利兩個放流基地每年可人工繁育魚苗1000萬尾。

    有關專家認為,這一事實證明,鱘鰉魚的飼養、繁育已獲成功,為鱘鰉魚這一瀕危物種的增殖保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聞背景:鱘鰉魚古老的生物類群

    鱘魚類為古老魚類,起源於一億三千萬年前,世界現存約28種,我國有8種,其中具有經濟意義和現實捕撈價值的僅為黑龍江的施氏鱘和達氏鰉。

    施氏鱘:地方名七粒浮子、鱘魚,曾用名黑龍江鱘魚。體長無鱗,體色背部棕灰或褐色、腹部銀白。棲息生活在河道中,在水體底層游動,以水生昆蟲幼蟲、底棲生及小型魚類為食。産卵期在5—6月。壽命很長,已發現40齡以上的個體;性成熟晚,一般雌性為9-10年,雄性為7-8年。黑龍江從上游至下游,烏蘇裏江、松花江下游均有分佈,我國境內以黑龍江中游數量為最多。

    鰉:地方名鰉魚,曾用名達氏鰉、黑龍江鰉魚。個體甚大,為淡水中最大型的魚類之一,大的個體長達3.9米,重500公斤,最大的重達1000公斤。終生在淡水中生活,在江水中不作遠距離洄遊,係底棲魚類。歷年5-6月是其産卵繁殖活動的主要季節,為肉食性兇猛魚類,壽命很長,能活50年以上,性成熟最小年齡雌性為16-17齡,雄性為12齡以上。

    施氏鱘和鰉同為黑龍江水域的名貴經濟魚類。鰉魚肉味鮮美,全身是寶。鱘卵和鰉卵都用以製作魚子醬,營養豐富,價格昂貴,被國際上稱為“黑色軟黃金”。(王茜)

     新華社 2002年12月10日


黑龍江成為鱘鰉魚的"放生池"
新昌調腔:戲曲活化石
陳升:我是民謠活化石
雲南發現大面積“植物活化石”桫欏
臺胞建議海峽兩岸合作保護“活化石”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