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明代就已關注社會壓力下的心理疾病  

    激烈的競爭和沉重的社會生活壓力所帶來的心理疾病,並非現代人的“專利”,研究表明,早在400多年前,一位明代御醫就已經高度重視這種社會性疾病,並提出了一套心理學思想方面的中醫理論。

    這位明代御醫名叫顧定芳,我國現有的醫學史對他並沒有記載。上海中醫藥大學醫古文研究室副研究員高毓秋,通過研究1993年在上海打浦橋出土的顧定芳夫婦合葬墓中的隨葬品及古籍文獻,在此間召開的第十屆國際東亞科學史會議上,首次對他在心理學思想方面的成就做了系統的闡述,不僅彌補了明代醫學史一項空白,而且在當今世界心理學史上也可佔一席之地。

    出身滬上名門的顧定芳,自幼好學有志、氣質不凡。明嘉靖十七年(西元1938年),49歲的顧定芳經推薦出任太醫院御醫,在任職聖濟殿禦藥房14年間,他極力提倡深究醫學理論,反對泥古不化,曾多次為嘉靖皇帝所嘉獎。

    顧定芳對心理學疾病有獨到的認識。他明確指出,劇烈的官場競爭、爾虞我詐的宮廷環境、沉重的社會生活壓力等所産生的心理負擔,都是一種可以導致疾病的原因。他認為,這種認知、情感、意志上的“淫惑蠱逆”造成的心理疾患,足以“伐命沉生”,危及人的生命。

    他以當時官場上不擇手段向上攀爬的達官仕人為例,指出他們苦心孤詣、拼命鑽營,過份的期待和超越現實的慾望,會灼燒心智,形成體內結塊,從而産生“熱中”的病症,如熱中風、抽搐病、面目腫脹等。

    顧定芳不僅對心理疾病患者能“望而測之”,而且對造成心理疾病的病因、病理,也有非常精闢的分析論斷。他認為,思慮超過限度的極端心理意識,最終將影響到人體的經絡神經系統,並導致不可收拾,“亢極而逆”,陽氣亢盛過極,破壞人體平衡,以致病邪通過經絡系統,傳到絡脈、孫脈、傳遍全身每一根毛細血管,即“淫邪越于百絡而不收也。”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大腦接受到焦急憂鬱的刺激後,會向大腦的情感中心--海綿體發出信號,海綿體會向其他大腦系統發出警告,人體會出現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神經系統高度緊張。這與顧定芳對心理疾病在人體發生、發展的生物過程的研究、判斷,都是一致的。

    據史料記載,由於顧定芳品德高尚,具備現代心理學醫生所必需的一切素質,他的治療也經常採取談話的方式,用他的言行、品質實施對患者的影響,與患者之間的關係非常和諧,治療效果十分顯著,因此,他的心理治療,曾在明代嘉靖朝廷風靡一時,從皇帝到大臣,都樂於請他治療,對他讚賞有加。

    高毓秋指出,十九世紀末由弗洛伊德創建的現代西醫心理學,直到現在還是醫學研究的熱點,而顧定芳早在十六世紀中葉就已經充分強調心理治療的重要性,明確提出“上治治心,中治治形,其下則不論于理矣。”,如此將心理性疾病獨立出來作為一門單獨的學科提出,與器質性疾病截然分開,在世界醫學史上都是具有超前意識的,這充分説明瞭當時中國的醫藥學仍然處在世界的先進之林,但可惜顧定芳的心理治療學説並沒有得到他同時期的醫學家的理解和認可。

    由上海交通大學主辦的第十屆國際東亞科學史會議,是有關中國科學史最重要的系列會議之一,會議于8月20日開幕,為期四天,來自中國、英國、德國、南韓、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150多名學者出席了此次盛會。(張建松)

    

    新華社 2002年8月22日

    


山鷹返京將住進特意準備的公寓 並接受心理輔導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新教材
有專家稱中學生上網利於成長、正面作用更多
名校高三生假期忙治心
孩子急需心理營養 8%到10%有心理疾病
應重視對孩子的心理訓練、調整和保護
心理壓力最大的15件事
隱性壓力:關注未成年人的另一種危機
心理專家:發榜後放鬆無度對大學生涯有害無益
中學生殺人為反腐?痛恨腐敗還是心理偏激
"911"可能使50萬紐約人心理失調
兩岸和香港心理專家聯合為“網路成癮”現象把脈
中國約三千萬青少年受到心理行為問題困擾
每年退學95%因心理 大學生暑假住院看心病
青少年經受許多心理震蕩 出現許多不適應
北京抑鬱症患者逐年增多 每一千人就確診三個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