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國經濟強弱看點  

    經濟發展平穩向上

    多數專家認為,2002年上半年的中國經濟發展保持了穩中上行、較高經濟效益和較低通貨膨脹的良好運作態勢。對於GDP在一季度為7.6%,二季度為8.0%,上半年達到7.8%這一結果,60.6%的專家表示好于預期,30.3%的專家表示與預期相當,只有9.1%的專家表示差于預期。

    年初,世界經濟經過短暫的衰退之後出現緩慢復蘇跡象,特別是作為世界經濟發動機的美國經濟回升勢頭出乎許多人預料。中國政府抓住這一契機,使2002年上半年實際經濟運作效果達到令各方滿意的水準。

    投資、出口推動經濟

    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牽引了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的強勁擴張、而WTO則使對外貿易出口增速不斷加快,這兩項是推動當前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綜觀2002年上半年中國國民經濟運作狀況,專家們認為呈現以下強勢特點:

    特點一:投資增長顯著,有力帶動了國內需求增長。上半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長21.5%,是“九五”以來最高水準。對此,80.6%的專家表示好于預期,19.4%的專家表示與預期相當。專家認為增長的主要原因分別是:一,較早下達了國債項目計劃,及時撥付資金並在各地落實,帶動了銀行貸款和社會投資增加;二,房地産開發和其他投資大幅增長,上半年全國房地産開發投資增長28.2%,增幅與2001年同期相同,比2000年同期提高5.8個百分點;三,國際跨國公司紛紛在中國追加投資,中國利用外資在2001年恢復性增長的基礎上2002年繼續增加,起到了積極作用。

    特點二:對外貿易出人意料地加速,對經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2002年以來,中國對外貿易成績斐然,上半年進出口總值2700億美元,同比增長12.3%。其中進口總值1300億美元,同比增長10.4%;出口總值1400余億美元,同比增長14.1%。進出口相抵,實現貿易順差134億美元,較2001年同期多出54億美元,直接使截止到6月末,外匯儲備達到2428億美元,比年初增加了246億美元。

    特點三:結構調整中農業生産繼續增長,工業生産增長加快。2002年上半年第一産業增長2.6%,對此39.3%的專家表示好于預期,50%的專家表示與預期相當,10.7%的專家表示差于預期。上半年的工業增長在加快。今年以來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14460億元,同比增長11.7%,比去年同期加快了0.7個百分點。各種所有制工業全面增長,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同比增長10.0%,集體企業增長8.3%,股份制企業增長13.0%,“三資”企業增長12.2%。電子通信設備製造業和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是拉動工業快速增長的主要行業。投資類産品和出口産品生産增長較快。

    特點四:金融運作穩中向好,貨幣供應量有所下降。2002年上半年中國人民銀行繼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取得了明顯成效:貨幣供應量穩中有所下降,金融機構存款穩定增長、貸款增加較多、結構進一步改善,效益明顯提高;外匯儲蓄穩步增長、外匯貸款增加較多。狹義貨幣供應量(M1)餘額為6.3萬億元,同比增長12.8%,增幅比2001年末僅加快0.1個百分點。對此,6.9%的專家表示好于預期,51.7%的專家表示與預期相當,41.4%的專家表示差于預期。

    特點五:2002年上半年較之2001年上半年財政收入增長速度明顯放慢,相反財政支出卻增加較快。對此專家並不擔心,認為繼續較快地增加財政收入仍有潛力。一是前兩年財政收入增長過快,大大超過GDP增長速度,雖有其合理性,但不是持久措施,今年財政收入增速放慢實際上是對前兩年高增長的矯正;二是現在的財政收入增幅減低主要是一些政策性因素和特殊性因素所造成,如關稅稅率和印花稅稅率下調,出口退稅指標集中使用、進口稅和企業所得稅減少等;三是從趨勢上看,隨著進口增加、企業效益好轉、股市活躍及嚴格加強稅收監管等的執行,財政增收的潛力仍然很大。

    諸多問題不容忽視

    綜觀2002年上半年中國國民經濟運作狀況,專家認為還存在以下弱勢問題:

    問題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緩慢,價格總水準持續下降,收入結構矛盾突出。2002年上半年,與整個宏觀經濟形勢明顯趨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消費增長出現了一定的回落。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9448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6%,同比增幅回落17個百分點。

    專家認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表現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於:一是財政支出刺激的主要是投資增長而非消費增長,雖然加入WTO對汽車消費有刺激,但絕大多數居民對汽車缺乏購買力;二是近幾年居民收入逐步增加,但收入增加速度明顯低於GDP增長速度,並且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結構性矛盾未得到解決。2002年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下降了0.8%。價格水準不斷下降及消費需求不很充足,反映了國內通貨緊縮的壓力在增大,經濟增長的內生性動力仍然不足。雖然消費品價格和整個物價總水準持續降低在客觀上有利於促進企業成本降低、技術提高,但卻不利於企業提高利潤,同時表明我們的消費需求仍待繼續開發。

    問題二:就業矛盾突出,就業壓力進一步增大。2002年上半年的就業問題仍舊突出,目前中國新生勞動力資源增長處於高峰期,而每年新增就業崗位只有800萬左右,與就業需求相差甚遠。對2002年的就業形勢,高達74.3%的專家估計將比2001年嚴峻,22.9%的專家估計與2001年相當,只有2.5%的專家估計將有緩解。

    就業形勢更加嚴峻的最直接原因,30.9%的專家認為是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加快,給城鎮就業造成衝擊。但專家同時同意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業領域和城鎮轉移,既是實現農村規模化經營和提高農業勞動率的根本出路,也是城市經濟發展和整個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從這點上來看,就業形勢在短期內還將持續嚴峻。

    29.1%的專家認為是國企改革深化造成就業緊迫。2000年和2001年,城鎮單位分別比上年同期減少22204千人和19063千人,其中國有企業比上年同期分別減少18588千人和18798千人,分別佔城鎮單位減少人數的83.7%和98.6%,直接造成失業、下崗。

    29.1%的專家認為是經濟結構調整不到位産生就業壓力。經濟結構調整不到位,即非公有制經濟建設不到位、第三産業發展不到位。2002年一季度,國有和城鎮集體單位就業人口分別減少4102千人和1939千人,僅非公有制經濟單位即增加2457千人。再與第二産業相比,第三産業波動小,而且兼具吸納就業人員多的優勢。因此專家建議必須深入進行經濟結構和産業結構調整,使非公有制經濟所佔的比重上升,第三産業加快發展,從而緩解就業壓力。

    問題三:生産安全問題、社會穩定問題、生活和生産中的自然災害問題,都比去年同期突出。目前中國安全生産形勢嚴峻,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傷亡總量大,2002年上半年全國共發生各類事故44萬餘起,死亡5萬餘人;二是重大、特大事故頻發,同期全國共發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68起,死亡1371人,在各類事故中,煤礦和交通方面的特大事故較多;三是大量事故隱患尚未得到整改,安全生産工作如履薄冰。(李曄鴻 張海旺)

    《中國經濟時報》 2002年8月16日


上市公司正成為支撐中國經濟脊梁
競爭力提高 重點國企成中國經濟脊梁
三大動力助推中國經濟增長
樊綱:中國經濟為什麼沒有“崩潰”?
中國經濟崛起為全球帶來空前機遇
上半年中國經濟出現奇跡?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