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動力助推中國經濟增長  

    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增長速度達到了7.8%,這為下半年的經濟增長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總體上説,國內基本的政策面和特殊的宏觀經濟的政策有利於需求的穩定增長,可以預期,投資消費需求還會保持穩定增長,外部經濟回暖的趨勢可能也不會改變,因此,全年完成7%的經濟增長任務是可以實現的。從中長期來看,國際化、城市化、民主化將成為中國經濟成長的三大動力。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日前在“全國經營土地與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研討會”上的這一表述,引起了與會者的廣泛共鳴。

    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不論面對的是機遇,還是挑戰,經濟的國際化趨勢不會改變,只會增強,這將會逐漸演變成推動我國成長的巨大動力。邱曉華認為,在目前我國製造業居全球第四位的情況下,完全有可能真正成為世界製造業的中心,成為和美國、日本、德國等不相上下的重要製造業大國。國際化的趨勢會推動製造業的國際化,進而推動經濟的發展。

    不僅如此,在城市化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的時候,同樣會成為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邱曉華説,對城市化是早認識早主動,誰把城市化的文章做得更好,誰的發展就會更主動,這是大勢所趨。眼下,我國37.7%的城市化水準已經嚴重地滯後於工業化和現代化。

    邱曉華做了這樣一個推算:如果每年能夠提升一個百分點的城市化水準,就能新創造近千億元人民幣的社會消費需求,再考慮投資需求,就會大大超過1000億元。談到城市化的道路,邱曉華説,城市化應該多種多樣,在各國、各個地區也沒有一個現成的模式。以前提出過逐步替換的模式,即中等城市的人逐步向大城市轉移,小城市人向中等城市轉移,縣城的人向小城市轉移,鄉鎮的人向縣城轉移,村裏的人向鄉鎮轉移。這種逐步替換的發展模式,可能更適合我國發展城市化的道路。相應地,大城市應該向中等城市敞開城門,中等城市應該向小城市敞開城門,小城市應該向縣城敞開城門,縣城應該向城鎮敞開城門,鄉鎮向農村敞開城門,這樣形成遞推發展的模式,可能會讓我國城市化道路更加暢通,伴隨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經濟的增長速度也會大大提升。

    在國際化和城市化成為不可逆轉的經濟大潮的情況下,經濟的民主化也將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邱曉華説,在經濟民主化的背後,民營經濟已經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經濟力量。目前,我國已經進入更多要依靠民眾自身的力量來發展經濟的新階段,而不是更多由政府的力量來主導經濟的發展。到去年年底,我國民眾金融資産已經超過11萬億元人民幣,這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民間建設資本,並有能力成為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

    同樣,解決我國的下崗失業問題完全靠政府幾乎是不可能的。邱曉華列舉了這樣幾個數字,一方面,我們現有下崗失業人員超過1000萬,每年還會成長1000萬勞動力,另外,農村還有上億的多餘勞動力,這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在目前政府主導的情況下,每年能夠創造的就業崗位只有800萬到900萬個,顯然單靠政府去解決是不行的。這就需要政府轉變角色,儘快為民眾創業創造環境,包括尊重和保護民眾的利益,健全基本的法制,從而儘快為民間資本的出路打開政策的限制,讓民眾自己解決自己的就業,這可能是又一個不可阻擋的新趨勢。

      國際化、城市化、經濟的民主化,為我國經濟今後實現持續增長提供強有力的動力的同時,只有進一步解決好體制的問題、政策的問題、法律的問題,才能真正保持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邱曉華説,解決經濟問題的同時,還應當更多地關注社會問題。根據國際經驗,當一個國家每人平均GDP在1000美元的時候,結構、利益格局往往處在極具變化和調整的新階段,社會變革也會接踵而至,所以,我們應當關注經濟的安全、社會的安定、民眾的安心,把“三安”問題作為今後在發展經濟中協調解決的三個環節,以此為經濟持續的發展提供保證。

    《市場報》 2002年08月15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