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辦名校,誰家孩子的天堂?  

    公辦名校(中小學重點學校、等級學校)是政府通過長期高強度財政投入和政策傾斜精心培育的産物。集中財力保重點、層層選拔育尖子的"精英制",曾經為我國教育事業的起飛立下汗馬功勞。攻名校-考大學-脫貧困曾經是"中國窮孩子之夢"。

    在追求社會公平、推行素質教育、義務教育階段廢除升學考試的今天,納稅人有義務供養公辦名校,為少數人營造優質教育的天堂嗎?應該讓誰、通過什麼方式,獲得享受公辦名校的權利?

    一方面,強制就近入學、電腦派位;一方面,又通過財政投入、考核評比,把公辦學校分成三六九等,教育管理體制自相矛盾,如何能教百姓不擇校?公辦名校是否該"靚女先嫁?公辦名校轉制,誰得益,誰受損?

    公辦名校三大"死穴"

    "死穴"一:貧富懸殊,名校招生成死結

    有人説,廣東真正的"貴族學校"不是民辦學校,而是公辦名校。同是納稅人供養的公辦學校,重點名校與薄弱學校之間,貧富懸殊。

    廣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研究員李偉成説:某區一所小學全校的資産不及隔壁一所省級學校的一個教室值錢。

    作為經濟強市的廣州市,還有100多所"麻雀學校"、"蚊子學校"(規模超小學校),教師們形象地描述為"清朝的房子、國民黨的桌子、共産黨的孩子"。

    這邊,名校學生在400米標準塑膠跑道上追逐;那邊,薄弱學校的孩子們在馬路上做操。

    這邊,公辦名校的小學生一年級起就在外籍教師帶領下,操練流利純正的英語;那邊,薄弱學校由於師資不足,連英語課都無法按時按量開設。

    這邊,公辦名校的小學生合唱團"公費"(學校出資)赴奧地利參加比賽,載譽而歸的消息上了報紙頭條;那邊,普通學校連組織孩子們看場電影都要冒著"亂收費"的風險,向學生家長索要門票錢。

    這邊,公辦名校大大方方地給教師辦公室、課室、學生午休宿舍安裝空調;那邊,普通學校不得已向學生家長收幾十塊錢安裝幾把電風扇、幾挂窗簾,卻要受到嚴厲批評查處。

    據統計,1996年至去年4月底,廣東全省拖欠教師工資達6.5億元,而一些名校的校長,跑遍了半個地球,普通教師也能享受"香港遊"、"泰國遊"、"國內遊"。湛江市經濟欠發達,是拖欠教師工資的重災區,拖欠面高達97.5%。但公辦名校湛江一中單單是資訊化建設投入的資金就高達1300萬元,建成了千兆網,百兆到學生課桌,光纖接入教師住宅。

    每年一度,公辦名校這個年輕貌美、嫁粧豐厚的皇帝女"招親",學生和家長怎能不捨命相爭?

    廣州一位私營企業主説:花三萬元爭到一個學位,獲得學校幾億元資産六年的使用權,從投資回報的角度説,絕對超值。

    因此,對於名校"亂收費",市民們更多的不是怕,而是盼,苦惱的沒有門路把錢"送"出去,失去享受名校優質教育的機會。

    廣州市一位名校校長説:只要公辦名校存在一天,"擇校"問題就不可能解決,教育權利公平就無從説起。

    廣州市教育局巡視員姚繼業説:我國幾十年來公辦學校的招生辦法,可以用"四子"來概括──卷子(考試)、條子、票子、本子(戶口)。現在,政府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義務教育階段取消升學考試,"卷子"這種最公平的招生辦法已被國家明令禁止,剩下的"三子"所引發的社會問題,已不是教育部門、學校所能控制的了。

    隨著社會收入差距越拉越大,越來越多的市民渴望通過子女教育權利公平來彌補社會分配不公造成的心理失衡,公辦名校招生成為一個"死結"。廣東各地公辦名校招生制度近幾年每年都進行改革,幾乎一年一個樣,五花八門,但每次都受到社會廣泛、猛烈的批評。

    廣州市去年開始,名義上徹底實行"小學按地段就近入學"、"初中電腦派位"。

    實際上,大多市民都能舉出真名實姓的例子,證明"有路子"的人把孩子塞進了名校。名校到底收了多少"派位生"、"地段生",多少"條子生"、"票子生",教育部門和學校一直諱莫如深。

    稍有常識的人,隨處可以發現,名校招生是"擺在大街上的腐敗"。地位相當於北京長安街的廣州主幹道東風路是嚴管路、樣板路,除公交車外,全路段禁止停靠,禁止上下客,違者罰款200元,扣2分。座落在東風路邊的省級學校東風東小學,每天放學時分,門前都公然停著幾長串小汽車,製造交通大動脈梗塞,大多時候,還有交警親臨指揮、疏導。

    這些小學名校門前擁塞著的公車私車,毫不掩飾地把疑問寫在了大街上:"就近入學"的孩子,需要汽車接送嗎?

    退一步説,即使嚴格按地段招生,也不見得公平:同樣是納稅人的孩子,憑什麼住這條街的可以享受省級學校而住鄰街的就要忍受"麻雀學校"?

    政府不惜犧牲大部分人的利益,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去維護幾所"重點學校"、"省級學校",給靠湊巧住在"地段"上、碰運氣由電腦分派的幾個市民享用,這樣的名校,存在價值何在?

    "死穴"二:名校贊助收入巨大

    缺乏監管易生腐敗

    公辦名校依仗政府高投入形成的優勢所收取的贊助費的去向備受非議。這筆鉅資,在政府財政體制外迴圈,缺乏必要的監管,具體的收支狀況,既沒有進行財務公開,也沒有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和審計,成為國有資産流失的一個黑洞。

    教育行內人士都知道,名牌中學,靠高中部賺名氣,初中部賺錢。因為高中部為了保高考分數、升學率硬指標,招生上不敢馬虎,如果你中考分數落後太多,哪怕你願意出再多的錢,學校也不肯收。但初中部,由於中考是本地學生之間的競爭,一般情況下,本校初中生五六成考上本校高中部,其餘的高中學位由普通中學初中生獲取,對校內校外,都是一個很好的交待。因此,各校初中部都留出大量的學位、招生"擇校生"。

     某校校長向記者透露招生"秘密"説:我們不怕招收"垃圾學生"。只要本校畢業生有一成是佼佼者,能讓學校在升學考試中出風頭,另外三四成學生有保持全市中上水準,能考上重點高中,其餘三成"垃圾學生",對學校沒有任何影響。他們的家長願意出錢,當然正中下懷。我們得了錢讓優秀生更上一層樓,他們得了好的學習環境,,子女多一次上進的機會。這些"垃圾學生",有的本來天資不錯,只是少不更事,心思不在讀書上,升上初中後,漸漸懂事了,通過三年調教,加上學校風氣影響,會上進成優秀生,考上重點高中。不少是白花了錢,"垃圾"進來,"垃圾"出去。

    廣州市執信中學校長朱健強説:過去每年招收初中生400多人,其中300多人考試錄取,30多名"條子生",50多名擇校生(贊助費每人5萬元左右),年收取贊助費300萬元左右。

    據了解,廣州市贊助費"行價",省一級小學是3萬元,省一級初中5萬元。有"模範幼兒園"之稱的廣州東方紅幼兒園,在園就讀三年,贊助費3萬元。

    今年,名氣最大的幾所小學,行情又見長。記者的鄰居擠進一所省級小學,花了5萬元。

    對這一鉅款,各地政府一般只有原則性要求,如"用於學校基礎設施建設"、"不得用於教師福利",一些地方要求上交一部分給教育局"統籌用於改造薄弱學校"。公辦名校教工福利遠比普通學校好,這是公開的秘密。沒有條件收贊助費的薄弱學校,則採取向學生亂收費來補充經費開支,改善辦學條件,彌補教師福利的校際差異。

    而家長方面,"公費贊助"的黑洞更是深不可測。一些企業以支援教育的名義,向名校撥出大筆公款,而企業高層領導的子女神不知鬼不覺地進入名校就讀。有的企業則與名校簽訂合同,企業一次性贊助若干,或者為學校修建某項基礎設施,學校為企業提供學位若干個,由企業自行支配。

    "死穴"三:名校無形資産珍貴,社會資本虎視眈眈

    近兩年來,廣東經濟界最熱門的詞彙之一就是"資本運營"。經過多年的市場經濟,廣東社會上活躍著一大批資本運營經驗豐富、掌握鉅資急於尋找投資渠道的商人,他們紛紛盯住名校巨大的無形資産,競相與公辦名校合資合作,校內校外、有形無形資産都在繁忙運營,設立民辦學校。對於公辦名校來説,通過"擇校生"收取贊助費,名額畢竟有限,而且受教育部門管制,而另行舉辦民校,則"大有作為"。廣州市政協專題調查發現,廣州地區已經有30余所公辦中小學名校下海辦民校、民班;廣州市將近半數民校與公辦名校有合資、合作關係。不管何種模式,一以概之:利用名校品牌收高價生。

    這些民辦學校,收費標準與"貴族學校"相倣。廣州執信中學與南海市西樵區政府和私人資金合作開辦"南海執信中學",每年招生800人,每年每人收費1.6萬元;與房地産開發商合作開辦"番禺執信中學",今年開始招生,設計招生規模為3000人,每人每年1.8萬元。與之齊名的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與房地産商開辦的"番禺華附",設計招生規模為2400人,每人每年收費2.2萬元,另入學一次性贊助費3萬元。

    公辦名校與社會資金合作開設的民辦學校,資本構成、股份構成、産權關係以及與母校的資産關係錯綜複雜,撲朔迷離,投資收益最終落入誰的口袋,更是個大問號。因為不是規範運作,合作方案是否合理,是盈是虧,盈的花到哪,虧的如何彌補,都沒有嚴格的審查審計。番禺華附的房地産發展商對外宣稱投資超億元,設計十年收回投資。"番禺執信中學",執信中學以技術入股,佔股份49%,房地産發展商佔股份51%,投資2億元。

    執信中學校長朱健強説:政府要求初高中分離,學校將停辦初中,正好把初中部資源轉移到民辦學校中去。

    某名校校長説:該校與地方政府合作辦的民校,總投資1億元,設計投資回收期為十年。其中,地方政府以土地等折價1千萬元入股,名校投資500萬元,其餘的8500萬元,校長説是"向私人借的"。怎麼個"借"法,投資回報怎樣分配,校長以"現在還沒收回投資,説不上回報"為由,沒有透露。但常識告訴我們,私人的那8500萬元,可不是輕易能"借"給別人的。

    此間人士一針見血地指出:公辦名校如果不抓緊改革,將成為少數人暴富的最後一塊蛋糕。

    內外夾擊,公辦名校"死路一條"

    解決中小學生"擇校熱"的呼號還在人們耳畔縈繞,萬眾翹首盼"名校"的壯觀景象還在人們腦海涌動。好像是一夜之間,在加入WTO、教育改革、社會資金追逐投資利潤、學校追求發展、群眾望子成龍不惜血本的多重夾擊下,人們猛然發現,曾經讓萬千學生和家長又愛又恨的公辦名校──重點中小學、等級學校,已是昨日黃花。

    為了實行徹底的素質教育、教育權利公平,縮小學校差距,不少地方對公辦名校採取了強行削弱的辦法:財政投入向薄弱學校傾斜,名校與普通學校一起通過電腦派位方式招生,禁止名校收取贊助費。

    公辦名校之所以教學品質高,最重要的因素,一是長期財政投入傾斜造成的教師福利好,師資品質好,基礎設施好;二是選拔招生造成的優質生源壟斷。從廣東省的實踐看,消除了生源壟斷,消除了財政投入的傾斜,名校前景堪憂。

    廣東仁化縣縣城有一中、二中兩所中學,過去一中是重點學校,全縣範圍內考試選拔招生。1994年起初中階段實施就近入學,禁止招收鄉鎮學生,縣城劃分為東西兩片,一中二中各招一片。兩所中學在日常經費投入上一視同仁,基建投入向二中傾斜。到1998年,兩所中學在各類考核、評比、競賽、升學考試中,均平分秋色,沒有明顯差別。

    廣州執信中學是具有80年曆史的省重點中學,幾乎每年的高考狀元,執信學子都會榜上有名。過去一直實行考試選拔招生+擇校生,每年贊助費收入300多萬元。去年,廣州市教育局堅決對該校實行電腦派位。

    開學後,執信中學對新生進行摸底測驗,語文、數學、英語三科綜合卷,總分100分,結果,新生最高分90多分,最低分只有4分,也有6分的,成績分佈非常均勻。

    執信中學校長朱健強説:這叫老師怎樣因材施教?幾十年來,聚集在執信中學的一直全市最優秀的學生,學校無論是管理、教學、課餘活動、思想工作,都是針對優秀學生的特點設計的。我們幾十年來摸索形成的一整套教學方法,全廢了。明年如果繼續實行電腦派位,我們就停招初中生。

    一個80年的名牌,無聲無息地消失。名校被削弱的同時,由名校效應而來的鉅額的贊助費收入也斷絕了。許多名校每年贊助費收入上百萬元,象廣州執信中學這樣的一流學校,年贊助費收入三四百萬元。贊助收入-優質教學設施-更多贊助的迴圈之路堵死。

    “賣”掉名校 回收資金 做大蛋糕

    雖然教育部明確表示公辦名校不允許轉制為民辦,但是,不管地方政府和群眾主動不主動、願意不願意、贊成不贊成,甚至是允許不允許,不管來自社會各方的壓力有多大,公辦名校轉制已成不可遏制的潮流。截至去年底,據官方統計,廣州地區已經有30余所公辦中小學名校轉制辦民校。

    記者深入調研發現,各地公辦名校改制方式各異,一些地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借鑒國有企業轉制中"靚女先嫁"的成功經驗,通過名校改制回收資金,用於改造薄弱學校,提高全民教育辦學品質。而一些地方在"平均主義"思想影響以及"公私合辦"操作中,名校的有形和無形資産正面臨流失。而維持原狀的公辦名校,越來越成為社會矛盾焦點。"靚女先嫁"是廣東國有企業改革中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意即把條件好的企業先改制搞活,回收資金用於企業解困。

    目前,廣東省一些城市借鑒這种經驗,對公辦名校進行改革,把公辦名校轉製成國有民辦,承包給社會機構。通過轉制回收鉅額資金,用於改造薄弱學校,做大優質教育資源。

    江門市屬於中等發達地區,與全國各地一樣,改造薄弱學校的任務十分艱巨,"擇校"熱一熱再熱。

    從1999年秋季新學期開始,江門市把三所省一級學校紫茶小學、范羅岡小學和江門一中初中部承包給市教育促進會承辦,合同期暫定10年。教育促進會是由海內外知名人士組成的具有法人性質的社會團體。

    承包後,這三所學校自籌經費、自擔風險、自求發展。政府財政性經費逐年減撥,小學在承包後的第七年起、初中在第四年起完全"斷奶"。政府為學校制定收費標準,小學每學期收費1800元,初中每學期3500元。收費的45%用於教師工資福利,30%用於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10%用於建立學校發展基金,15%上交市教育局用於統籌改造薄弱學校。改革後的第一年,三所學校在少要財政經費378萬元的同時,還上交217萬元。江門市把這595萬元用於另外三所非重點小學的改造,這些學校升級為省、市一級學校,形成了新的名校。據測算,經費完全停撥後,三所學校實際每年可給教育局"貢獻"2340萬元。

    轉制前,能擠進這些名校的學生,除了少數"地段生"和"條子生"免費錄取,其餘都要繳納贊助費。小學一次性贊助費要1-3萬元,初中要3-5萬元。入學後每學期正常的學雜費還要七八百元。改制後,小學六年,學生實際承擔的學雜總費用是2.61萬元,初中三年實際總費用是2.1萬元。江門市每人平均年收入8000多元,這樣的收費標準,大多數市民都能承受。據調查,改制後招收的3000多名學生,來自社會各階層,家庭背景結構更加合理,改變了過去那種"非富即貴"的學生結構。

    轉制第一年,兩所名牌小學紫茶小學和范羅岡小學的招生和報名的人數比例均超過1:3,學生錄取要靠"條子",學校還對報名學生進行考試選拔。

    轉制第二年,由於江華小學等改造升級成優質學校,而且按普通公辦學校標準收費,范羅岡小學的招生報名比例,下降到1:1,大大緩解了優質教學資源供求矛盾。

    承包單位紛紛加大投入,三所學校的固定資産比改制前分別增值300-500萬元。紫茶小學投入130萬元建設了校園網、電腦室、舞蹈室、生物園等教學設施。范羅岡小學投入330萬元新建了綜合樓,內設多媒體電教室、語音室、電子閱覽室等20多個功能室。加大了教學改革力度。兩所小學均承擔了國家級教育科研課題,在低年級增設電腦教學和雙語教學,從華東師大等高校聘請專家跟班具體指導教師改進教學。

    公辦名校轉制關鍵 正確看待教育權利公平

    廣東省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莫震説:傳統觀念認為提供優質教育是政府的責任,擔心名校轉制會造成為富人辦學,窮人的孩子失去享受優質教育的機會。其實,我們窮國辦大教育,依靠政府提供優質教育是不切實際的。即使是最發達國家,名校都是私立的。

    廣東省教育廳政策法規處處長潘光一説:公辦名校轉制面臨的難題之一是如何體現教育公平權利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採取"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貧富距離拉開後,是否應該讓不同經濟地位的孩子享受不同的教育,讓哪一部分人、通過什麼方式先享受優質教育,這個問題凸顯出來。

    廣東公辦名校轉制,儘管具體方案各式各樣,受益者,一是名校教師,提高了工資;二是薄弱學校,因為政府通過名校轉制回收了一筆資金,用於改善其他公辦學校的教學環境,江門市的江華小學就是一個立竿見影的典型例子。目前並未出現轉制回收資金被挪作他用的報道,廣東各地政府的教育投入,也並未因名校轉制而減少。名校轉制後政府和老百姓得到的好處最多,但引發的爭論也最多。因為一改制,學生們要麼繳納高額學費,要?quot;另謀低就",轉入普通學校就讀。還有就是正在準備走傳統老路、靠苦讀進攻名校的學生,獨木橋被砍斷,他們頓時感覺找不著出路。在"教育權利公平"的名目下,還隱藏著個別領導幹部的私人利益,擔心名校招生市場化後,權力失去作用。

    幾個窮人領著孩子揮淚告別名校,這個景像是殘酷的。更殘酷的是,成千上萬孩子早已悄無聲息地被排斥在名校校門之外,甚至排斥在普通學校校門之外。政府集中本已十分短缺的教育資金,供養一二重點學校。百里挑一的精英,借助這副跳板考上大學。而無數無望升名校的孩子,在簡陋的學校裏混完義務教育的日子,或者乾脆早早地放棄學業。這樣的名校,又怎麼稱得上是"窮孩子的出路",群眾又哪來的"教育權利公平"呢?

    政府公共資源對全體公民公平分配,是廣東省改革的一個明確趨向。廣東各地政府全面推行市財政統一發放工資,消除部門差異。還是養老、醫療制度改革,大方向也是公平分配。同樣是財政供養的公辦學校,從硬體到軟體,應該執行統一標準。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公辦學校除了硬體設施規格統一外,教師也要定期進行校際輪崗,以保證師資配置的校際公平。

    此間人士指出,教育、醫療是國家兩大福利,公辦醫院提供基本醫療保障,公辦學校提供基本教育,這是世界性規律。目前,以"低水準廣覆蓋"為基本原則的醫療體制改革已在全國推開。公辦名校轉制後名正言順地提高收費,所得資金可用於提高普通公辦學校的水準,並嚴格禁止公辦學校亂收費。對於富人來説,提價五百元五千元,他也無所謂;對於窮人來説,提價10元,他就心疼叫喚。由政府出?quot;劫富濟貧",通過教育收費進行二次分配,不失為一種調節收入分配、緩和社會矛盾的手段。關鍵是要加強引導,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實事求是。(鐘玉明)

    

    新華社 2002年8月14日


名校俱樂部
社會調查表明:中國公眾“名校情結”升溫
成功人士現身説法 成功不一定非上名校不可
世界名校長頻頻訪北大 中國高教得國際認可
聚常春藤名校 國際教育合作周九月在京揭幕
名校炙手可熱 小學擇校贊助費高得驚人
是天堂還是地獄?黃岡中學“神話”背後
當教育跳進“秤盤”?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