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考察關注什麼?

    中國終於有了自己的北極科學考察站。整個10月,對南北極有興趣的國人幾乎每天都能夠從電視和報紙上看到中國記者發自北極的消息。繼1999年夏天由國務院批准的中國首次國家北極科學考察活動之後,由中國探險協會等組織的又一次較大規模的北極考察傳來好消息:中國人將在挪威屬斯瓦爾巴德群島上建設中國第一座北極科學探險考察站,這個站建立後,將在連續監測、食宿、通訊等方面為中國科學家提供為期3年的科學考察和探險的支援。此外,此次考察還將積累中國人在北極地區進行科學活動的經驗,為未來中國在北極地區建設永久性的科學考察站奠定基礎。

    北極,中國又來了。

    探險時代、英雄時代到科學時代

    人類在南北極的活動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即探險時代、英雄時代和科學考察時代。隨著人類足跡越來越多地踏上地球兩極,在南極和北極進行探險的成分已經越來越少,目前人類在南北極的主要任務是進行科學研究。

    中國主管極地考察事業的官員在接受採訪時指出,本世紀初,伴隨著一批先驅者陸續進入南北極,人類開始了對於地球兩極的探險時代;本世紀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是南北極的英雄時代,到達南北極成為人類展示自身潛能、挑戰自身極限的象徵。

    然而,人類對於南北極的視角在1957年發生了歷史性的改變,這一年是國際地球物理年,它揭開了人類科學考察南北極的序幕。

    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陳立奇表示:“人類從科學的角度認識和研究南北極,給南北極的探險時代畫上了了句號。隨著越來越多先進儀器和設備的出現,人類進入南北極的危險性已經大大降低了,科學研究成為人類進入南北極的主要目標。”

    他分析説,探險的目標在於到達目的地,帶有更多的個人和民間色彩,主要是為了體現人類作為個體對於自我的挑戰和超越。而科學考察則有明確的整體目標和具體的科學研究內容,目的是為人類早日科學認識和利用南北極做出貢獻。

    陳立奇認為,探險活動對人類認識和了解南北極地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人類在南北極的活動,像人類在其他原始地域的活動一樣,必然要從探險時代走向更加高起點的科學考察階段。

    他説:“我之所以強調人類已經告別了極地探險時代,是為了呼籲更多人能夠以更加科學和負責的態度來認識南北極,促進科學了解極地,和平造福人類。”

    新世紀科學家和政治家普遍關心的熱點

    曾經多次進入北極並且擔任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隊首席科學家的陳立奇表示相信,兩極變化的研究將是21世紀整個上半葉的一個熱點。地球是一個系統,南北極在這個系統中的重要作用越來越明顯。“兩極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獨一無二的自然環境,是研究地球演化和全球變化的理想地方。”

    他説:“全球變化和人類的環境問題已經不僅僅是科學家研究的對象,而且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位政治家關心的對象。在下世紀,更多的國家政府和科學家將加入到兩極研究的行列。”

    他特別提到,早在十五年前,當時的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就確定了中國極地考察的宗旨是“為人類和平利用南極做出貢獻”。陳立奇説:“極地考察能力是一種綜合國力、尤其是科學技術實力的體現,隨著中國科學研究水準的進一步提高,中國的極地研究力度還將進一步加大,並且將主要突出以環境監測和科學研究為主的方向。”

    證明中國探索自然的決心和能力

    在國際上南北極考察被看作是不但能夠增強一個國家對於極地地區的認識和了解,提高該國的科學研究水準,而且也表明瞭這個國家和民族不畏艱難險阻、勇於進取的精神和探索自然、保護地球的決心和能力。中國連續的北極考察,無疑在國際上樹立了中華民族勇於探索的科學形象。

    實際上,作為北半球人口大國,北極地區的氣候和環境變化,直接關係到中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經過多年積累,中國的極地考察事業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擁有了自己的極地破冰船,形成了一支多學科的能夠適應極地地區考察的研究隊伍,具備了在北極開展研究的能力。

    據介紹,中國的極地科學考察活動始於八十年代初。迄今為止,中國已經成功組織了16次南極科學考察活動,一次國家級北極科學考察和數次不同機構組織的北極考察,到南北極地區進行考察的中國人累計已達兩千多人。

    據陳立奇介紹,中國北極科學考察與研究項目在總體上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準,部分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準。他説,地球南北極地區的考察具有高風險、高技術和高投入的特點,中國的極地考察事業需要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這一科學壯舉中來。”

    外交成就為科學家鋪路

    一個不易為人所知的事實是,如果沒有新中國這麼多年外交的成就,就不會有中國的北極考察。因為北極地區是有主領土,其主權分屬8個北極圈國家。要在別人的領土上開展研究,需要一系列的外交努力和協議做後盾。

    正是因為中國在1996年加入了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才使得中國科學家能夠享受各成員國公民的待遇,得以順利地進入北極地區,並且和各國科學家一道,在一系列前沿領域開展考察。

    中國在享受簽字國待遇的同時,也要擔負起相應的職責和義務,包括在北極研究方面進行投入,經常組織一定規模的科學考察,和世界上其他國家分享研究發現成果等等。

    在客觀上,北極國家需要其他國家的加入,以增加對北極地區的了解和認知,從而發揮北極領土的更大效用。眾所週知,北極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嚴酷的自然環境,使得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獨自完成全面考察和深入研究的任務,因此國際合作已經成為當代南北極考察最顯著的特點之一。

    據了解,目前中國與從事北極考察的大多數國家都建立了友好聯繫,合作內容已經由開始交流南北極自然地理等一般情況,發展到交流諸如冰區航行、後勤保障、科考設施以及人員心理研究等實質性內容。

    由中國和日本共同投資在中國南極中山站建立的高空大氣物理觀測系統,使中山站成為國際上裝備最先進的南極日地物理觀測系統之一。此外,設在上海的中國極地研究所還與俄羅斯、南韓、澳大利亞、德國、挪威、紐西蘭、美國等國外重要極地研究機構進行了廣泛的合作研究、學術交流和人員互訪。據有關科學家透露,在中國科學家歷次北極科學考察中,美國、加拿大等國的有關機構都提供了寶貴的技術和資料。

    極地研究離不開中國

    在北極建立固定的科學考察站再次證明,中國正在成為國際極地研究的重要力量。至此,中國人在地球的南(長城站和中山站)、北兩極都建立了科學考察站,同時,中國還創立了自己的極地研究所、極地檔案館和極地數據資訊管理系統,擁有兩萬噸級的運輸和科考兩用的破冰船,已經形成了一個富有成效的極地考察和研究體系。

    先後20多次南、北極考察,中國科學家已經在兩極地區開展了氣象、地球物理、高空大氣物理、電波傳輸等常年觀測以及冰川、地質、地貌、環境、測繪、地礦、生物學、人體醫學、海洋學等多學科的考察與研究,採集了大量寶貴的資料、標本和數據。

    據陳立奇介紹,目前,除了設在上海的中國極地研究所以外,中國有二十多個科研單位先後參與了南北極科學研究,設立了十幾個南極研究專業中心或研究室。中國科學家已經發表了幾十部極地研究專著。

    北極考察關注什麼?

    中國為什麼進行北極考察,考察的重點內容又是什麼?實際上,中國已經制定了系統的北極考察規劃。根據該規劃,“全球變化”將是中國北極科學研究的核心,也是中國制定北極考察、研究規劃的基礎。

    中國北極科學考察的領軍人物陳立奇對記者説,北極作為氣候全球變化的驅動器之一,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性與日俱增,資源和環境變化對人類未來生存環境的調整具有深遠的影響。

    這位科學家指出,目前北極地區環境正出現明顯的變化,一些地區在過去五十年裏溫度上升了一到二攝氏度,出現了凍土帶北移、冰川和海冰退縮、臭氧層變薄、紫外線輻射增強等一系列跡象,正因為如此,北極是全球變化的預警器,也是開展全球變化研究的理想地區。

    這位科學家同時指出,在目前條件下,中國北極研究的另外一個重點是北極地區環境變化對中國的影響。他説,中國是一個自然環境複雜的北半球國家,來自北極的冷氣團和來自熱帶的熱氣團的相互作用是造成中國氣候變化的重要的原因之一。研究北極地區的環境變化對中國有直接的現實意義。(聶依匆)

    

    千龍新聞網2001年11月1日

    


北極科考隊實地見證北極儲藏1.6萬億噸煤
中國首個北極科考站站址確定
中國科考隊確定中國首個北極科考站站址
北極科考隊發現近十年北極冰川每年退化10釐米
中國北極科考隊初步確定我北極科考站區域
中國科考隊在北極發現大量中世紀時代化石
中國北極科考隊飛抵地球最北的小鎮
北極科考隊進入北極
北極和中國息息相關——中國科學家談北極科考
五年內在北極建立國家級科學考察站
關注北極
北極六大待解謎團
科學家闡述關注北極四大理由
為什麼北極沒有企鵝
中國科學家籌備第三次考察北極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