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亞歐會議——從平等夥伴到廣泛合作

    不同發展水準、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文化傳統的跨大洲國家之間能否在平等的基礎上,發展起良好的對話與合作關係?自1996年開始的亞歐會議給國際關係領域裏的合作提供了一種新的模式。這種模式不是建築在以強淩弱、以大欺小的強力理論基礎上,而是維護了國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則,用磋商的機制增進理解、解決矛盾,用互利的方式發展合作。

    平等的夥伴關係——國際合作關係的準則

    亞歐會議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這就是在不同制度、不同歷史文化和不同發展水準的國家之間建立起平等的夥伴關係。李鵬總理在首屆曼谷亞歐會議上闡述中國對於亞歐新型夥伴關係的五項原則: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二、求同存異、彼此借鑒,三、增進了解、建立信任,四、互利互惠、優勢互補,五、面向未來,共同發展。這些原則得到了亞歐國家的普遍接受。這種新型夥伴關係的確立,為亞歐會議成員國之間不斷拓寬和加深的對話與合作提供了原則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國無分大小強弱,都可以根據各自關心的問題提出動議,進行協商和討論,並且本著求同存異、共同發展的精神,就共同關心的問題作出決定。

    亞歐會議的另外一個特點是在多層次和全方位上體現了平等的夥伴關係。所謂“多層次”就是在亞歐之間,除了兩年一度的領導人會議這個主要的政治渠道以外,還有定期和不定期的各國外長、財長,以及其他部長等高層官員會晤機制,以及亞歐企業和社會各界之間形式多樣的交流機制。所謂“全方位”,就是指在亞歐會議的政治共識之後,又在政治對話、經濟合作和社會文化交流等三大領域設計了許多的後續行動,使亞歐領導人達成的協議能夠成為亞歐國家人民之間的往來和社會生活中的現實。亞歐之間的聯繫紐帶於是就延伸到了政治、經貿、科技、環境、教育、文化等許多領域。這些紐帶將亞歐各國和各國人民越來越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國家平等的原則和求同存異、共同發展的意願使亞歐國家能夠在冷靜思考各自國家根本利益的基礎上,就發展經濟、促進貿易産生廣泛的共識,並且將發展經濟、技術、科學等領域裏的合作當作優先發展的目標。同樣,由於有了相互尊重、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在亞歐不同制度國家之間的政治對話也就成為可能。這種對話毫無疑問地有利於地區的安全和發展。

    亞歐合作向縱深發展

    由於亞歐會議提供的是一個亞歐之間廣泛合作的多層聯繫紐帶,這些紐帶很快就將亞歐之間的合作從最初的政治意願帶到現實生活中的各個縱深領域。在這方面,中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例如,在1996年3月泰國曼谷首屆亞歐會議之後,中國就于6月在深圳主辦了首屆亞歐海關署長會議。會議成立了簡化和協調海關的工作組,打擊非法毒品貿易和其他國際犯罪的執法工作組,為這些領域裏的亞歐合作建立了聯絡官機制。次年4月,北京又主辦了亞歐技術合作專家會議,為亞歐在農業、環保和企業技術改造等方面的合作提出了行動建議,並向亞歐基金捐款100萬美元。

    1998年倫敦第二屆亞歐會議正遇亞洲金融危機。中國總理朱鎔基在會議上明確地表示了中國對亞洲經濟的信心,重申中國保持經濟快速增長和人民幣匯率穩定的決心,並且提出要加強科技合作,推進國際金融體制改革。歐盟方面讚揚了中國堅持貨幣不貶值的正面作用,並且提出在世界銀行建立一個總值為5000萬歐洲貨幣單位的亞歐會議信託基金,為亞歐會議成員國提供重組金融業的專業建議和諮詢。這種積極的動議同樣得到了中國的支援,中國政府向該基金捐款50萬美元。

    亞洲金融危機暴露了國際金融體制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中國不僅作出了負責任的承諾,而且就國際金融體制改革提出了積極的建議。2001年1月,中國財政部長項懷誠在日本神戶舉行的第三屆亞歐財政部長會議上主張:一、由於各國的國情不同,在選擇匯率制度時,需要綜合考慮各自的經濟規模、開放程度、儲備水準以及金融監管水準等多方面因素,匯率制度應當是多樣的;二、匯率制度應當與宏觀經濟和金融政策總體協調,保證匯率制度的持續和穩定;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應當敦促主要貨幣儲備國在制訂政策時考慮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減少對發展中國家匯率制度的衝擊;四、東亞國家應當通過金融合作,完善地區自我融資機制,加強東亞國家整體抵禦金融危機的能力。這些建議既符合東亞國家的發展實際,又指出了國際金融體制中的問題,並且就雙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可行的建議,把亞歐之間的合作推到了一個更高更深的層次。

    中國為亞歐多層次合作設計了許多活動。中國倡議的亞歐科技部長會議確定了亞歐科技交流與合作的原則和優先領域,涉及到了科學、環境、技術改造、農業等多個領域。北京還召開了亞歐文化産業和文化發展會議,開辦了第二期亞歐暑期學校,舉辦了亞歐書商版權交易研討會。亞歐青年志願者在北京和山東舉行了保護母親河綠色行動。去年,朱總理還提出召開亞歐環境部長會議、開展亞歐森林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科技合作、舉行亞歐執法機構打擊跨國犯罪研討會等新的合作倡議,得到了亞歐各方的一致支援,並被列為第三屆亞歐會議正式的後續行動。

    當然,在亞歐合作的過程中,矛盾與分歧也是在所難免的。例如,亞洲方面希望歐洲成員在技術轉讓、對外投資、強化金融監管、培訓國際金融人才、消除非關稅壁壘等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而歐洲方面則強調亞洲國家在政府行政管理、社會公共服務、産業經營資訊等方面進一步改善,等等。但是,亞歐會議的成員國在合作的過程中找到了更多的共同利益,例如,它們都認為,促進貿易、加強科技交流、投資人力資源、推動可持續發展、拓展文化交流是雙方的利益所在,亞歐之間不僅沒有根本利害衝突,反而有許多共同的利益。

    亞歐會議對國際關係的積極影響

    從亞歐之間上述合作的實例來看,亞歐會議是洲際間平等合作的一個典範。這種典範的作用首先表現在不同國情和不同利益的合作者之間能夠通過建立交往機制,增加信任、擴大共識,尋求並且發展共同利益上。在國與國之間,利益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利益的重合也是存在的。不同的解決矛盾的方式可能導致不同的結果。用衝突的方式解決矛盾有可能在解決了一種矛盾的同時,損害共同的利益。亞歐會議給國際關係提供的一個重要的啟示就是,用和平、溝通、了解、互助的方式擴大共同利益。

    要創造這種雙贏的局面必須有一個先決的條件,這就是國與國之間平等的原則。亞歐會議成員國的國內生産總值已經達到15萬億多美元,佔全球國內生産總值的一半。亞歐會議的各項活動,特別是貿易促進、技術交流、人員培訓等,主旨都在於進一步發展。亞歐會議沒有美國的參加,它的成功經驗證明了國際事務不僅不應當由一兩個大國主宰,而且如果採取平等協商、解決分歧、互利互惠的方式,世界不僅更加進步,而且更加安全。歷史文化、發展水準和社會制度的不同不應成為合作的桎梏,因為沒有哪一種文化對於世界人民的發展有最終的答案,世界各國人民只有通過交流和相互學習,才能找到促進人類發展的方式和資源。所以可以説,亞歐會議的模式為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典型。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 周弘)

    

    《人民日報》2001年05月25日

    

    



相關新聞


新世紀的亞歐對話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