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中關村:離了中小企業是福是禍?

    一邊是無錢無地卻迫切需要扶助的原住戶———中小企業;

    一邊是有錢有房持幣觀望的新客源———世界 500強,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的規劃傾向了後者。

    近日,隨著中關村豪華商務中心區破土而出,許多小企業棄海淀而去。那麼,世界 500強是否會如期而至?

    陶曉峰最近心情很不好,因為他的研究所已經被列入北京市海澱區危舊房改造規劃之中,當記者來到他位於魏公村繁華地段的二層小樓時,看到這幢並不太危舊的建築孤零零地矗立在一片塵土飛揚的工地之中,像是汪洋中的一條小船。陶曉峰無疑需要搬走,相對於已經將其三麵包圍的超級經理人公園建築工程來説,他儼然是個“釘子戶”。令陶曉峰煩惱的是,他實在捨不得這塊好不容易辦齊了産權的風水寶地,當年他買下這塊現在建築面積已有330平方米的地方只花了3萬元。在這裡的十六年摸爬滾打使他的迪賽通用技術研究所從一個小門臉發展成現如今擁有自己的技術和研發條件、每年納稅幾百萬元的中型企業。儘管如此,陶曉峰還是買不起海澱區現在已經漲到每平方米 6000元~13000元的寫字樓,拆遷之後,他只好向區外另覓新巢。

    據記者了解,雖然海澱區內像迪賽這樣因政府規劃而被迫遷出的企業為數不多,但不少與迪賽規模相近的企業卻在不約而同地做著向昌平、朝陽、大興轉移的打算。這些人可以説沒有一個是真願意走的,他們心裏多少都有些抱怨。

    北京人都知道,中關村雖有清華、北大、理工等高校的地利,但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眾多中小企業紛紛前來之後才自發形成了今天的IT技術、人才和産品的物流中心。當初他們是看中了海澱區政府“小政府大社會”為企業服務和對高科技企業相當寬鬆和優惠的辦事方針和工商政策才自發地聚集至此,形成了今天的中關村。如今中小企業不情願地紛紛外遷對中關村今後的發展究竟是福是禍?只剩下大企業的中關村會不會是死水一潭?政府規劃會不會事與願違?圍繞這些問題,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誰更應該扶持的矛盾突現出來,在圈內引發了新的爭論。

    新規劃打破舊格局

    中關村不同於全國其他開發區的是,先有了一個由眾多大專院校和研究所以及眾多企業形成的科技園區後,政府再進行規劃和投入的。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産業發展與規劃建設處副處長楊建平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申明瞭北京市在中關村整體規劃中兩方面利益兼顧的立場:“雖然 500強是首選目標,但也要考慮中小企業的利益,因為他們是中關村的代表,由於他們的存在和活力才有了現在的中關村,所以我們要給他們準備適當的生存環境。一方面, 500強進駐以後,可以把他們的物業租給這些中小企業,同時一些有政府支援背景的孵化器寫字樓將會廉價地租售,讓一些好的項目和小的企業發展起來。”

    俯瞰整個中關村科技園區,我們可以看出政府在規劃上的確煞費苦心,雖然海淀園定位較高,但北有昌平園、南有亦莊科技園和豐臺園,東北還有電子城科技園。但據業內人士介紹,亦莊科技園確切地説是一個超大型企業的加工區,科研活動並不活躍。據了解,海淀園是目前中小企業及科技人才最集中的地帶,科研開發活動也最為頻繁,但近年房價翻番飆升,仍然有價無市。其中的上地資訊中心每畝地價已近百萬元,中關村西區建成之後,這裡會成為國內頂級公司和世界大型公司的聚集地,對中小企業來説,進入代價又變得很大,目前區內的中小企業也沒有就近擴展的可能。只有昌平園和豐臺園地價較為便宜,大概在 20萬~30萬元/畝,較適合中小企業生存,據説迄今為止,昌平園裏的土地已被中小企業瓜分得差不多了。這應該就是政府為他們準備的適當生存環境。人們注意到,整個規劃中,價格杠桿成了政府用以實現各園區內不同類型企業重新分佈意圖的手段。

    北京科技園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是中關村西區改造工程的主要開發商,在國際周的中關村西區展臺前,該公司總經濟師諸一軍告訴記者,中關村西區———高科技商貿中心區將不僅是高科技企業、大型公司總部、高科技産業管理機構的匯集地,還將匯集為高科技産業發展服務的金融、投資、購物、娛樂等機構和場所,項目總投資約 150億元人民幣。他坦言:“西區的樓價不會低於 10000元/平方米,的確是較有實力的企業才能進得去的。”

    而當時也在展臺上的楊建平也肯定了這一點:“政府在樓宇建設方面,規劃在三到五年之內在中關村 400平方公里範圍內完成 800萬平方米建築規模廠房(軟體、生物、新材料生産基地)和寫字樓。建設過程中要去舊出新,把沒有改造的民房、危舊房拆除,減少這個地區的人口壓力,引入高品質的寫字樓和居住環境。在海淀園內,國際 500強和國內強勢企業是首選目標。”據楊處長介紹,引進大企業的原因有二,其一,園內為數不超過 20家大企業對稅收的貢獻超過 9000多家中小企業納稅額之和。其二,是提升中關村形象,確立其中國矽谷地位的需要。

    小企業跟 150億擦肩而過

    眼巴巴地看著這150億鉅資全都投在豪華寫字樓上,像陶曉峰這樣的中小企業家只能咽口水,因為這件事幾乎完全與他們無關。陶曉峰在與記者談話的過程中多次提到這筆錢的數目,“這些錢都是我們這些年納稅納出來的,蓋這麼多豪華寫字樓如果不能賣出去,太浪費了。

    現在我們這批小企業已經度過了種子期,迫切地需要生存發展的環境,要是能抽出一部分錢,真正回報一下中小企業,比如開闢一塊比較好的地段,可以接受的價格提供給科研開發實力較強的中小企業,可以多開發多少新成果出來呀。”他説這話的口吻真是又眼饞又心酸。

    也已經在昌平園購地的迪爾塔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孫荻博士認為,政府這樣做成本太大,結果可能是窮嫌富不愛。“現在國外已不流行平出一塊綠地蓋高樓大廈了,矽谷那邊的 500強公司都在向低層個性化建築方向發展。這樣做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內容上對他們都沒有太多的吸引力,有這筆錢不如成立中小企業創新獎勵基金。”

    一家自稱是中國最大大螢幕螢幕生産商的企業對此頗有同感,其總經理透露,他們已經在昌平園內註冊並買了地,正在考慮是否將總部也挪過去。他認為中關村近年所推出的各項中小型高科技企業的扶植政策可操作性太差。該公司去年納稅 1000多萬元,在海澱區雖已算是利稅大戶,但現在想進一步拓展生存空間的時候,面臨的卻是天價的土地和樓盤,只好向外移。據他們了解,海淀園內目前正在外遷的企業大概有五六十家。

    500強對房地産冷眼旁觀

    當記者就是否有意遷入西區而電話採訪微軟的媒體公關經理張颯英時,她很奇怪地反問:“我們所在的希格瑪大廈不是已經在中關村了嗎?

    距西區才只 1公里,為什麼要搬?即使要搬,我們也會從多方考慮,比如:最便宜的價格、最好的物業管理、與客戶接近等等,如果合適,我們會考慮租的,但要建好以後看了再説,現在不可能有動意。”

    她告訴記者,現在很多大跨國公司實際上不會向西遷,而是向東看,如ORACLE公司、INTER公司,都在東邊選址,因為那裏毗鄰使館區,國貿、嘉裏等高檔寫字樓雲集,經過十多年已形成真正的商貿中心。她個人認為,外國人更願意在一個已經成了氣候各方麵條件較完善的圈子裏呆下來,那裏更舒適,“難道要喜歡泡吧的老外每天穿過半個城市去酒吧街不成?”

    因特爾公司公關經理席慶則還完全不知道此事。他説,因特爾在世界各地的選址都是由美國總部的房地産部親自處理。而且根據他當年參與上海公司選址的經驗,他認為:“大企業搬一個地方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價格、物業、安全、交通、員工的情緒等各方面因素都要考慮,一般不會輕易搬家。”而且據他介紹,該公司的業務並不集中在海澱區。

    這樣看來,500強還遠遠不是中關村西區的囊中之物。

    中關村何以為中關村?

    孫荻博士最近向海澱區政協提交的一份報告上,主要談中關村的創新機制。他認為:“矽谷裏的企業是一個梯隊,其中最底層也最活躍的是中小企業,他們承擔了大部分技術風險,而大企業只是購買市場前景看好的成果。海澱區現在最大的優勢就是已經有了這個底層隊伍。在中關村的創新活動中,中小企業是主流,像聯想這樣的大公司多年來在技術上並沒有大的突破,如果沒有中小企業的活躍,中關村的活力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的提議就是希望海澱區有一個寬廣的胸懷,讓小企業能夠落下戶來,形成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否則幾個大企業孤零零在這裡能吸收到什麼養分呢?”

    安邦顧問公司的專家陳功先生對中關村園區的改造規劃看法一針見血:“這種做法實際上是‘以己之短,搏人之長’。至少,從策略上看,並不十分務實。實際上,中關村地區獨一無二的優勢是全國電子物流中心的地位。中關村發家就靠的是這個,而不是別的。反過來説,北京即使在物質上建成了比上海浦東一點不差的中關村又能怎麼樣,世界500強等著你建成後再來嗎?感覺上這個計劃非常一廂情願,等於是走了回頭路。以上海為例,過去它的電子工業很先進,但是政府主導搞科技的結果是根本幹不過中關村的‘民辦特色’,現在北京卻放棄了‘民辦特色’,又來了政府規劃。我認為,中關村比較理智的做法是,首先堅持電子物流中心的地位不動搖,其次再搞各種園區性質的開發和建設。必須要給中小公司預留最充分的發展空間,他們才是北京經濟的希望所在。否則中關村的各種開發計劃就會冒很大的風險,很可能是小公司走了,大公司也沒來。”

    中國經營報 2001年05月22日



相關新聞


使中關村早日擁有一顆奔騰的心



中關村領跑首都經濟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