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布希訪歐:有備而來 無功而返

    美國總統布希自6月12日起開始的首次歐洲之行的確不輕鬆。不論是在馬德里,還是在布魯塞爾和哥德堡,迎接他的不僅有官方的歡迎儀式和宴會,還有西歐人的示威和抗議。在布魯塞爾,示威者高舉的標語牌子上,甚至寫有“以違反人類罪和污染地球罪的名義通緝布希”的字句。雖然這種標語的效果只是開心取樂,但多少反映出歐洲人對美國總統的基本態度是不滿。在哥德堡,這種不滿演變為大規模的抗議示威。據該市市政府統計,至少9000多人參加了這些活動,示威者甚至和警察發生了衝突。一位計程車司機對記者説,她不喜歡布希,因為布希只為自己的國家考慮。她的這種看法很有代表性。用美國一位官員的話來説,在歐洲人的眼中,布希是個“膚淺、傲慢、酷愛槍支、痛恨流産、信仰基督教原教旨主義的人”。根據美國CNN在網際網路14日做的“快速投票”調查顯示,在1.812萬名投票者中,59%不歡迎布希訪歐,只有18%表示歡迎。儘管CNN有言在先,這種投票不具有科學性,不足為證,但仍能説明一些問題。

    布希當選美國總統本來就讓歐洲人打了個“冷顫”,在就任總統後他所表現出來的獨往獨來的單邊主義傾向更讓歐洲人耿耿於懷。歐美在《京都議定書》上的尖銳對立和在導彈防禦計劃上的嚴重分歧,歐洲人對美國在布希出訪前執行了38年來首次死刑的強烈不滿,以及歐盟對美國決定實施進口鋼鐵反傾銷調查的“極度失望”,都使布希的這次訪問佈滿荊棘。

    對歐美之間的分歧,布希是非常清楚的。為了能給歐洲人留下好印象,他也事先進行了精心準備。5月31日,他在白宮專門召開了兩個半小時的準備會,邀請各方專家出謀劃策。總之,布希是非常認真地對待他的首次歐洲之行的。他希望通過此行,除了同歐洲領導人結識、建立良好的個人關係外,更重要的是做好説服工作,以增加歐洲人對美國立場的理解和同情,降低歐洲公眾對美國政府的“敵意”。

    從14日在哥德堡舉行的歐美峰會的情況看,美歐除了在中東、巴爾幹、朝鮮半島局勢和下一輪世貿談判等問題上取得一些原則共識外,在兩個分歧最大的問題上依然是各唱各調。關於導彈防禦系統計劃,儘管布希特別強調所謂的“新威脅”,宣稱1972年美蘇簽署的《反彈道導彈條約》是“歷史的遺跡”,要求歐洲盟國“從新的角度考慮問題”,但法國和德國仍不為之所動。在《京都議定書》的問題上,歐美雙方的立場也沒有接近。布希依然為其拋棄《京都議定書》辯護,稱《京都議定書》是“不平衡的”,目標是“不現實的”,所以美國不贊成。對於布希的環保政策,瑞典首相佩爾松直截了當地稱是一項“錯誤政策”,並説如果要控制氣候變化,《京都議定書》是一份必不可少的文件,歐盟將批准這一文件。就在歐美峰會召開之際,聚集在哥德堡街頭的抗議活動更表明,歐洲人對布希政府的“敵意”遠未消除。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的學者艾爾達認為,冷戰結束後,歐美關係發生了“更加根本性的變化”,美國擔憂的是“無賴國家”,歐盟擔心的卻是“失敗的國家”。美國的頭號外交政策問題是“美國在軍事和安全上存在的弱點”,歐洲則是“歐盟的鞏固和擴大”以及“食品安全、氣候變化和失敗的國家所導致的非法移民、販賣婦女和兒童等人道主義問題”。不同的側重點導致在一些國際問題上採取不同的政策。如果這種趨勢繼續的話,美歐將不斷地游離。布希上臺後奉行的一些政策多少驗證了艾爾達的看法,從此次布希對歐洲的訪問來看,這種趨勢尚未停止。

    《人民日報》2001年6月18日

    

    



相關新聞


美俄對話分歧依舊



俄美首腦首次會晤各懷心思



歐盟未能説服布希改變拒絕《京都議定書》的立場



布希硬著頭皮走歐洲



歐洲人抗議布希訪歐 地球不是美國的超市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