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成為我國青少年死亡“第一原因”

    觸目驚心

    2001年11月20日,新疆石河子122團中學初三(3)班4名花季少女,在開完家長會的當天下午相約喝老鼠藥自殺。其中兩名因搶救無效死亡,一名女孩至今仍躺在醫院急救室裏,另一名倖存的女孩事發後休學在家。據悉,11月10日,石河子122團中學公佈了期中考試成績,並排了名次。這4位女生名次排在年級的後面,由於害怕家長責罵,她們便商議一起服老鼠藥自殺尋求解脫;

    2001年11月初,呼和浩特市14歲初中生凱欽因為鋼筆水甩在老師身上1次而不是老師説的4次,選擇以自殺方式來挽回自己的尊嚴;

    2001年10月28日,天津師範大學電腦係一名學生因不堪忍受病痛和絕望的折磨以及經濟拮據造成的心理負擔,從學校新樓10層的一間教室跳下,當場死亡;

    2001年10月25日,由於不忍父母負擔過重,廣州市一名14歲女孩留下遺書吞藥自殺;

    2001年6月、7月,長春、深圳16歲女中學生不堪中考壓力服毒服藥自殺,後深圳女孩被救;

    2000年8月,因家境貧寒産生自卑心理的吉林省一女生臥軌自殺;

    2000年7月,因家長不讓玩遊戲機,廣東省順德市一初三男生上吊自殺。

    ……

    據2000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中美精神病學學術會議上的一份資料顯示,在中國,抑鬱症及自殺造成的負擔之和已排在各種疾病的首位。15歲至35歲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是自殺。尤其令專家震驚和關注的是,近兩年,青少年自殺呈明顯的低齡化趨勢。

    四大主因

    是什麼原因致使這些少年以結束生命的方式逃避失意、困難和挫折?記者近日採訪了幾位教育、心理學方面的專家。他們認為,主要有四大因素。

    個人心理因素首都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副教授渠淑坤認為:自殺的人一般性格都比較內向,具有自卑、依賴性強、情緒不穩、固執、敏感多疑、心理閉鎖等性格特徵。這種偏執性人格,常會導致當事人對事物産生歪曲的認識以及消極悲觀的情緒;首師大教育科學院副院長王建平教授則認為:青少年缺乏責任感,以自我為中心的通病是使他們産生輕生念頭並最終走向自殺的原因。自殺行為,實際上是一種自私的不計後果的表現,是對現實的逃避。

    教師因素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諮詢服務中心心理諮詢部部長宋桂英説:從我接手的事例看,造成孩子們失意、抑鬱甚至痛苦的來源首先是老師。十五六歲青少年的心理髮育尚不成熟,老師一句“你真笨,怎麼教都不會”、“這個同學的智商有問題”等,都會給孩子帶來無形的精神壓力。

    王教授則認為,教師與學生之間人格上不平等關係是受中國幾千年來倫理綱常的深刻影響而形成的。目前的普遍問題是老師教育方式方法過於單一,對學生心理也缺乏足夠的認識。老師們迫於升學壓力,往往只重視應試教育,而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培養明顯不足,同時也很難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傷害了學生的自尊。

    家庭因素宋桂英認為,望子成龍的思想在一些家長心中根深蒂固,他們不顧孩子的具體情況給他們制定了過高的標準,以致孩子在家中感受不到親情和溫暖,孩子們覺得生活的顏色是灰暗的。渠教授則認為:家長一方面溺愛孩子,一切事情均包辦代替,造成孩子缺乏獨立性;另一方面由於家庭成員之間的不和,造成家庭氣氛緊張,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刺激,産生人際交往的恐懼不安全感等心理,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像這种家庭,在我國尤其是大中城市還是比較普遍的。

    社會因素宋桂英認為,一些孩子只是有打架等一點點小毛病,左鄰右舍、親朋好友從此就認定他是個壞孩子,不再接受和理解他,他便會因此破罐破摔。渠教授稱:社會環境的變動,如經濟的發展與蕭條、政治動蕩、貧富差距、競爭壓力、戀愛關係等都會給青少年帶來心理上的衝擊及刺激,心理承受力差的人這時候就會産生輕生念頭。王教授認為青少年正處於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這時他們接受到的各種資訊都有可能對他們的觀念造成影響。比如現在的很多動畫片所表現的對死亡的理解就很脫離實際,使孩子們産生“死亡根本不算什麼”以及不珍重生命的意識。

    生命教育

    遇到打擊、挫折,就選擇終結生命作為一種解決方式,除了青少年心理的脆弱外,還跟學校、家庭對青少年缺乏生命教育有關。據介紹,國外從初中階段開始就有了關於死亡教育的課程,教育學生用客觀的態度看待死亡現象,從而珍惜生命。而這方面的教育在我國目前是一片空白。

    一位教育家説過:只有讓孩子體驗寒冷,體驗孤獨,才能讓孩子在承受挫折的同時激發其考慮如何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能力,如果這個過程經常得到強化,孩子就會由被動變為主動,從而戰勝困難。

    北京市第十五中學高中部校長王守愚認為:學校在這方面應擺脫傳統單向教學模式,克服形式主義觀念,讓學生做學校的主人,讓學生來管理學校,組織大型活動,參與社會實踐,使他們在這過程中體驗失敗、挫折,鍛鍊其面對挫折、獨立自主地解決困難的能力。

    北京市第十四中學分校校長、市人大代表李建媛説:聽到這麼多學生自殺的消息,我感到非常震驚和痛心。我們教育制度中的現代人才觀尚未建立,對學生的評價中,主科成績起到了主要作用,這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國外中學的學分制及學生分流制度我覺得就很好,能夠因材施教,使學生的潛能得到發揮。至於成績排名制度,我認為在激發學生競爭意識方面還是很有作用的,但同時也應注意尊重學生的隱私權。

    令人欣慰的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正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據了解,北京市十五中、十四中等學校都開設了心理諮詢室,並有定期的心理健康講座。

    據悉,北京市教委日前作出決定,沿用了46年的“三好學生”評選辦法將改變。從明年1月起,評選“三好”除成績、品德和體育外,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創新精神、公德意識、環保、實踐能力等都進入考核範圍,“三好”新標准將引導學校和學生更全面發展。

    《生活時報》 2001年12月04日


專家呼籲:加強青少年無神論教育
台島出現選後躁鬱症 醫師吁警惕自殺潮
七成港人認為青少年自殺現象普遍
心理疾病不容忽視 大學生被人際交往所困
青少年問題 專家教你預防與矯正
正確處理青少年培養中幾個關係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