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在黃河和長城“握手處”踐行“兩山論”

發佈時間:2022-10-25 10:04:45 | 來源:農民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李培剛

“綠我黃土地,富我偏關人”是山西省偏關縣人民對美好生活最樸素的嚮往,後來成為歷屆偏關縣委、縣政府奮鬥的目標。

“家住黃河干石畔,一天三頓酸撈飯。”偏關古稱偏頭關,地處晉西北毛烏素沙漠邊緣,北倚長城,西隔黃河,長城與黃河在這裡“握手”。全縣縣域面積1685.4平方公里,黃河流經32公里。到1977年底,偏關縣綠化率還不足3.5%,因常年風大沙多,十年九旱,守著黃河受乾旱一度以來是偏關人面臨的窘境。

從1974年開始,偏關縣歷屆黨委、政府堅守著“換書記不換主意,換縣長不換主張,一任接著一任幹,一級幹給一級看”的信念,以把“窮山惡水”變成“青山綠水”為己任。截至今年,全縣林地面積已達121.56萬畝,全縣綠化率達40%,為偏關築就了生態屏障,鋪就了黃河流域高品質綠色發展的底色。

“當好接力者,走好轉型路”。該縣立足綠色生態優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發展新能源、生態旅遊等産業,為偏關縣域的高品質發展提供了新引擎。

堅持造林50年打造生態屏障

把“窮山惡水”變成“青山綠水”一直是偏關縣的發展共識。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為徹底改變惡劣的生存環境,實現“綠我黃土地,富我偏關人”的夢想,偏關縣21屆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以“栽樹就是栽歷史、栽人文、栽政績,造林就是造生態、造綠色、造財富”的理念,在機關幹部義務植樹活動引領下,在不同時期,以全民植樹造林運動、造林專業隊、戶包治理小流域和生態造林工程、生態脫貧等為抓手,帶領全縣幹部群眾,在長城腳下、黃河岸邊、梁峁山巒間植樹造林,打響了一場長達50年的綠化“戰役”。

“50年來,為了打好造林綠化總體戰役,偏關縣全民總動員。每年春季、雨季、秋季,機關幹部帶動千家萬戶上山植樹,先後在火頭溝、樓溝鄉迤西村石洞洼、陳家營鄉南山、老營鎮鳳凰山等十多處地方義務植樹,累計造林6萬多畝。”偏關縣林業局負責同志説。

樓溝鄉上固佐村村民廣三白,2016年註冊成立了潤發造林專業合作社,20多名社員每年的造林工程費用在60萬元左右,社員差不多投入4個月左右的造林時間,勞務收入上萬元。

在脫貧攻堅時期,與廣三白一樣,偏關縣的80個造林專業合作社帶動全縣貧困戶都在植綠護綠中實現了增收脫貧,這一新做法實現了將植樹綠化改善生態和脫貧攻堅統籌發展。

歷史上,偏頭關曾經是“三晉之屏藩”“晉北之鎖鑰”,如今,成為了山西的生態屏障,阻斷了風沙的肆虐。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在接力

圍繞“十四五”期間全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先進縣”這一目標,今年偏關縣委、縣政府統籌6000萬元資金,縣財政配套2500萬元,用於黃河、長城一號旅遊公路精品林工程建設。

“在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上,以‘林長制’為統領,築牢建設黃河流域生態防護‘一道屏障’;在黃河、長城一號旅遊公路沿線打造‘兩條5萬畝生態文旅綠化帶’;培育‘3個農民增收基地’:一是12萬畝的沙棘基地,每畝可增收400元;二是2.5萬畝的仁用杏乾果經濟林基地,每畝可增收1500元;三是45萬畝的檸條生物質能源基地,每畝可增收450元。堅持林與景結合,樹與財結合,生態建設與文化旅遊、休閒康養、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相結合,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偏關縣縣長高躍龍介紹。

機關幹部義務植樹帶動全民植樹造林這一老經驗、老做法成為落實“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之一。

3月中旬,偏關縣中央財政補貼、森林植被恢復、黃河和黃河流域防護林屏障建設工程通過議標,由46家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承擔了1.85萬畝造林任務。

經驗豐富的46支造林專業合作社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用辛勤的汗水,種出了一道道一片片綠色景觀,累計務工11萬多個,平均每人收入1.2萬餘元。通過檸條地平茬復壯、空閒地補植造林,實施退化林修復5萬畝,並堅持增綠與增收並舉,優先選擇鄉土樹種,結合群眾意願,選取能讓農民增收的海紅果、山杏和仁用杏等花果樹,既種樹又致富,探索出一條增綠增收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

“針對幹石山地,坡陡土薄,乾旱少雨、石頭多的實際,造林專業隊伍採取就地取材、壘石為堰、客土回填、水準階、魚鱗坑整地、蓄水保墑的經驗做法;採用滴灌澆水、地膜覆蓋、石塊鋪蓋等抗旱技術保障成活率。”廣三白自豪地給記者講述偏關特色造林經驗和做法。

隨著廣大幹部群眾的努力,一道黃河流域生態防護的綠屏障在偏關建立起來。一場統籌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生態發展“接力戰”在偏關大地漸次拉開。

做好生態優勢“變現”大文章

“2022年是偏關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重要之年,立足生態優勢,通過深入挖掘黃河、長城文化內涵,打造出集文化旅遊、休閒康養、體育賽事、高端論壇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綠色鄉村旅遊示範廊帶,將成為我們向生態效益要經濟效益的路徑。”偏關縣委書記楊曉宏説。

據了解,偏關縣以關河口古村落、乾坤灣民宿、水泉紅門口地下長城為依託,在黃河、長城旅遊公路沿線謀劃了一批美麗鄉村重點項目,支撐和發展綠色産業。

近年來,偏關縣共建成72.1兆瓦光伏電站建設,光伏發電成為該縣穩定脫貧戶增收和村集體經濟收入的“陽光”産業。

“現在我們聘請了第三方公司來運營和維護,還通過設立公益崗位、建設公益事業、設立獎勵補助等方式進行二次分配,對於收益較多、可設公益崗位和建設公益事業較少的脫貧村,允許由鄉鎮統籌跨村分配。”偏關縣鄉村振興局工作人員趙智平説。

偏關縣24兆瓦農林生物質熱電聯産項目由該縣晉電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籌資建設,預計年供電量1.68億千瓦時,供熱能力152萬平方米,可綜合利用農林生物質秸稈21.1萬噸,預計近期完成全部建設任務並調試運作。

該項目是利用外資貸款資金和自籌資金建設的環保産業項目,將在全縣7個鄉鎮設立9個農林生物質收儲站,成為該縣新建的幫扶車間。以每人年收集檸條秸稈150噸、每噸檸條秸稈預估價300元計算,預計可帶動1400多人從事檸條秸稈收儲業,每人平均年收入4.2萬元,全縣農民僅檸條秸稈收儲收入可達6300萬元,加上農作物秸稈收集,農民此項收入將非常可觀。

由此,沿著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的路徑,偏關縣這個“中華長城古堡第一縣”“新能源電力建設第一縣”,正在書寫著高品質發展的新篇章。

黃河發源省青海“兩屏護水”葆源頭活水豐沛純凈
10月25日,記者從青海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獲悉,該省提出“兩屏護水、三區聯治”守好築牢三江源草原草甸濕地、祁連山冰川與水源涵養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保護黃河源頭生態環境,永葆源頭活水豐沛純凈。
在黃河和長城“握手處”踐行“兩山論”
從1974年開始,偏關縣歷屆黨委、政府堅守著“換書記不換主意,換縣長不換主張,一任接著一任幹,一級幹給一級看”的信念,以把“窮山惡水”變成“青山綠水”為己任。
保護水源涵養區 黃河上游有支黃河護河隊
黃河護河隊中隊長作瑪木安排好當天工作內容。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上,早上氣溫只有2攝氏度。隊員們迅速拿起耙子、垃圾袋、夾子等,步行繞過白河大橋,來到岸邊。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