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黃河上中下游為啥這樣分?

發佈時間:2022-03-22 08:29:18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李培剛

圖片來源:黃河水利委員會

黃河上中下游的劃分,既是地形、地貌、水文等自然因素決定的,也是科學保護治理的需要

上游雪山草原,中游千溝萬壑,下游田疇連綿——黃河浩蕩東流,可謂十里不同景、百里不同俗。

打開地圖,黃河上中游的分界點是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也就是幾字灣“一橫”的末端附近;中下游的分界點則是河南鄭州桃花峪。九曲黃河,為何恰是這些地方成為上中下游的分界標誌?

先説地形地貌。黃河先是穿行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峽谷多、河道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流至河口附近急轉南下,以此為上游。接著,黃河“遇到”了呂梁山、秦嶺等山脈,自北向南穿行晉陜峽谷間,河谷深切,河道彎窄,水流湍急,造就壺口瀑布之奇景。加之流經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大量泥沙入河,以此為中游。自桃花峪以下,黃河進入華北平原,河道寬淺,水流散亂,泥沙淤積,河床逐年抬高,形成地上懸河,成為淮河、海河的分水嶺,以此為下游。

再看水文等特徵。黃河上游區産水量佔黃河總水量的六成左右,是黃河徑流主要來源區。上游區降雨具有面積大、歷時長、強度較小等特點,河水清澈、徑流穩定、含沙量小。黃河中游區來水量佔黃河總水量的四成左右,但來沙量卻佔全黃河沙量的九成以上,是黃河泥沙主要來源區。中游區局地暴雨多發,強度大、歷時短,一旦形成洪水,卷泥裹沙,含沙量高。黃河流經桃花峪進入華北平原,河床高,四週河流難以匯入。此外,上中下游洪水皆匯集於此,河道排洪輸沙任務繁重,防洪壓力大。

如此科學地劃分上中下游,是如何完成的?早在《尚書·禹貢》中就記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1952年,黃河水利委員會組成黃河河源查勘隊,在一次次考察中,終於確定了黃河正源,並逐步對上中下游進行精細劃分。

有了明確的地理分界點,保護治理黃河就能追根溯源、精準把脈。黃河中下游的河道遊蕩,又是地上懸河,需要重點防禦水旱災害。此外,上游涵養水源、中游保持水土、下游保護濕地,分區分類才能對症下藥。可見,黃河上中下游的劃分,既是地形、地貌、水文等自然因素決定的,也是科學保護治理的需要。

總之,江河上中下游分界點的劃分,蘊藏著豐富的地理、水利、人文知識,是生態保護治理、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依據——除了黃河,其他大江大河上中下游劃分也都基本遵循這一思路。比如長江以三峽水電站所在的湖北宜昌為上中游分界點,以鄱陽湖和長江交匯處的江西湖口縣為中下游分界點。淮河按照河道走勢,可形象比喻為“上游是站著,中游躺著,下游又坐起來”,上游來水快、中游行洪慢、下游洪水出路不足,“蓄泄兼籌”的防洪對策也由此制定。

(作者為黃河水利委員會水文局原副總工、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本報記者王浩採訪整理)

水利部:黃河淩汛平穩結束 未發生險情災情
記者21日從水利部獲悉,2021-2022年度黃河淩汛期已經結束,在有關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本年度黃河淩情總體平穩,未發生人員傷亡事件和險情災情,實現了“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確保黃河堤防不決口”的防禦目標。水利部當日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了黃河防淩有關情況。
黃河上中下游為啥這樣分?
打開地圖,黃河上中游的分界點是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也就是幾字灣“一橫”的末端附近;中下游的分界點則是河南鄭州桃花峪。九曲黃河,為何恰是這些地方成為上中下游的分界標誌?
黃河貴德段河湖長制管護體系實現全覆蓋
“守護梨都美麗家園、打造時代幸福河湖”。2022年,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積極完善河湖長制管護體系,各級河湖長切實扛起責任,232名三級河湖長和126名河湖管護員,嚴格執行“河湖長通App”巡河制度,攜手守望黃河貴德段的生態安全,全面實現了黃河貴德段“十九河一水域”的河湖長制管護體系全覆蓋。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