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黃河大合唱》:唱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

發佈時間:2021-08-12 10:18:36 | 來源:延安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李培剛

“風在吼,馬在叫

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

河西山岡萬丈高,河東河北高梁熟了

萬山叢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紗帳裏,遊擊健兒逞英豪

端起了土槍洋槍,揮動著大刀長矛

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

每當這激昂的旋律響起,都會令人熱血澎湃、激情四溢。

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被譽為“民族危亡時刻奏響的時代最強音”的《黃河大合唱》,誕生80多年來,在神州大地乃至國際舞臺上經久不衰地傳唱著。2007年,《黃河大合唱》中的《黃河頌》搭載中國第一顆繞月衛星“嫦娥一號”成功飛天,更使這首雄渾磅薄的旋律響徹寰宇。

一首令炎黃子孫唱起來就激情澎湃、聽起來就血脈僨張的音樂作品,融入了創作者怎樣的心血和才情?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穿過厚重的歲月,我們首先把目光投向兩位老朋友的久別重逢——

1938年9月,武漢淪陷後,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隊第三隊,從陜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他目睹了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1939年1月,在一次行軍途中光未然不慎墜馬,造成左臂骨折,演劇三隊隊員抬著擔架,將他送到了延安的醫院。

光未然的女兒張安迪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黃河大合唱》的創作存在一定偶然性,但偶然中充滿著必然。如果父親沒摔斷那只胳膊,可能就沒有《黃河大合唱》,因為他就不會被送到延安,也就不會見到老朋友冼星海。”

關於兩位老朋友的見面,《冼星海日記》裏寫得很簡單:“看光未然,醫院。”但據冼星海的女兒冼妮娜回憶,“我父親和光未然是老朋友了,1939年的時候,父親聽説光未然先生到延安了,跑了十幾裏地,到醫院去看他。”

這是一次歷史性的見面,暢談中,光未然激動地談起一路上的見聞:從宜川古渡口圪針灘東渡黃河,他聽到上游十里之外傳來的雷鳴,聽著船夫號子,看到船夫們與驚濤駭浪搏鬥的樣子,思緒萬千。他説,他要寫首長詩,一首歌頌黃河與中華民族抗戰精神的詩。聽著老朋友的講述,冼星海也異常激動,兩人約定:“咱們再來一次合作吧,再來一次厲害的合作!”

由於骨折,無法伏案工作,光未然只好躺在病榻上口述,由隊員胡志濤代筆。僅僅5天時間,400多行的長詩《黃河吟》就完成了。

1939年3月11日晚上,在延安西北旅社一孔寬敞的窯洞裏,光未然為大家朗誦了《黃河吟》。

當他朗誦到最後一句“向著全世界勞動人民,發出戰鬥警號”時,雷鳴般的掌聲響了起來。光未然在生前接受採訪的一段影像中曾回憶:“大家聽我朗誦《黃河大合唱》的詩詞,我從頭到尾念這個四百多行歌詞。大家當然給我熱烈地鼓掌了。星海在邊上坐著凝神地聽著,當聽完最後一句的時候,他一下子站起來跑到我面前,一把把稿子抓住,‘我有把握寫好它’。”

時任魯藝音樂系主任的冼星海拿到了詩稿,但並沒有著急動筆,而是反覆地向光未然了解搶渡黃河的情形,將對音樂的想像力、激情和對民族深沉的愛匯聚到了一起。

據安波之子、中國延安魯藝校友會副會長劉嘉綏講述,冼星海在創作構思時,“像河馬史詩那樣由一個盲詩人的吟唱沿著遠古一路走來,我要怎麼樣達到這樣的一種表現形式呢?他寫了一大段的朗誦詞,叫《黃河之水天上來》。當時延安有一個音樂家叫李鷹航,外號人稱‘三弦大王’。冼星海的《黃河之水天上來》,背景音樂用的就是李鷹航的這種大三弦。”

據冼妮娜回憶,“我父親是廣東人,喜歡吃甜食。我母親看他熬夜創作那麼辛苦,就用陜北的紅棗給他熬的紅棗湯,加點白糖,所以人家説我父親的《黃河大合唱》就是用白糖水紅棗湯融化成的這首激昂的旋律。”

從3月26至31日,經過六天六夜嘔心瀝血,冼星海抱病譜寫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全部樂章,全民族抗戰的最強音就這樣誕生了!

4月13日,《黃河大合唱》在陜北公學大禮堂首演。在那個困難的戰時條件下,樂隊很單薄,大概只有七八件樂器,而且是民族的和西方的樂器混合在一起,有一兩把小提琴、三個口琴,可以説是一支臨時湊的樂隊。

5月11日,在慶祝魯迅藝術學院成立一週年的晚會上,冼星海親自指揮100多人的合唱團,進行了《黃河大合唱》的演出,獲得了巨大成功。演出結束後,在雷鳴般的掌聲中,毛澤東連説了三個“好”,緊接著,《黃河大合唱》就成為延安這座歌咏城中最流行的歌曲。

1943年,美國友人通過宋慶齡給中國解放區援助了一批急需的醫藥物資。作為回贈,宋慶齡向他們贈送了一本中文版的《黃河大合唱》。美國友人不熟悉漢語,就請來劉良模幫助翻譯成英語。1943年在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首次演唱了《黃河大合唱》。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成立慶祝大會上,美國黑人歌手保羅·羅伯遜用英文演唱了《黃河大合唱》中的《黃河頌》。

據劉嘉綏講述,在後來演出時,冼星海覺得應該把聲響做得更有氣勢一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如何才能做到呢?冼星海發現了魯藝學員的大茶缸子。“他給這位學員説,你就拿著個大茶缸子,把大家有的銅勺、叉子都裝到裏面。我們不是有朗誦詞嘛,説‘朋友,你到過黃河嗎?你聽過河上的船夫,拼著性命和風浪搏鬥的情景嗎?如果你沒有,那麼請聽吧——’手一揮,大茶缸子嘩啦一響,嗚,那聲音,鋪天蓋地,這個聲音呢,就是我們的樂隊裏的一個音響樂器了啊。”而據魯藝學員李煥之先生回憶,“那個時候有個美軍觀察組來延安,我們招待美軍觀察組,就請他們聽《黃河大合唱》,一到我揮茶缸子的時候,把那美軍觀察組的上校驚得‘騰’一下子從座位上坐起來,以為發生了什麼意外事件了。連那些訓練有素的軍人,聽了我氣勢磅薄的這個音響,都受到影響了。”

“朋友,你到過黃河嗎?你渡過黃河嗎?你還記得河上的船夫,拼著性命和驚濤駭浪搏戰的情景嗎?如果你已經忘掉的話,那麼請聽吧——”

80多年來,無數的觀眾就這麼屏息傾聽這部不朽的音樂史詩,但鮮有人知,《黃河大合唱》是兩位青年藝術家抱病合作、創作時間加起來僅十天左右而誕生的作品。《黃河大合唱》奏出了中國人民在共産黨領導下,為反抗日寇的侵略、為保衛黃河、保衛全中國而英勇戰鬥的時代最強音,因此,周恩來曾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

用音樂喚醒民眾、鼓舞鬥志,延安時期誕生的《黃河大合唱》集中表現了這個特點。在《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水謠》、《河邊對口曲》、《黃河怨》、《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八個樂章中,《保衛黃河》是演出頻率最高的樂章,“保衛家鄉!保衛黃河”,有如決戰前夕司令員向廣大戰士發出的緊急動員令,聲聲皆是雷,字字都為電!西安音樂學院教授吳延評價道,在《保衛黃河》這個樂章裏面,作曲家運用了齊唱和卡農式模唱這個形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它把中國民間戲曲裏面的鑼鼓加入到了合唱裏面,非常創新地把民族民間音樂的曲調加入到了合唱作品中,在合唱中體現了民族化的嘗試。

據西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高字民講述,到延安參觀訪問的美國女作家霍夫曼在觀看了《黃河大合唱》的演出後,敬佩地説:中華民族正在像一隻獅子般的發出怒吼,這吼聲預告著一個新中國即將誕生。

茅盾先生在欣賞了《黃河大合唱》後撰文:崇高的情感,光是這一點就叫你聽過一次,就像靈魂洗過澡似的。《黃河大合唱》是戰爭時期浸泡著血與淚的土壤上開出的文藝之花,它早已超越了音樂與文學,成為我們民族精神的偉大象徵。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李東朗這樣評價:“《黃河大合唱》是延安時期、抗日時期的一部名曲,它主要反映了全國抗戰爆發以後,中華民族奮起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為了國家的尊嚴、為了民族的尊嚴而奮起拼搏的這樣的歷史任務。用波瀾壯闊、慷慨激昂、振奮人心、勇於拼搏的這種氣勢和精神,來動員人民。”

哺育了中華民族、開啟了中華文明、見證了中華崛起、鑄就了中華精神的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深邃象徵和永恒圖騰。一曲《黃河大合唱》唱出了中華民族淵遠流長的歷史,唱出了一代中國知識分子救亡圖存的赤子之心,唱出了中華民族血液裏奔流不息的黃河精神。

《黃河大合唱》從歷史深處走來,奏響在神州大地。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這些樂章還將為我們指明方向,這首史詩級的經典旋律,也將一如既往帶著全民族對更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永不停息的奮鬥精神,繼續奔騰向前—— (記者孫文珍魯艦平陜西電視臺記者王譯)

彩繪黃河石 傳遞黃河情
魯婷是內蒙古烏海市海南區美術館的一名工作人員,從小對黃河有著濃厚感情。多年來,她一直想用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講述黃河故事,表達對黃河的熱愛。
寧夏:“紮緊”排污口保障黃河水質安全
記者從寧夏回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了解到,寧夏將通過開展分類整治、嚴格審批准入等措施,全面加強入河(湖、溝)排污口的監督管理,從源頭減少水污染物排放,持續改善黃河寧夏段水生態環境品質。
內蒙古"保衛黃河2021"專項行動打擊破壞環境犯罪活動
8月27日,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公安廳獲悉,2021年8月開始,內蒙古自治區公安機關在沿黃地區組織實施為期一年的“保衛黃河2021”專項打擊行動,依法嚴厲打擊破壞環境資源保護、污染環境、危害高品質發展的犯罪活動。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