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黃河岸邊小山村變身現代煤化工園區

發佈時間:2020-12-29 09:23:53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李培剛

大路,15年前黃河岸邊一個人煙稀少的小山村,如今已成為我國黃河流域著名的現代煤化工工業園區。

記者近日走訪發現,該園區正秉承“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的發展理念,以其在國內外領先的煤化工科技,引領著當今一些煤化工産業走向,主導著這些煤化工産業格局。

不需開挖採煤,無需人員下井,

煤炭地下氣化技術“逆天”

黃色的溝,黃色的峁,黃色的垣,這便是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薛家灣鎮黃土高原的一角,一個不被外界知曉的圪梁梁。而圪梁梁下,是全國五大露天煤礦之一的準格爾煤田唐家會礦區。

2019年10月底,一個28米高的火炬在唐家會礦區一座黃土垣上被點燃,熊熊火焰穩定燃燒1個月後,外界才知道這裡正在進行著一個“逆天”的煤化工項目——第四代煤炭地下氣化技術工業化示範項目。

汪傳敏,內蒙古中為煤氣化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他指著火炬説:“這裡看似平靜,而就在我們腳下,地下煤炭資源正在被燃燒氣化,從地下的原煤到合成氣,所有流程都在地下完成。火炬下面連著地下氣化爐的産品井出口,地下氣化爐生産的合成氣通過産品井源源不斷地輸出地面。”

煤炭地下氣化技術簡稱ISC,是將地下煤炭進行有控制地燃燒氣化,通過對煤的熱作用及化學作用而産生可燃氣體的過程。該工藝不需要開挖採煤,也無需任何工作人員進入地下,就可生産低成本的工業燃氣和化工合成原料氣(簡稱合成氣,主要成分為氫氣、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

這一“逆天”的構想,源自俄國偉大的化學家門捷列夫——化學元素週期表的發明者,他在19世紀末提出了煤炭地下氣化的構想,但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付諸實施。目前,世界上只有烏茲別克採用第一代空氣氣化工藝的煤炭地下氣化技術,生産低熱值合成氣。

在唐家會礦區進行的煤炭地下氣化技術工業化示範項目,由中為(上海)能源技術有限公司于2018年投資建設,採用純氧氣化工藝,是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第四代煤炭地下氣化技術,也是世界上領先的煤炭地下氣化技術。

自2019年10月底順利點火,目前該項目已穩定運作近14個月。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副院長劉淑琴教授介紹,該項目各項指標均達到設計要求,證明了第四代ISC技術成熟穩定、安全高效,是世界ISC技術百年研發歷史的一次重大技術突破,解決了困擾工業化生産的合成氣産量、品質的穩定性,以及項目經濟可行性問題。

汪傳敏介紹,與傳統的地面煤炭氣化方式相比,煤炭地下氣化省去了煤炭開採、轉運、儲存、地上氣化等環節,工業用水量僅為同等規模地面煤制氣項目的30%,不僅大幅提高了煤炭資源利用的安全性,還在環保層面實現固氣、固液、固廢的趨零排放,有效避免環境污染,經濟效益比傳統煤制合成氣項目高出50%。

汪傳敏説,隨著唐家會礦區第四代煤炭地下氣化技術工業化示範項目取得成功投産並連續穩定運作,標誌著這項技術具備了大規模産業應用的基礎。而這項技術最適合對埋深1000米以下煤層及高灰、高硫、低發熱量劣質煤等不宜開採的煤炭資源進行氣化利用,大大提高了煤炭資源利用率。

初步勘測表明,僅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埋深1000米以下煤炭資源儲量就有6000億噸左右,遠景近萬億噸,為中為能源ISC技術大規模産業化推廣應用拓展了美好前景。據悉,“十四五”期間,中為能源將在鄂爾多斯地區建設年産200億立方米合成氣煤炭地下氣化項目。

如今,這項對於煤炭能源安全、高效、潔凈利用“革命性”的“逆天”技術工業化項目,已引起國內外煤化工領域的極大關注。距離唐家會礦區10公里的鄂爾多斯大路工業園區(以下簡稱“大路工業園區”),對那裏進行的煤炭地下氣化技術工業化項目十分期待。園區經濟發展局局長付飛雄陪同記者走訪唐家會礦區煤炭地下氣化示範項目工地時,眼中儘是熱盼。

付飛雄介紹,大路工業園區作為內蒙古重要的國家級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園區,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烯烴是其主要産業板塊,目前産能分別是16萬噸、210萬噸和60萬噸,是內蒙古沿黃流域生産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甲醇、煤制乙二醇等現代煤化工産品門類最全、基礎條件最好的工業園區,而園區內的煤化工企業都是以煤炭為原料經合成氣化工藝生産煤化工産品。

“目前我們園區所用的合成氣都是採用地面煤炭氣化技術,制氣成本為每立方米0.7元至0.8元,比煤炭地下氣化成本高出近一倍。如果我們用地下氣化的合成氣,煤化工企業成本將會大幅度下降,效益會大幅度增加。可以説煤炭地下氣化技術將引領未來煤化工合成氣走向。”付飛雄對記者説。

領先業內20年,

“紅棕粉末”主導煤制油産業格局

11年前,來自大路工業園區的一則消息曾轟動全國、震驚世界:中國煤間接液化工業化生産出第一桶合格成品油。至此,我國煤制油産業從黃河岸邊這個煤化工園區開始起步,並向寧夏、新疆等地輻射延展。

大路工業園區位於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東北部,園區規劃建設面積140平方公里。內蒙古伊泰煤制油有限責任公司就坐落在園區的西南角。

伊泰公司董事長張志功介紹,公司作為最早入駐大路工業園區的企業之一,一期年産16萬噸煤基合成油項目,是我國煤炭間接液化完全自主技術産業化的第一條生産線,2009年産出我國煤間接液化工業化第一桶合格成品油,實現産值9.32億元。

然而,令記者感到意外的是,伊泰公司煤間接液化制油的關鍵技術,是來自對門的中科合成油內蒙古有限公司,而令人更沒有想到的是,這項技術的核心,卻是一種“紅棕粉末”——費托合成鐵基催化劑。

中科合成油內蒙古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世和告訴記者,該企業的母公司是中科合成油技術有限公司,它是一個專業開展煤化工特別是煤炭間接液化技術研究開發和工程化支援的技術公司,由中科院和多家企業以前期技術研究成果和技術人才團隊為基礎投資成立的,是中國唯一專業開展煤炭液化技術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工程設計、催化劑産品生産和産業化技術支援的科研技術開發機構。

記者從中科合成油內蒙古有限公司了解到,煤制油技術是以煤炭為原料,通過化學加工過程生産油品和石油化工産品的一項技術,包含煤直接液化和煤間接液化兩種技術路線。其中煤間接液化首先把煤氣化,再通過催化劑合成轉化為烴類燃料,催化劑也由此成為煤間接液化工業化生産的關鍵。

據張世和介紹,煤制油技術源於20世紀初,先後在德國、美國等進行了工藝研究,但都沒有投入工業化生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生産成本高,特別是催化劑成本高、效率低。“我們公司煤間接液化技術之所以付諸工業化生産,就是攻克了催化劑成本高、效率低的難關。”張世和説。

目前,由中科合成油內蒙古有限公司研發生産的催化劑每噸15萬元,比市場曾經使用的進口催化劑每噸便宜5萬元。市場曾經使用的進口催化劑催化效率是1:300,即1噸催化劑可以催化轉化為300噸油,而中科合成油研發的催化劑可以實現1:1000的高效轉化。

如今,這家在大路工業園區人員不足350人的“小公司”,已是國內煤制油催化劑研發與生産的龍頭企業,成為世界上繼南非SASOL公司與荷蘭SHELL公司後,第三家應用於大規模煤制油工業化生産的催化劑研發與生産企業,煤制油催化劑年産能達12000噸。

張世和驕傲地説:“這些看似普通的‘紅棕色粉末’,是我們公司科研人員夜以繼日的研發碩果。如今我們在煤間接液化技術方面擁有16項專利技術,有14項專利技術正在申報階段,而這些技術在業內領先近20年,並且主導著全國煤制油産業格局。目前,全國煤制油項目總量約1000萬噸,其中由費托合成鐵基催化劑主導的煤間接液化項目有700萬噸,其餘為煤直接液化項目。”

大路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韓濤説:“我國是一個‘多煤少油’的國家,煤制油技術特別是核心技術的發展為拓寬液體燃料供應渠道、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技術支撐,對發展現代能源經濟,特別是對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發揮了技術引領、産業示範作用,也是我們大路工業園區煤化工板塊的重要發展方向。”

大路工業園區煤炭間接液化項目主要實施企業伊泰公司董事長張志功説,得益於中科合成油內蒙古有限公司核心技術支援,公司正在建設年産200萬噸煤炭間接液化項目,投産後每年將生産各類油品和液化石油氣215.35萬噸,年産值約146.1億元。

粉煤灰生産凈水劑,

填補國內空白

在大路工業園區,一項將園區廢料高鋁粉煤灰吃幹榨凈的技術——利用高鋁粉煤灰生産聚合氯化鋁,被稱為“煤灰清道夫”。

作為煤化工基地的大路工業園區最不缺的是煤,因此園區所用的電力是煤電。煤電在為園區提供動力的同時,也産生了很多粉煤灰,過去是既無用處又污染環境,還要雇車拉到黃土溝壑去填埋,增加了發電企業的生産成本。

蒙泰不連溝煤矸石熱電廠是大路工業園區裝機容量最大的火力發電廠,裝機容量為2×300兆瓦,每天要産生3000噸粉煤灰,用30噸的卡車要向外拉100車。

看著這麼多的粉煤灰被當作廢料填埋掉,大路工業園區的領導們坐不住了,誓將這些粉煤灰綜合利用、變廢為寶。他們走進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科技企業,八方問計、四處招商,最終將內蒙古永江佳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招入園區。

在大路工業園區南側一棟不顯眼的三層小樓內,記者見到了內蒙古永江佳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侯宗超,這位身材瘦小的中年人對記者説,大路工業園區的煤炭資源具有煤鋁共生特性,粉煤灰中氧化鋁含量高達46%-52%,是生産聚合氯化鋁的寶貴資源。

據侯宗超介紹,國內聚合氯化鋁的生産多以鋁土礦為原料,而我國鋁土礦資源十分有限,因此利用高鋁粉煤灰生産聚合氯化鋁,對我們來説是絕佳的生産原料,不僅變廢為寶,有效降低生産成本,還能減少對鋁土礦資源的依賴。

內蒙古永江佳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研發的這項高鋁粉煤灰生産聚合氯化鋁技術,目前有11項領先全國的智慧財産權專利。侯宗超激動地説:“這些技術創新填補了國內粉煤灰綜合利用生産聚合氯化鋁的空白!作為大路工業園區內專業化生産聚合氯化鋁的企業,我們公司建成的年産10萬噸聚合氯化鋁生産線,是國內首條利用高鋁粉煤灰進行聚合氯化鋁生産的生産線。”

記者在這家公司産品展示櫃中看到,聚合氯化鋁是一種黃色粉末,可作為處理工業用水、生活污水等廢水的凈水劑。在該公司實驗室,技術員龐艷龍向記者進行了現場演示,只見她將聚合氯化鋁粉末加入裝有澱粉廠廢水的燒杯中,不到兩分鐘,原本渾濁的廢水逐漸變得清澈,杯底的沉澱物與上方的清水形成鮮明對比。

“目前,這條10萬噸聚合氯化鋁生産線已投産,但還不能將園區的粉煤灰全部處理掉。為此,在‘十四五’期間我們將把生産規模擴大到30萬噸。”侯宗超説,鄂爾多斯煤炭資源豐富,僅準格爾煤田高鋁煤炭資源探明儲量就達264億噸,佔我國高鋁煤炭資源總量的70%以上,而準格爾旗作為我國重要的特高壓外送電源基地,火電裝機預計在2022年將突破1000萬千瓦,年排放粉煤灰將超過600萬噸。

“這些粉煤灰氧化鋁含量與大路工業園區的相同,因此我們公司這項利用高鋁粉煤灰生産聚合氯化鋁技術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侯宗超説。

目前,除高鋁粉煤灰生産聚合氯化鋁外,大路工業園區內還有神華準能資源綜合開發有限公司30萬噸/年高鋁粉煤灰綜合利用工業化示範項目、與吉林大學合作的鄂爾多斯市慧達科技有限公司煤化工渣資源化綜合利用項目等多個粉煤灰綜合利用項目,年産12.5萬噸氧化鋁、6.5萬噸電解鋁、12.5噸鎵、2.6萬噸凈水劑、311噸碳酸鋰、3.5萬噸炭粉、2萬噸橡膠填料、2.5萬噸塑膠填料、1萬噸硅肥及土壤改良劑、500噸塑膠除味劑和1萬噸混凝土摻合料等多個産品。

韓濤表示,這些粉煤灰利用項目將把園區內的粉煤灰“吃幹榨凈”,而圍繞高鋁粉煤灰的綜合利用及向下游發展鋁材料加工産業的粉煤灰綜合利用迴圈産業,是大路工業園區另一大産業板塊。如果再加上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乙二醇等現代化煤化工板塊,“十四五”期間,大路工業園區將新增1000萬噸産能,其中將首次引進120萬噸煤制芳烴項目,實現現代煤化工全産業體系,整個園區工業總産值突破千億,將正式跨入千億元工業園區行列。

行走在大路工業園區,看著這裡日新月異、勤於創新的産業格局,感受著這裡技術引領、勇於爭先的發展理念,記者不由得想起了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

“我們走在大路上,意氣風發鬥志昂揚……”

“黃河之禮”文創潮玩巡展月活動走進洛陽
在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産洛陽絞胎三彩展示臺前,代表性傳承人張佔偉介紹説:“絞胎三彩的核心工藝是傳統文化的傳承,但造型設計、製作手法都結合了當下新潮的理念。活動現場展示了眾多傳統設計元素與新的設計理念融合而生的文創潮玩新物種。精彩的華服巡演走秀也吸引眾多市民的目光。
黃河濕地 鳥兒樂園
12月20日,在渭南黃河濕地,數千隻綠頭鴨在此棲息越冬。綠頭鴨主要棲息于水生植物豐富的湖泊、河流、池塘、沼澤等水域。
黃河岸邊小山村變身現代煤化工園區
付飛雄介紹,大路工業園區作為內蒙古重要的國家級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園區,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烯烴是其主要産業板塊,目前産能分別是16萬噸、210萬噸和60萬噸,是內蒙古沿黃流域生産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甲醇、煤制乙二醇等現代煤化工産品門類最全、基礎條件最好的工業園區,而園區內的煤化工企業都是以煤炭為原料經合成氣化工藝生産煤化工産品。”大路工業園區煤炭間接液化項目主要實施企業伊泰公司董事長張志功説,得益於中科合成油內蒙古有限公司核心技術支援,公司正在建設年産200萬噸煤炭間接液化項目,投産後每年將生産各類油品和液化石油氣215.35萬噸,年産值約146.1億元。在唐家會礦區進行的煤炭地下氣化技術工業化示範項目,由中為(上海)能源技術有限公司于2018年投資建設,採用純氧氣化工藝,是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第四代煤炭地下氣化技術,也是世界上領先的煤炭地下氣化技術。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