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鄭州規劃建設的黃河國家博物館初步選址已定

發佈時間:2020-09-09 10:39:14 | 來源:央廣網 | 作者:劉鴻翔 | 責任編輯:李培剛

黃河博物館

鑒古而知今,臨黃河而知中國。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去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黃河博物館,走進展廳參觀展覽,了解黃河流域文明發展、水患治理、生態保護等的歷史變遷。

一年時間過去了,黃河博物館又有了哪些變化?取得了怎樣的成績?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孫科

探訪一

去年9月份到年底黃河博物館接待人數是往年同期6倍以上

日前,河南商報記者再次來到黃河博物館,與一年前相比,博物館園區又多出了一些雕塑,不少設施也進行了改造升級。

剛進入博物館主樓大門,就聽到講解員正在為參觀者講解的聲音,還有部分遊客駐足在展廳,觀看電子大屏的介紹。

“我是個退休的水利工作者,早就想來黃河博物館看看了。”李大爺家住開封,這次,他帶著老伴來到黃河博物館,就是為了再多看一看關於黃河的故事。

據了解,黃河博物館成立於1955年,是我國最早成立的以黃河為陳列主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是了解黃河的重要窗口。

黃河博物館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博物館後,黃河博物館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從2019年9月18日到年底,3個多月時間,到館參觀者達5.2萬多人次,團隊近900批次。接待人數和批次均是往年同期6倍以上。”工作人員説。

探訪二

黃河博物館老館標誌性景觀回歸

博物館園區環境也進行了改造升級,改建了“遊客休閒廊道”,增設了“鯉魚噴水雕塑”,修繕了“大禹治水雕塑”等。其中,“鯉魚噴水雕塑”還是黃河博物館建成之初的一個雕塑。

“這個雕塑曾是黃河博物館老館標誌性景觀,2010年,鄭州修建地鐵,雕塑被安置在花園口景區黃河大堤一酒店門口,通過友好協商,雕塑又回歸博物館。”工作人員説,河南省著名雕塑家葉濱、謝祥先生專門為黃河博物館設計製作了這組群雕,只見幾條鯉魚噴著水蹦出水面,尾巴拍打著浪花,其中一條使出全身力量,像離弦的箭,縱身一躍,像是要跳過龍門。

規劃

黃河國家博物館初步選址已定,場地正在做清理工作

為了讓珍貴文物與觀眾零距離接觸,黃河博物館還將館藏國家一級文物“鄭工合龍處碑”從碑廊遷移至展廳內。

河南商報記者了解到,“鄭工合龍處碑”記述了清代最大的一次堵口事件,此次堵口工程共花費白銀約1200萬兩,約佔當時朝廷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史稱“鄭州大工”。工程還首次使用水泥、鐵制軌道運土車等,開近代在黃河上引進新型材料和先進技術之先河。當時負責堵口的河東河道總督吳大澂是清代著名的大書法家、金石家,親自撰寫碑文,“鄭工合龍處碑”也可謂是黃河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同時,工作人員介紹,今年2月21日,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專題研究黃河國家博物館規劃建設工作,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與鄭州市建立工作機制,成立了推進黃河國家博物館建設工作專班。

據黃河博物館館長王建平透露,他們正在積極參與黃河國家博物館規劃建設工作,“新館初步選址在文化路與黃河大堤交會處東南角,目前,鄭州市惠濟區相關部門正在做清理場地的工作。”王建平説,未來,舊館也將予以保留,和新館一起共同展示好黃河文化。

寧夏首座跨黃河特大橋鋼箱梁頂推
9月9日,在烏瑪高速公路中衛至青銅峽段鎮羅黃河特大橋施工現場,隨著現場總指揮一聲令下,一段重160余噸、距地面8米高的跨黃河鋼混組合梁開始緩緩向前頂推,穩穩地固定在臨時支墩上。
黃河入豫第一村舊貌換新顏
黃河河南段河道總長711公里,臨黃大堤565公里。為貼近觀察黃河兩岸新變化,記者自9月8日起,從黃河流入河南起點出發,以騎行等方式“行走”黃河河南段,第一站是靈寶市豫靈鎮楊家村。
黃河文化紀行丨仰韶遺址:中國現代考古學從這裡開始
仰韶村,坐落在河南省澠池縣一塊黃土臺地上。與周邊村莊相比,其最醒目的“地標”,是一座外觀以當地出土陶器為原型的博物館。距今約5000年至7000年的仰韶文化,是黃河中下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以發達的制陶工藝為人熟知。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