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生態生計並重 山西呂梁實現增收增綠雙贏

發佈時間:2020-08-10 09:39:43

面對生態環境脆弱地區脫貧難題,山西交出“呂梁答卷”——

生態生計並重增收增綠雙贏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呂梁考察時對當地的幹部群眾説:“我在從北京來的飛機上往下看,看到呂梁山不少地方開始見綠了,生態效益顯現。”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在生態環境脆弱地區,要把脫貧攻堅同生態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這既是脫貧攻堅的好路子,也是生態建設的好路子”。

3年過去了,老區人民生活怎麼樣?老區脫貧攻堅工作怎麼樣?近日,記者踏上呂梁大地探尋答案。

再寫“呂梁英雄傳”

呂梁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是山西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放眼呂梁山區,溝壑縱橫,土地貧瘠,荒山禿嶺綿延起伏,生存條件十分惡劣。

山西省政協副主席、呂梁市委書記李正印説:“我們將生態建設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手段和主要路徑,提出在一個戰場上打贏‘兩場攻堅戰’的‘呂梁方案’,實現生態生計並重,增收增綠雙贏。”

記者詳細翻閱了厚厚一疊的“呂梁方案”,每年都有具體行動。比如,2015年實施“三個一”扶貧行動、2016年實施“十大工程”攻堅舉措、2017年開展“春夏秋冬”四季戰役、2018年實施“3545”行動計劃、2019年實施“4336”行動計劃、2020年實施“1916”行動計劃等。

呂梁市市長王立偉説:“我們提出以‘打不贏脫貧攻堅戰,就對不起這塊紅色土地’的態度和決心,以‘呂梁精神’凝聚攻堅合力,使脫貧攻堅實現連戰連勝,譜寫了新時代的‘呂梁英雄傳’。”

植樹造林造福一方

站在呂梁市石樓縣的土地上,西邊是滔滔流動的黃河,周邊是連綿的呂梁山麓,地表覆蓋著厚厚的黃土,溝壑縱橫,地形破碎……這裡是聞名全國的貧困縣,但近年來卻發生了大變化。

美好生活源於植樹造林,始於造林合作社。近年來,石樓縣先後成立了137個造林合作社,涉及貧困人口9800人,佔社員總數的87%。完成了46.5萬畝生態林業工程,退耕還林、荒山造林累計達90萬畝以上,治理溝域200余條。通過造林勞務收入、入股分紅等形式,每人平均增收3090元;13258人通過退耕還林獎補受益,每人平均增收4300元;聘用的1366位護林員中,貧困戶達92%以上,每人平均增收6000元。通過生態扶貧,累計有5萬多貧困人口享受到政策紅利。

起初,造林合作社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能力不強。對此,石樓縣委提出,要積極發揮村黨支部的模範帶頭作用,由村黨支部領辦造林合作社,創建“黨支部+合作社”的模式,不斷優化和完善經營管理機制,強化脫貧帶動功能,拓展發展空間。合作社由2017年的57家發展到現在的137家,達到一個行政村至少一家合作社的規模標準。“一切扶貧工作到支部,一切扶貧工作項目化。”石樓縣委書記油曉峰説。

村黨支部與群眾零距離,又是落實具體工作的最基層單元。重構後的合作社由村黨支部領辦,以農民為主體,形成了資源共用、生産互助、利益共沾的運作機制。“合作社兼顧實施造林、村集體收入、貧困戶務工收入和入股分紅等各個方面,讓村集體和貧困戶股權量化。”石樓縣義牒鎮黨委書記王鵬介紹。

2017年,褚家莊村造林合作社完成了2700畝的退耕還林任務。該村第一書記高飛表示,全村146戶村民參與造林、管護、入股分紅及林木收益等各個環節。“這種模式調動了脫貧過程中的各種要素,生態效益和扶貧效益實現最大化。”石樓縣縣長陳浩表示。

樹栽完了怎麼辦?石樓縣委、縣政府提出了新的解決方案:統籌整合資源,引導合作社延伸業務範圍,拓寬參與領域,讓合作社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特色林産品經營、溝域治理、農業生産託管服務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援。

精準扶貧碩果纍纍

2019年,呂梁市榮獲“2019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稱號。國家林草局、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發文,在全國推廣呂梁合作社造林做法,全國生態扶貧現場會也在呂梁召開。

縱觀呂梁的生態扶貧路徑,實施了“五大工程”,拓寬了貧困群眾的增收渠道。一是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將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全部退耕還林,達209.13萬畝,涉及78.73萬人,其中貧困人口26.1萬人,貧困人口每人平均可增收1836元。二是實施經濟林提質增效工程,完成紅棗、核桃、沙棘乾果經濟林提質增效199.33萬畝,涉及貧困人口15.79萬人,每人平均增收500元以上。三是實施森林管護就業工程,全市森林管護員總數達到8071人,每人平均年工資7000多元。四是實施特色林産業增收工程,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林,每年以20萬畝的速度推進,目前已達到60萬畝,戶均收入3000余元。五是實施造林務工工程,全市2219個合作社承擔造林任務247.66萬畝,參與造林的務工人數5.6萬人次,每人平均增收6000元左右。

呂梁市副市長尉文龍説,從2017年開始,通過生態扶貧,呂梁實現了“六大變化”:綠化面積大幅增加,完成荒山綠化330萬畝、退耕還林230萬畝、經濟林提質增效150畝;森林覆蓋率大幅增加,全市森林覆蓋率每年以1個百分點的速度遞增,去年達到33.2%,居全省第二;貧困人口收入大幅增加,有50萬人通過生態建設增收,11.5萬貧困人口實現增收脫貧,每人平均增收2000元以上;平均降水量明顯增加;生態産品和生態旅遊産值大幅增加;泥沙量大幅減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正成為呂梁最核心的生態競爭力和新名片。

與此同時,呂梁精心打造了“呂梁護工”和“光伏扶貧”項目,與“生態扶貧”成為三大精準扶貧品牌。

35歲的馬金蓮是一名“呂梁山護工”,2016年參加了第一批“呂梁山護工”培訓班。隨後,進入北京家政服務行業,隨著眼界的開闊和知識經驗的積累,她重返家鄉舉債辦起了一家培訓就業家政服務公司。馬金蓮先後與北京理工大學、山東東營幾家醫院達成長期合作協議,培訓輸送了1500多名“呂梁山護工”實現就業。至2019年底,“呂梁山護工”已累計培訓27期49274人,實現就業26056人,就業區域輻射北京、天津、山東等8省份,每人平均月收入達到3500元。

站在呂梁山麓,走近黃河岸邊,一排排光伏板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近年來,呂梁已建成村級“光伏扶貧”電站461座,總規模57萬千瓦,佔全省規模的四分之一,惠及貧困村1129個,惠及貧困戶6.4萬戶,打造出了一座座可持續發展的“陽光銀行”。呂梁在“光伏扶貧”中創造的“四有四無四通四保”經驗在全國光伏扶貧工作視頻會上受到表揚和肯定,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在呂梁調研時指出:“光伏扶貧從這裡起步,在全國推廣。”

截至目前,呂梁市累計減貧21.7萬戶58.5萬人,1439個貧困村全部退出,10個貧困縣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由19.2%降至0.18%。李正印表示,今年,呂梁將落實“四個不摘”重大要求,完成剩餘2560戶5482名貧困人口減貧任務,堅決防止返貧致貧,全面鞏固提升脫貧成果。(記者劉存瑞梁婧)

大漠農民黃河“淘金”記 旅遊重新“熱”了起來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勝利,位於寧夏中衛市的沙坡頭景區在這個暑期又“熱”了起來。“載的人越多,我們工資就越高。”
黃河文化文獻展8月15日在鄭州開幕 解讀黃河文化
記者8月11日從河南省圖書館獲悉,該館將於15日推出“黃河文化文獻展”,為讀者全方位解讀博大精深的黃河文化。
統籌做好黃河流域三篇“水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黃河流域水生態發生了很大變化。從總體情況來看,治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由於歷史欠賬以及經濟發展過程中新的生態問題相互交織,黃河流域水生態狀況依然不容樂觀。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