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黃河下游過流“瓶頸”需突破 提升防汛安全水準

發佈時間:2020-07-27 11:38:48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由於天氣乾旱及對黃河水資源的過度利用,進入黃河下游的水量急劇減少,河道淤積萎縮,主河槽最小過流能力一度降至1800立方米每秒,即使“小水”也可能“大淹”。2000年小浪底水庫投入運用後,經過19次調水調沙,黃河下游主河槽最小過流能力回升到4000立方米每秒以上,扭轉了被動局面。

這是7月15日拍攝的進入汛期防洪運用的三門峽水利樞紐(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江恩慧説,由於小浪底水庫調水調沙後續動力不足,河道沖刷效率大大減小,河床泥沙組成逐步粗化。近10年來,受阻于粗沙層,下游河道過流能力僅提升350立方米每秒,進入了平臺期。在黃河出現大洪水風險越來越大的當下,迫切需要採取綜合手段,突破下游過流能力“瓶頸”。

這是7月8日拍攝的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泄洪的場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黃河水利委員會水旱災害防禦局局長魏向陽介紹,6月24日起,為期17天的黃河2020年防禦大洪水

實戰演練正式啟動,小浪底水庫逐步加大下泄流量,28日以投入運用以來的最大下泄流量5500立方米每秒下泄12個小時。30日,流量為502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通過黃河下游卡口河段,標誌著黃河下游主河槽過流能力提升至5000立方米每秒,拓展了下游防洪空間、提高了防汛安全水準。

這是7月15日拍攝的進入汛期防洪運用的三門峽水利樞紐(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改善黃河水沙關係 消除下游"地上懸河"威脅
“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韆鞦大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已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黃河下游是華北平原,河床寬坦,水流緩慢,泥沙大量淤積,使河床平均高出兩岸地面,成為“地上河”,兩岸地區每逢汛期便都面臨著洪水的威脅。如何消除下游“地上懸河”的安全隱患備受關注。
23萬人的命運轉折 易地生態移民脫貧密碼
自1998年起,在素有“貧瘠甲天下”之稱的西海固地區難以就地脫貧的部分群眾,懷揣著對新生活的嚮往遷往地勢相對平坦的寧夏吳忠市紅寺堡。
青海省政協聚焦“黃河青海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
如何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中更好地扛起“源頭責任”“幹流擔當”?近日,青海省政協圍繞“黃河青海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召開十二屆十三次常委會議,深入協商議政。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