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用40年保護水源涵養地 留給子孫一片綠

發佈時間:2020-07-21 11:21:03

原題:青海省達日縣自然資源局草原站站長羅日蓋——40年留給子孫一片綠

黃河之水青海來。從瑪多縣鄂陵湖出水口的零公里起點出發,萬里長河順流東去,很快進入了第二站——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

九鄉一鎮,草場面積佔到全縣土地總面積的95%——達日的草原,成為黃河源頭重要的水源涵養地。

“這是兩個月前,我在這裡剛剛種下的草籽。”走進滿掌鄉查幹村,羅日蓋俯下身,小心翼翼地拿尺子測量起幼草高度,關切的神情就像呵護新生的嬰兒。

戴著一頂藏式氈帽,並不高大但結實的身軀,粗糲黝黑的面容,羅日蓋的樣貌與高原腹地的牧民並無二致。只是那一副圓框細腿的眼鏡和從不離身的筆電,顯露著他的身份——達日縣自然資源局草原站站長。

在草原站,他已經幹了快40年……

同事們眼裏,羅日蓋是無路不知、無地不曉的“活地圖”。他出生在達日縣一個普通藏族牧民家庭,因為學習過拖拉機駕駛和維修,“誤打誤撞”地被分配到了縣草原站。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羅日蓋每年在野外工作的時間都超過200天,“全縣的土地幾乎都是草場,咱不能蹲在辦公室,必須把工作幹在大地上。”

年復一年的堅持,他用腳步丈量了全縣33個牧委會的角角落落。在外人看來並無區別的草原、山峰、河流,“不誇張地説,每一處我都能叫上名字,因為我都走過。”

在鄉親們眼裏,羅日蓋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泥腿子”。這不,一見羅日蓋,查幹村的牧民先多就給他送上一個熱情的擁抱。“今年春天,老站長帶人到我家草場,又種下了20畝的草籽,還千叮嚀萬囑咐,‘可別讓牛羊吃了啊’。”説起羅日蓋,先多豎起大拇指,“老站長真是個實干家,而且是咱基層牧民的救星。要不是他,恐怕我家的草地都得退化成黑土灘!”

先多説的黑土灘,是曾經令牧民聞之色變的“草原癌症”。

“眾所週知,東北的黑土地是養分豐富的沃土,但只有一字之差的黑土灘,卻是高原獨有的生態退化現象。”羅日蓋直言,自己工作40年,大半都在和黑土灘較勁,“由於過度放牧、氣候變化等因素,草地植被退化後地表就會裸露出來,遠看一片黑褐色,被稱為黑土灘。如果不及時治理,再嚴重就會沙漠化!”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整個三江源地區都遭遇生態惡化。“人草畜矛盾激化,不少牧民不得不搬遷到異地他鄉。”羅日蓋記憶猶新,“就説這滿掌鄉,曾是全縣草場退化最嚴重的一個鄉,一度有七成草場退化為黑土灘。”

緊急時刻,國家啟動了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工程,在江河源頭開始了一場保護“中華水塔”的絕地反擊。退牧還草、人工種草、工程滅鼠、建設網圍欄……羅日蓋帶著同事全年無休,先後修復黑土灘近80萬畝,相當於7.5萬個標準足球場大小。長年在草原上風餐露宿,羅日蓋雙膝關節嚴重受損,如今走起路來一瘸一拐。“不打緊,不打緊”,他笑著擺擺手,“給子孫後代留下一片綠色的草原,我這個草原站站長才算沒白當!”

儘管年歲漸長,但羅日蓋對新知識、新技術一直孜孜以求。行走在滿掌鄉,草地上不時能看到一些綠色的薄膜。“這是不織布,在它的覆蓋保護下,新種的草籽會長得更好。”羅日蓋如數家珍般地介紹起這一近幾年應用起來的黑土灘治理技術,“草籽根部長得更深,抓地也更牢固,生態治理一定要講科學!”

説著,他像孩子一樣笑起來……

宋暖:共創新時代黃河大合唱
黃河被譽為“百川之首”“四瀆之宗”,它孕育了中華民族,催生了五千年華夏文明,滋養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繁衍興盛的“搖籃”。
用40年保護水源涵養地 留給子孫一片綠
黃河之水青海來。從瑪多縣鄂陵湖出水口的零公里起點出發,萬里長河順流東去,很快進入了第二站——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
水利部:有針對性防禦未來3天黃淮及華北地區強降雨
據水利部消息,受冷暖空氣共同影響,7月21—23日,西南東北部和南部、西北東南部、華北南部、黃淮、江淮北部及湖北西部等地將出現一次強降雨過程,累積面降雨量30~70毫米,其中四川東北部、陜西西南部、河南北部、山東中部東部等地將有80~140毫米。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