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黃河首曲,綠水彎彎潤草原

發佈時間:2020-07-15 10:34:32

遼闊的草原以寬廣的胸懷哺育著黃河。王生暉攝

瑪曲縣牧民群眾香浪節。南加扎西攝

牛奶飄香,豐收的季節。師小剛攝

瑪曲縣牧民群眾剪羊毛。扎西仁青攝

滔滔大河,蜿蜒九曲。

從青入甘的黃河,如一條昂首巨龍,在甘肅“兩進兩齣”。在甘南草原劃出“第一次”壯美的曲線後,經臨夏、出蘭州、穿白銀,一路向東,千折萬轉,奔騰入海。

作為黃河上游的甘肅,如何在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中奏響隴原樂章,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邁出新的更大步伐?日前,記者一行從蘭州出發,溯源而上,到達黃河甘南段,一探究竟。

“黃河首曲”揚清波

時下的瑪曲草原,碧空萬里,一望無際,宛如一塊綠色的地毯。星星點點的帳篷炊煙嫋嫋,悠閒自得的牛馬或低頭飲水,或奮蹄奔跑。

這裡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黃河首曲濕地。從巴顏喀拉山谷奔涌而出的母親河,流經此處時,突然一個回彎,形成了秀美絕倫的“天下黃河九曲十八彎”之首曲景觀。

“秀美瑪曲,源於河水”。藏語稱黃河為“瑪曲”,它是我國惟一一個以黃河命名的縣份。在這裡,蜿蜒流淌的黃河水獲得了充分的滋養、補給。因此,瑪曲,被譽為“黃河之腎”“中華水塔”,是黃河重要的水源補給區。

“這幅美景來之不易啊!”甘南州黃河保護與建設相關項目的負責人王致君對記者感嘆道。

甘南,有著青藏高原面積最大、最原始和保存最完整的自然濕地。遼闊的草原和大片的沼澤濕地,以其寬廣的胸懷哺育著黃河。甘南以佔黃河流域4%的面積,補給了佔黃河總徑流11%和佔黃河源區總徑流58.7%的充沛水量。可是,瑪曲,這個有著“天下黃河蓄水池”之稱的蓄水池一度悄然縮小。

自上世紀80年代起,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頻繁等原因,瑪曲境內數千泉眼乾涸。28條黃河主要支流中,11條常年乾涸。數百個湖泊水位明顯下降,地表徑流量和土壤含水量銳減。

黨中央高度關注甘南生態環境問題。2007年,國家啟動了總投資44.5億元的甘肅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

“黃河第一彎”的瑪曲,得以重新出發。

“黃河項目”換新景

“我們非常珍視‘黃河項目’,這是當時甘南建州以來最大的項目,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甘南的厚愛!你們看,我們單位的全稱是——甘南州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與建設項目指揮部辦公室,這是全州縣級單位裏面名稱最長的。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哪一個能少?”身為辦公室主任的王致君笑言。

珍視,更體現在具體行動中。從實施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到修建農牧民生産生活基礎設施,還有建立生態保護支撐體系。甘南全力實施“黃河項目”,打響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戰。

截至2019年6月,“黃河項目”累計完成投資38.34億元,超過規劃總投資的八成。遊牧民定居工程、牛羊育肥小區、草原鼠害治理、沙化草原綜合治理等生態項目得以順利實施。

走進瑪曲,我們目睹了一道道新景象——

瞄準草場超載壓力大、草畜不平衡這一導致生態惡化的癥結,堪稱“牧區的一場革命”的遊牧民定居工程,讓瑪曲縣黃河兩岸的很多牧民搬進了牧民新區。這些世世代代靠放牧為生的牧民群眾改變了“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定居下來、圈養牛羊。

這個全縣沒有一畝農田的純牧業縣,現在有了2400多座養殖暖棚。越來越多的牧羊人,成了養殖産業的帶頭人。新型畜牧産業的發展,增加了牧民收入,也讓草原得以休養生息。

一個個草方格壓下去,一株株草木長出來……結合“黃河項目”的實施,牧民群眾也主動參與到治沙中來。

“瑪曲草原的沙化惡化趨勢明顯得到遏制了!”瑪曲縣農業農村局相關項目負責人馬建雲告訴記者,如今,從歐拉鄉歐強村到河曲馬場的黃河沿岸30多公里範圍內,一路過去,幾乎看不到大一點的沙丘了。

“高原明珠”迎機遇

為了保護母親河,在甘南,“黃河項目”並不是獨奏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推動中國綠色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

“生態立州”,成了甘南最響亮的聲音。

2014年,甘南成為國家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2015年,甘南成為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範區。

曾幾何時,甘南豐富的江河資源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者,使這裡的小水電建設紅紅火火。然而,小水電項目對當地黃河生態的破壞,卻是在短時間內難以修復的。

“近年來,甘南沒有修建一座水電站、沒有開發一座礦山、沒有污染一條河流,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底色得以恢復,大美甘南的形象和顏值全面提升。”甘南州委主要負責人言語鏗鏘。

隨著天然林保護、退牧還草、退耕還林、草原生態系統修復、生態公益林建設、濕地保護等一大批重點生態工程加入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甘南黃河流域生態環境逐年改善,生態環境退化的趨勢得以初步遏制。

自2015年開始,借助國務院確定的重大水利工程——甘肅黃河干流防洪治理工程,黃河瑪曲段兩岸垮塌的河道開始得以大面積治理。

瑪曲縣歐拉鄉歐強村村支書老道告訴記者,村裏一大半牧民的草場都在黃河邊。每年夏天,河水一上漲,草場都要垮塌5到10米。冬天,風一吹,這些垮塌的河岸還引起沙化。

“現在,河岸修了護坡,再不怕黃河水對我們家園的沖刷了。”老道説。

“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上游要以三江源、祁連山、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等為重點,推進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提升水源涵養能力。”王致君説:“這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甘南的特殊關愛,令我們備受鼓舞!我們一定要全力以赴把黃河生態保護這篇大文章做好!”

王致君向記者透露,現在,他們已經開始著手甘南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規劃編制工作了……

治沙護草,還黃河兩岸綠色

在甘南藏區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拔草的人個子長不高,弄臟河水的人眼睛會疼。

草原和水,這兩個上天賜予的恩惠,對藏區牧民群眾而言無比可貴。有水的地方才有草,有草的地方才有水,這是牧民心中亙古不變的信條。

甘南,總面積七成以上都是天然草原,有272.27萬公頃(1畝≈0.067公頃)。可是,曾幾何時,被稱為“黃河之腎”的瑪曲草原牧草減産,鼠患猖獗,沙丘縱橫……草原無力承擔“不可承受之重”,大自然的懲罰相繼出現。

在黨中央的關心支援下,近年來,黨和國家加大了對甘南黃河上游重要水源補給區天然草原保護建設的力度,相繼安排落實了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實施了退牧還草、鼠害綜合防治、沙化綜合治理和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綜合治理等一系列草原生態保護建設項目。

經過多年治理,如今,瑪曲草原重新煥發出新綠,流經瑪曲的黃河也再次得到充沛的補給。

一大早,我們出瑪曲縣城南行,來到位於黃河邊的尼瑪鎮薩河村。

陣陣風兒吹過,只見圍欄牧場中的牧草迎風搖曳,河道兩岸的草原卻稍顯單薄。走近了看,這些新長起來的草叢被各式各樣的灌木叢悉心地保護著。

“這些短草和灌木是近幾年修復治理的成果。”瑪曲縣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毛雲飛告訴記者,這裡的黃河河道兩邊,曾經是一片寸草不生的沙丘。

據2013年甘南州第二次草原資源普查分析,全州272.27萬公頃天然草原中,近八成退化了,沙化草原面積5.33萬公頃。

拯救,刻不容緩!2012年,瑪曲縣啟動了沙化草原綜合治理項目。

“沒有了草原,我們牧民就沒有了依靠。”瑪曲縣河曲馬場第五牧業生産隊牧民才白聽説政府要治沙,第一個舉雙手贊成。在當地幹部的幫助下,才白投身治沙事業,如今,才白家曾經沙化了多半的草場都綠了,他還當起了草原管護員,每年有1.2萬元的工資。

治沙,靠的不只是勇氣。一開始,瑪曲照搬河西地區的治沙模式,效果卻並不明顯。

“照搬不行,我們就不斷探索經驗。”瑪曲縣農業農村局相關項目負責人馬建雲説。一開始,他們種植的披鹼草和灌木不耐寒,根系也比較淺,一到冬天常常連草帶根一起被風吹跑。後來,在披鹼草中混種燕麥,利用燕麥強大的根系保護草種,再在沙丘表面混鋪黑土和牛羊糞增加穩定性。幾年下來,瑪曲探索出了一套頗具當地特色的治沙模式。

2012年至今,瑪曲縣已經治理流動沙丘0.17萬公頃,全縣五分之一的沙化草地得到了有效治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各項生態政策支援力度加大,甘南天然草原得到有效恢復——截至2018年底,甘南州天然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為96.87%,相較于10年前提高4.87%;全州中度以上退化草原比2004年減少了近三成,剩下154.2萬公頃;全州草原平均草群高度增長了近一倍,鮮草産量提升了三成……

草原上的草綠了,黃河裏的水清了,牧民群眾的日子好了。甘南草原上,黃河靜靜流淌,“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景再次呈現在人們眼前。

全國首列“黃河號”旅遊專列開行
​記者7月13日從中國鐵路太原局集團有限公司獲悉,全國首列“黃河號”旅遊專列本月11日從太原站發車,開啟了為期兩天的旅程。
國家林草局組織開展黃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第三方評估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日前提出,從今年7月起開展黃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不包括國家公園試點區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第三方管理評估,係我國首次。
黃河內蒙古部分河段發生衝淘塌陷險情 已基本得到控制
連日來,受黃河1號洪峰的影響,黃河內蒙古巴彥淖爾磴口段、鄂爾多斯福茂西段等險工段落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衝淘塌陷險情。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