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呵護母親河,讓黃河“綠富美”

發佈時間:2020-06-11 15:16:57

九曲黃河,滔滔黃河水,孕育了中華文明,哺育了億萬中華兒女。奔騰不息的河水負載著這個古老民族對未來的無限希冀與憧憬。山水間蘊藏自然法則,也蘊含著發展哲學。6月8日,寧夏之行第二站,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黃河吳忠城區段了解當地保護黃河生態等情況。駐足黃河岸邊,習近平極目遠眺。天高水闊,林草豐茂,一片勃勃生機。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一直以來體弱多病、水患頻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實地考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發展情況。近一年內,足跡走遍了黃河流域的6個省區,這樣的節奏,足見這條大河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分量。

保護黃河生態是項系統工程,既要抓好清淤固堤、貫通水系,又要抓好河岸整治、生態修復,更要抓好控源截污,分段把關,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改善整個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持續整治不放鬆,讓黃河領域“綠起來”。黃河是舉世聞名的“地上懸河”,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70年來治理黃河在一步步攻堅克難中破浪前行,黨的十八大以來,退耕還林、封山綠化、攔沙、調沙、調水,沿岸建築拆除、工廠搬遷、垃圾場清理,“亂佔、亂採、亂堆、亂建”等問題得到有效的處理,生態環境有了明顯的改觀,以寧夏為例,9條重點入黃排水溝由劣Ⅴ類水質改善為Ⅳ類及以上,黃河干流寧夏段22年來連續14個月出入境斷面水質保持在Ⅱ類優水質。繼續加大整治的力度,關閉污染源,凈化工業和生活用水,科學調水調沙,繼續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讓黃河水變清,讓黃河領域綠意盎然、花紅柳綠。

綜合利用,讓黃河沿岸父老鄉親“富起來”。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大的財富、最大的品牌。生態環境變好,黃河之水不斷流,澆灌玉米、小麥、水稻,為連年豐收提供保障;生態環境變好,大力發展枸杞、葵花、葡萄、紅花......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走農業規範化經營之路。延長生態經濟産業鏈,增加附加值,將山水美景和悠久的黃河文化疊加在一起打造特色旅遊,利用現代化農業工廠和特色農産品基地開闢觀光園,增加人氣,提升吸引力,為農民拓寬多條致富路,快速的增收入。生態環境是農民發家致富的基礎,只要做好黃河這篇大文章,努力打造集生態綠色、文化旅遊、産業集聚于一體,把水生態綜合治理和景觀建設相結合,就能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美化、綠化,讓黃河“美起來”。景區、公園、步道、遊廊,休閒、娛樂、運動;黃河沿岸美景是城裏人最嚮往的地方;成片的樹林,還有低矮的灌木叢。櫻花、金葉榆、高桿月季、紅葉李、國槐、旱柳……黃河“濃粧艷抹”,被稱為新時代的農村“世外桃園”。繼續強化保護和養護,科學規範、綜合開發,披綠戴花,讓昔日的“心頭隱患”變成今日的“美輪美奐”,把“母親河”裝扮的更加美麗多彩。

治理黃河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繼續採取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不斷的創新,不斷的修復,“開源節流保護並舉”讓黃河之水源源不斷,讓母親乳汁永不乾涸,造福於人民,成為最長、最亮的風景線。

專家學者為濟南落實黃河國家戰略支招
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國家戰略,沿黃城市都在積極行動。面對千載難逢的機遇,各地均想乘勢而上,在黃河大合唱中扮演重要角色。
呵護母親河,讓黃河“綠富美”
九曲黃河,滔滔黃河水,孕育了中華文明,哺育了億萬中華兒女。奔騰不息的河水負載著這個古老民族對未來的無限希冀與憧憬。
有了種糧"金扁擔" "黃河糧倉"山東齊河緊攥豐收
有“黃河糧倉”美譽的齊河,已連續12年糧食總産量保持在10億公斤以上,被劃定為華北地區唯一的全國糧食生産功能區試點。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