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穩步推進

來源:北京日報 2018-01-23 11:48:37

昨日晚間,市規劃國土委主任張維做客“市民對話一把手”節目時,就市民關心的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老城保護、減量發展等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重點內容,以及城市設計、規劃組織實施等問題進行了解讀。


城市副中心:


以新促老加強城市修補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規劃,能給老百姓帶來哪些獲得感?面對市民這樣的問題,張維表示,如何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是副中心規劃建設的一個重要出發點和落腳點。


據張維介紹,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規劃建設正在穩步推進中,已經編制完成了副中心的街區層面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街道空間、濱水空間等23個規劃設計導則;在副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綠心等重點區域,正在通過國際方案徵集等方式深化規劃設計工作;行政辦公區、環球影城等重大新建項目快速推進。


通州老城區,將做好城市修補。張維表示,將通過打通斷頭路、拆除違法建設、增補小微綠地等方式,推動老城區有機更新。同時,也將通過家園中心建設、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改善鄰里交往環境,推動老城區活力復興。


在新建方面,著力建設六環公園、城市綠心大尺度開放空間,此外,還將建設17個面積在10萬平方米以上的城市公園,打造全面覆蓋的小微綠地網路。生態化、人性化的濱水空間將佔城區面積的近四分之一。


“今後,這裡將是一個水城共融、藍綠交織、文化傳承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住在這裡的老百姓生活會更方便,公共設施會更齊全,林蔭路會更多,走路、騎車會更舒適,生態環境會更優美。”他説。


減量發展:


適度增加居住用地供應


新總規中,劃定了人口總量上限、生態控制線、城市開發邊界三條紅線。有市民擔心,減量了是不是就不供地了,居住用地供應會不會減少?


“減量發展並不是不發展,也不是不供地了,而是堅決拆除違法建設、減去侵佔生態空間的建設和低效粗放的建設,利用減量釋放出的空間實現更高效率、更高品質的發展。”張維説,本次規劃與以往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從聚集增量要素求發展轉變為減量集約高品質的發展。


他表示,減量的關鍵是用地結構調整,未來將減量集約生産空間、適度提高居住和配套用地比重、大幅度提高生態用地規模。對於與民生直接相關的居住用地,不僅不會減少,還會適度擴大供應並優化結構,關鍵是要落實“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


去年,全市住宅用地計劃安排1200公頃,實際完成1290公頃。今年,本市將繼續保持合理的規模和結構;到2021年,5年時間將累計新供應住宅用地6000公頃,住房150萬套。


住宅用地的增加,將和産業用地相協調。張維説,本市將著力優化職住用地結構。在大型居住區和城市副中心、新城,注重規劃增加就業崗位,提高公共服務水準和綜合吸引力;在各類功能區和産業園區等高密度就業地區,適度增加居住和配套服務設施用地,最大限度地實現各個區域的職住平衡。


同時,在就業中心和大型居住組團之間的軌道交通和大容量公交也將持續發展,縮短通勤時間。他表示,本市將圍繞交通廊道和換乘節點,規劃強化居住用地與就業集中佈局,建設能夠就近工作和居住生活的城市組團。


同時,本市還將創新職住對接政策機制,探索通過多種方式提供面向本地區就業人口的租賃住房和共有産權住房,促進職住均衡。


老城保護:


提高老城居民生活品質


今後如何促進老城風貌的保護和提升,住在衚同裏的老街坊怎麼才能居住得更有品質?張維表示,北京將更加重視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將落實“老城不能再拆”,通過騰退、恢復性修建,做到應保盡保。


“我們在積極探索老城改造模式,主要採取小規模、漸進式的方式,進行城市修補,注重調動各方共同參與的積極性。”他説。


據張維介紹,新版城市總體規劃強調加強城市設計,強化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塑造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城市風貌。市規劃國土委今年將開展老城總體城市設計、兩軸城市設計等相關工作。同時,本市將編制城市風貌管控的相關導則,塑造典雅莊重協調的北京城市形象。


(責任編輯:)
品牌房企
樓盤速遞
網站無障礙
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穩步推進
來源:北京日報2018-01-23 11:48:37
昨日晚間,市規劃國土委主任張維做客“市民對話一把手”節目時,就市民關心的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老城保護、減量發展等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重點內容,以及城市設計、規劃組織實施等問題進行了解讀。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