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古村落文化之魂

來源:人民網 2018-01-23 09:23:46

原標題:守護古村落文化之魂(青春派·時代新人新擔當⑨)


“説句不好聽的,現在大學畢業生對家鄉的貢獻是極低的!”説到激動處,湯敏不由得加快了語速。


這是在採訪湯敏時,他不經意間爆出的“金句”之一。這個1985年出生於四川達州的一個小山村、在北大師從著名建築學家俞孔堅教授的小夥,有著濃郁的鄉土情結。也正是這種情結,促使他放棄穩定的公務員生活和高薪的設計師職業,轉行致力於保護古村落、推動鄉賢文化,成為一名公益人。如今,他發起創立的“古村之友”志願者網路已經在全國近1000個市縣組織起數萬名志願者,先後為雲南劍川沙溪古鎮、浙江 金華後溪村等近400個古村落的保護、活化提供了各種支援,成立的古村保護和活化公益基金會孵化了數十個古村創客項目,並獲得中國文物基金會“傳統村落守護者傑出團隊獎”等多個獎項。


“如果家鄉還很窮困,我有什麼資格談優秀呢?”


在“古村之友”組織內部,有人喜歡稱呼湯敏為“村 長”,而他也坦言,自己是個貨真價實的“村二代”:從小就在青山綠水的鄉間長大,上學要跋涉十幾裏山路;而他的父親,是一名有著20年工作經驗的村 官。


2007年,湯敏考上北大研究生,師從中國“景觀學”著名教授俞孔堅,一下子成了全村的驕傲。但是,他也逐漸意識到,自己並未能為家鄉作出能夠配得上這份“榮耀”的貢獻。甚至與全國各地的許多村子一樣,他們那個村子也逐漸空心化,年輕人大量出走,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如果家鄉還很窮困,我有什麼資格談優秀呢?”湯敏説。


2009年從北大畢業後,他回到四川工作,想用這10多年所學到的自認為“正確的東西”改變家鄉。為此,他先後進入政府和景觀規劃、諮詢、投資等行業公司,但都沒能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因為“心中那些社會關懷、人文關懷的東西用不上。”


2010年,他利用業餘時間創辦了“可持續城市公益論壇”,與一批城市規劃領域的講師給市民辦公共講座,想通過做公益來調節一下工作中的“痛苦”。沒想到,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2014年6月,廣東梅州一位城市規劃師在微網志發文“梅州圍龍屋在呼救”,引起了湯敏的注意。原來,從2013年11月開始,梅州要進行城市擴容,根據規劃,大量的圍龍屋包括祠堂都將被拆除。而在梅州,圍龍屋作為當地典型的客家居民建築遍佈全市各縣,年頭均在200年以上,有的甚至有600年曆史,是客家人的精神祖地。這一舉動在享有“世界客都”美譽的梅州,引起不少人的強烈不滿。


“當我看到梅州城區的規劃時,內心是非常生氣的。”湯敏説,“我是做城市規劃的,我知道完全可以不用那麼大拆大建。”他在實地調查走訪後,寫下一篇“救救梅州”的萬字長文,文章在微信平臺推送後,得到近7萬的閱讀量,引起公眾和媒體廣泛關注。最終,在各方力量的共同推動下,這個不合理的規劃作廢重編,梅州還因此將文物保護納入城市建設規劃,出臺《梅州市客家圍龍屋保護條例》,讓300多座古屋免於摧毀。


用“網際網路+公益”激活古村落保護力量


因為圍龍屋事件,湯敏查閱了很多古村落保護的資料,記憶中家鄉那個小村莊蕭條的景象重又浮現在眼前,他忽然感覺自己找到了未來事業的方向。


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公佈了4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共4153個傳統村落。然而,中國有2800多個縣級行政區,平均每一個縣被收錄的古村落不足2處。據調查統計,2000年,中國有360萬個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減少到270萬個。10年裏有90萬個村子消失,相當於一天之內就有250個自然村落消失。至今,全國的自然村已只有約200萬個。


面對急劇消失的古村,“救火式的奔走根本跑不贏古村消逝的腳步”,公益組織的力量似乎分外薄弱。“如果每個縣有一個志願者團隊,建立一個全國的古村落保護監督網路,是不是就能保護更多的古村落?”湯敏盤算。


説幹就幹。2014年11月,湯敏辭去城市規劃師的工作,在深圳發起成立“古村之友全國古村落志願者網路”,著手建立“全國古村落保護與活化聯盟”,嘗試用“網際網路+公益”的方式為古村保護積蓄能量。


湯敏認為,在“網際網路+”語境下,利用扁平化與便捷快速的社群連結,正讓社會創新走向多維立體生態,也能讓“古村之友”聚合出巨大的價值增量。


“古村之友”成立後,湯敏開始跟著各地的志願者頻繁“走村”,宣傳古村保護理念,發動人們去發現村落的價值,頻繁的時候“一週甚至一天跑一個城市”。成立半年後,團隊迅速覆蓋30個省份,成立了1000支志願者隊伍,聚攏起四五萬人的古村保護志願者隊伍。


在架構上,古村之友按全國、省、市、縣四級公益機構的形式呈現,全國和各地市誌願組織並非直接管理關係。各地古村志願者自治、獨立,但全國層面的組織會提供部分幫助。


在全國層面上,湯敏還將其職能專業細分為營造、手工、非遺、農業、旅遊、民俗、影像、創客等方向,並建立“古村救援通道”,為遭到破壞的古村落提供法律、資金等援助。


“一個人幹出100分,就只是100分,一萬個人幹出70分,那就是70萬分。”湯敏説,如今,古村落保護不缺政府的支援,也不缺商業的力量,缺的是公眾參與,“對古村落最好的保護方法,就是讓老百姓自己來保護,引導大眾的文化自覺,使大眾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成為習慣。而如今,網際網路正讓這一切變得更加容易和可能。”


讓失去了“鄉愁”的鄉村重新找到“魂”


如今,在政府、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保護古村基本形成了共識。但在湯敏心中,保護只是第一步,他更想做的是如何活化古村,深入挖掘古村中的文化基因,讓那些失去了“鄉愁”的鄉村重新找到“魂”。


“中國文化的根在鄉村。鄉村之美在於其自下而上呈現出的多樣化魅力,以及數百年乃至更長時間所形成的歷史厚度,儘管鄉村以當前物質的評價標準處於劣勢,需要輸血,而一旦鄉村身體康健復蘇,其自身仍舊能煥發出文化的魅力。”湯敏説。


古村如何活化?湯敏想到的還是人才——要培育一批鄉賢,喚醒他們參與古村保護和活化的自覺性。湯敏説,如今的新鄉賢不僅包括鄉村裏德高望重的老人,還應吸納那些有能力回來幹一番事業的年輕人。


讓年輕人回來,找到願意返鄉創業的年輕人——古村創客,這是湯敏的思路。通過“創客+眾籌”的辦法,他通過古村之友平臺為這些返鄉創客提供引進、培訓等服務。同時,他將“古村創客”分為“公益創客”和“商業創客”兩類,前者主要從事公益支教、建築修繕、社區營造、農民培訓等工作,後者主要從事民宿、旅遊、手工藝、有機農業和農産品微商等工作,不同類別的服務方法不同。如今,“古村之友”已在廣東增城和浙江桐廬等多個地方建立“創客基地”,開設創客講堂,因地制宜探索開發産業。


眾籌,是湯敏的另一個“法寶”。通過建立古村眾籌支援中心,幫助各地古村特産挖掘有情懷的故事,支援他們重建鄉愁的物質和文化載體。在第一個支援項目“父愛如山,感恩‘油’你——給父親一座完整的古法榨油坊”中,剛發起幾天就籌款達上萬元。


在一篇論述“新鄉賢”的文章《鄉賢、鄉紳、鄉霸——古村之友眼裏的新鄉賢社會》中,湯敏寫道:我們更看重一個個普普通通的青年自發擔當其鄉賢職責,讓關心公共事務、體察社會、幫助弱勢群體這股精神在普通人中復興。


“每個人的人生目標都是跟時代相關的,我們年輕人就應該不斷回應時代賦予我們的新命題。”湯敏説,如今,隨著鄉村振興計劃的開展,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目標正在一步步實現,“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古村不再被破壞,讓每個家族都有他的精神祖地,讓每個在外的人都有‘回家鄉的通道’”。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守護古村落文化之魂
來源:人民網2018-01-23 09:23:46
這是在採訪湯敏時,他不經意間爆出的“金句”之一。這個1985年出生於四川達州的一個小山村、在北大師從著名建築學家俞孔堅教授的小夥,有著濃郁的鄉土情結。也正是這種情結,促使他放棄穩定的公務員生活和高薪的設計師職業,轉行致力於保護古村落、推動鄉賢文化,成為一名公益人。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