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降準+下調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 央行用意何在?

來源:新華網 2020-04-07 08:48:24

“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暫時的,中國經濟將繼續展現極強的韌性,另外我們有豐富的工具和充足的政策空間穩定經濟增長。”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在4月3日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説。

當日傍晚,央行宣佈定向降準1個百分點,分佈實施到位,並決定自4月7日起將金融機構在央行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從0.72%下調至0.35%。

今年以來的第三次降準

央行當日發佈的公告顯示,決定對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村鎮銀行和僅在省級行政區域內經營的城市商業銀行定向下調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于4月15日和5月15日分兩次實施到位,每次下調0.5個百分點,共釋放長期資金約4000億元。

根據梳理,本次降準已是年初以來的第三次降準。1月初,央行實施過一次全面降準,釋放長期資金8000億元。3月16日,央行實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考核,釋放長期資金5500億元。

此番再釋放4000億長期資金,合計三次降準共釋放1.75萬億元。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對此點評稱,如此高頻率的降準,既體現了逆週期調控逐漸發力,也説明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發展面臨的急迫性。

央行在答記者問中表示,此次定向降準可釋放長期資金約4000億元,平均每家中小銀行可獲得長期資金約1億元,有效增加中小銀行支援實體經濟的穩定資金來源,還可降低銀行資金成本每年約60億元,通過銀行傳導有利於促進降低小微、民營企業貸款實際利率,直接支援實體經濟。

在談及此次定向降準對象為何選擇中小銀行時,央行表示,獲得定向降準資金的中小銀行有近4000家,在銀行體系中家數佔比為99%,是服務中小微企業的重要力量。進一步降低中小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將增加中小銀行的資金實力,有助於引導其以更優惠的利率向中小微企業發放貸款,擴大涉農、外貿和受疫情影響較嚴重産業的信貸投放,增強對實體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支援力度。

時隔12年動用的政策工具

除了降準之外,本次央行還疊加了下調超額準備金利率的操作,這被認為是央行儲備豐富工具箱裏的一個很久沒用過的工具。

“超額準備金是存款類金融機構在繳足法定準備金之後,自願存放在央行的錢,由銀行自主支配,可隨時用於清算、提取現金等需要。”央行對超額存款準備金率如是定義。

央行在答記者問中稱,對超額準備金支付利息,其利率就是超額準備金利率,2008年從0.99%下調至0.72%後,一直未做調整。此次央行將超額準備金利率由0.72%下調至0.35%,可推動銀行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促進銀行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

溫彬表示:“這個措施有助於引導銀行在央行的超額準備金要釋放出來,提高銀行資金的使用效率,進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援力度,體現了逆週期調控逐漸發力,也體現了穩健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

此舉是否意味著存款基準利率變動將近呢?對於存款基準利率而言,劉國強4月3日明確表示,作為利率體系的壓艙石,這個工具比價特殊,使用起來要考慮多方面因素。比如物價,現在CPI明顯高於一年期的存款利率,存款利率是1.5%,CPI是5.3%;另外,也要考慮經濟增長、內外平衡,以及利率太低是否會加大貨幣貶值壓力等因素。

“存款利率跟普通老百姓關係更加直接,如果讓它負利率,要充分評估,考慮老百姓的感受。所以,總的來説,存款基準利率作為工具是可以用的,但要進行更加充分的評估。”劉國強稱。

對大類資産的影響分析

伴隨著每次降準或降息後向市場釋放出流動性,其可能給股市、樓市等大類資産帶來的影響一直廣受關注。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本次降準較為及時,預計將會給A股市場帶來一定的積極作用。

他表示,準備金率的下調,意味著市場供給的資金可以增加,商業銀行也可能會加大對不同類型的經濟體的信貸投放的力度。從穩定市場信心和預期而言,是可以起到提振作用的。

而在樓市方面,中原地産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本次降準對樓市的直接影響並不顯著。(閆雨昕 綜合報道)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定向降準+下調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 央行用意何在?
來源:新華網2020-04-07 08:48:24
“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暫時的,中國經濟將繼續展現極強的韌性,另外我們有豐富的工具和充足的政策空間穩定經濟增長。”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在4月3日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説。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