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稅改革與社保從嚴徵管 如何影響個人與企業?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2018-09-18 09:54:02

原標題:個稅改革與社保從嚴徵管,如何影響個人與企業?

中國當前面臨的兩大主要風險:房地産泡沫風險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其癥結都在財稅。

未來財稅體制改革方向

1994年分稅制改革後,中央與地方出現了嚴重的財權和事權不匹配的問題:截止到2016年,地方政府以54.7%的財權收入承擔了85.4%的事權支出,中央政府以45.4%的財權收入僅承擔14.6%的事權支出。因此,在過去數十年,地方政府不得不通過各種其他手段進行“開源”:一是賣地收入,二是通過融資平臺的借債收入。前者形成的“土地財政”,是持續推升中國房地産價格的根本因素之一,也是多年來房地産調控重需求、輕供給的主要原因。後者是地方政府長期以來不能直接發債融資而催生的替代産物(2014年預演算法修訂之後地方政府才可以發債),地方政府通過城投平臺發債融資,並對其進行隱性擔保,是造成當前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急劇膨脹的歷史原因。因此,只有通過財稅體制改革給地方政府開源,糾正央地財權與事權的錯配,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房地産泡沫困局和地方政府債務的問題。

從中國企業和居民部門的稅負來看,與國際主要經濟體橫向比較,中國的企業部門稅負偏高而居民部門稅負偏低(見圖1、圖2)。一方面,當前中國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企業生産經營環境較差,投資和擴大再生産動力薄弱,亟待政府通過降低企業稅負來減輕實體經濟的壓力,激發企業投資和生産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近年來中國收入分配不平衡的狀況日益嚴重,基尼系數有所上升,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為維護社會公平穩定,也需要稅收發揮收入分配調節的功能。

因此,未來財稅體制改革的另一個方向可能是,減輕企業部門稅負、增加居民部門稅負;在居民部門內部,則是減輕低收入人群的稅負,增加高收入人群的稅負,以達到收入分配調節的目的。由此可見,此次個稅改革符合這個方向,而未來房産稅、遺産稅的開徵也是在增加居民部門稅負。未來我們將看到居民部門越來越多地提供中國政府稅收收入的來源。

稅改對中等收入群體影響最大

財政部、稅務總局近日發佈了《關於2018年第四季度個人所得稅減除費用和稅率適用問題的通知》,明確了新稅法下個人所得稅減除費用和稅率適用問題。

新稅法下,個人所得稅起徵點由3500元提升至5000元,個稅繳納級距的劃分也變得更為合理。我們對不同收入人群在稅法修改前後的個稅繳納金額進行了計算,以觀察本次個稅調整所帶來的減稅力度。(具體的計算方式是:應納稅所得額=工資收入金額-各項社會保險費-起徵點;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

對於社保的繳納,我國的社保繳納基數一般以上年度員工月平均工資收入為準,並設上、下限額:月平均工資超過參保屬地社會平均工資300%的,按300%計算的封頂數作為個人繳納的基數,低於參保屬地社會平均工資的60%,按60%計算的保底數作為個人繳費基數。

由於各屬地平均工資不同,我們考察全國的平均情況:2016年我國的年平均工資為54256元(一個月4521元),由此我國社保繳納基數的上、下限約為13564元和2713元,月薪在上下限之間的人群按照實際收入水準作為社保繳納基數。社保繳納基數乘以11%的個人社保繳納比例即為社保繳納金額。

計算結果顯示,月薪15000元的人群的個稅繳納金額將從原本的1497元降至641元,稅收下降幅度為57.2%,減稅額佔月薪收入的比例為5.7%。

從稅收下降幅度的角度來看,隨著收入的上升,減稅幅度逐步下滑,即低收入人群的減稅幅度最大;從減稅額在月薪中的佔比來看,隨著收入的上升,減稅額佔月薪比例是先升後降的,即個稅調整對中等收入人群實際收入的影響更大。當然,上述計算並未考慮教育、醫療等專項扣除,如果將扣除所帶來的優惠考慮在內,減稅幅度將會更大。

社保從嚴徵管,中小企業雪上加霜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個稅改革與社保從嚴徵管 如何影響個人與企業?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2018-09-18 09:54:02
財政部、稅務總局近日發佈了《關於2018年第四季度個人所得稅減除費用和稅率適用問題的通知》,明確了新稅法下個人所得稅減除費用和稅率適用問題。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