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總結數字經濟發展成績與不足

來源:經濟日報 2018-08-15 19:08:11

近幾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規劃和政策,為發展數字經濟、數字工業明確了目標任務,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推動著工業轉型升級。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顯著提升,並在服務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功,資訊技術與工業、製造業的深度融合雖然難度更大,但這幾年也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是資訊産業為發展數字經濟提供了技術支撐和裝備保障。實施“寬頻中國”戰略、加強網路建設。截至今年上半年,固網50M以上已達80.5%,其中100M以上達53.3%,光纖入戶率達86.7%;移動寬頻用戶(3G+4G)普及率已達86.3%。上半年移動流量平均資費較去年底下降46.2%。發展智慧終端(如智慧手機),建設數據庫、計算中心等基礎設施,推進超級電腦和北斗導航建設及應用等。我國資訊産業年增加值已達7萬億元。

二是企業發揮了發展數字經濟的主體作用。製造業企業開展各具行業特點的智慧化改造升級。生活資料製造企業與市場關聯緊密,重在用大數據細分市場、開發産品、創造品牌;生産資料製造企業擴大、豐富數據採集、分析、應用,由自動化提升為智慧化,實現精準製造;網際網路企業在已有基礎上,轉而關注與工業、製造業的跨界融合,形成了一批公共服務平臺。如今,眾包眾創研發設計、眾投眾籌資本運作、網路化協同製造、個性化規模定制和服務型製造已在重點行業、骨幹企業普遍應用。

三是一些智慧化的標誌性指標大幅提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已由2013年的52%提升到今年上半年的67.4%,同期關鍵工序數控化率由27%提高到47.8%,寬頻普及率已超過原定2020年的目標。此外,製造業萬名工人擁有工業機器人數量由2013年的23台提高到目前的約50台,接近國際平均水準。

不過,在發展數字工業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得到重視並加以解決。

第一,大數據産業支撐能力不足,需加強自主創新。由於各種原因,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産品結構處於中低端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要加快積體電路、高端晶片、基礎軟體、5G通訊、作業系統、智慧傳感與控制、人工智慧等領域的科技攻關。海量數據中蘊含著規律和邏輯,關鍵要挖掘、整理、分析、應用,資源才能變成財富。因此,只有與網際網路、物聯網、雲計算等資訊技術緊密結合,並使用相應智慧終端,大數據才能成為“工具”。

第二,企業數字化轉型意識不足,應用深度不夠,需加強引導和支援。不少工業企業對使用數字技術提高效率和促進轉型的作用了解不夠,應用路徑尚不清晰;一些概念名詞不夠準確,給企業帶來了困惑。一些大數據企業對工業領域需求理解不夠,缺乏面向各行業的大數據産品和解決方案,難以滿足應用需求。建議加強對數字化轉型典型的交流推廣,引導工業企業與網際網路企業加強合作。

第三,處理好提高效率和保障就業的關係。“機器換腦”“機器換人”,顯著提高了勞動生産率,同時會導致用工減少,帶來下崗失業問題。應鼓勵企業與高校和專業機構聯合培養複合型人才,加強從業人員再學習和下崗工人再培訓,促進再就業。如浙江近年通過“機器換人”減員200余萬人,社會消化吸納,保持了穩定。相關經驗值得借鑒。

第四,保護商業秘密、企業生産安全、個人數據安全。如未經授權私自採集和使用個人或企業的數據,資訊安全得不到保障。企業採用集中控制、內外聯網,由於管理不善或病毒攻擊,導致商情失密或控制失靈的風險加大。此外,數據的高度集中也意味著風險集聚。建議明確主體責權,界定數據採集應用的範圍和方式;研究工業控制系統安全保障。據悉,工信部“國家工業資訊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已安排用3年時間打造服務平臺;健全網路資訊安全法律法規及相關細則,加強行業自律,強化對相關違法行為的懲戒。

(作者係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及時總結數字經濟發展成績與不足
來源:經濟日報2018-08-15 19:08:11
近幾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規劃和政策,為發展數字經濟、數字工業明確了目標任務,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推動著工業轉型升級。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