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限價房轉共有産權房政策擬出爐 對房價有何影響?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18-05-08 07:36:42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5月8日電(記者 邱宇) 近期,北京首批入市地塊的限房價項目即將開始銷售,7日,北京市住建委發佈相關政策並徵求意見。


北京市住建委發佈的《關於加強限房價項目銷售管理的通知(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通知》)擬規定,限房價項目銷售時如與周邊同品質商品房差價較大,整體收購後轉為共有産權住房。這兩種住房有何區別?新政對購房者和樓市又有何影響呢?


什麼是限價房和共有産權房?


北京的住房模式非常多,很多人搞不清這兩種住房到底是什麼。


限房價項目,是指按北京市“限房價、控地價”方式競得土地的開發建設項目。2016年北京“930新政”提出這一土地出讓方式,在嚴控地價的同時,對項目未來房價進行預測,試點採取限定銷售價格並將其作為土地招拍挂條件,鼓勵房地産開發企業自持部分住宅作為租賃房源,滿足城市居民租房需求。


共有産權住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支援,由建設單位開發建設,銷售價格低於同地段、同品質商品住房價格水準,並限定使用和處分權利,實行政府與購房人按份共有産權的政策性商品住房。


哪種限房價項目要轉成共有産權房?


《通知》擬規定,限房價項目可售住房銷售限價與評估價比值高於85%的,由開發建設單位按限價規定自行銷售;比值不高於85%的,由市保障房中心收購轉化為共有産權住房。


舉個例子,假設一個限房價項目拍地的時候規定將來銷售限價為4萬元/平米,後來進行評估的市場價格為5萬元/平米,前後兩者相除得到的比值是80%,低於85%。那麼這個項目就將轉成共有産權住房。


也就是説,如果限房價項目的價格明顯低於周邊商品房價,就將被收購為共有産權房。


根據《通知》,85%的比例並非一成不變,在實施過程中可根據市場變化和銷售狀況適當調整。


受影響的限房價項目多嗎?


中原地産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告訴中新網記者,有可能有産權變化的,只有最稀缺的核心位置的房源。


“有影響的其實只有位於五環內的少數項目。整體看,最多有10個項目有可能會被轉成共有産權,五環外項目轉變可能性都不大。”張大偉説。


58安居客房産研究院北京分析師李震表達了類似的看法,他説,對於目前已經推出的限價房地塊,僅有少量項目或將受到影響。


對購房者有何影響?


從《通知》內容來看,既堅持了剛需優先,又兼顧改善需求。


《通知》擬規定,收購轉化的共有産權住房,具備本市共有産權住房購房資格的家庭均可申購,其中項目所在區戶籍和在項目所在區工作的本市其他區戶籍、非京籍家庭作為優先組配售。


具備共有産權住房購房資格的家庭選購後仍有剩餘房源的,市保障房中心可向具備本市購房資格的無房居民家庭進行銷售,其中建築面積大於140平米的住房可向具備本市購房資格的居民家庭進行銷售。


北京房地産業協會秘書長陳志指出,對於申請共有産權房的家庭而言,多以無房或收入偏低家庭為主,對於有一定收入又無房,想要一步到位置業的家庭,在梯隊中也是靠前的。制度上更多的是優先保障無房家庭,對於無房的和需要改善的但又符合條件的家庭也給予一定的考慮。


對樓市有何影響?


有人提出,85%比值的規定,是否意味著政府認為將來房價還會繼續上漲,從而會造成限房價項目與周邊商品房的價差?


對此,北京市住建委方面指出,《通知》的目的是為貫徹落實“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促進北京市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李震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指出,從官方的解釋可看出,這一政策主要還是為了控制土地出讓價格、防止出現“地王”,並對周邊房産定價做出引導。


談到對樓市的影響,李震認為,政策落地後,經由政府收購的共有産權房,大大壓縮了限價房的牟利空間。也將打壓很多購房者“買到就是賺到”的“非住”動機。使得限房價項目真正回歸“房住不炒”的目的。


張大偉説,共有産權房可流轉,但投資屬性非常弱,未來通過共有産權小戶型作為跳板,獲得升值的概率已經非常低。(完)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北京限價房轉共有産權房政策擬出爐 對房價有何影響?
來源:中國新聞網2018-05-08 07:36:42
近期,北京首批入市地塊的限房價項目即將開始銷售,7日,北京市住建委發佈相關政策並徵求意見。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