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比人多?日本免費送房背後並沒想像中那麼美好

來源:新京報 2018-12-13 15:30:40

日本免費送房背後並沒想像中那麼美好

經濟與人

日本鄉村衰落的原因很複雜。人口老齡化和城市化固然是其中一方面原因,經濟政策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據報道,日本面臨非同尋常的房地産問題:房子比人多。日本農村到處是“鬼屋”。年輕人的離去將導致一些村鎮消失,一些村莊為了生存下去,免費發放房子。

日本免費送房主要在鄉村

奧多摩町是一個距離東京市區兩個多小時車程的小鎮,由於人口流失,房屋過剩,當地政府出臺政策,免費贈屋給符合條件、通過審核的民眾,並提供修繕補助等優惠條件。哪怕是外國人,也可獲得這項福利。

這等“好事”並非孤例。在日本更偏遠的地區,還有很多這種事情。2013年一項統計顯示,日本有5200萬戶家庭,卻有6000多萬棟房屋。

日本房屋真的太多嗎?大城市內顯然並非如此。東京房價曾大受挫折,經過二十年休養生息,已逐步恢複元氣。東京房價落差巨大,核心區房價能達每平米二三十萬人民幣,便宜區也要一兩萬人民幣。日本的房屋都是裝修後出售,即便價格便宜,也遠談不上白送。

可在鄉村地區,房屋確實太多。奧多摩町在上世紀60年代是著名的木業小鎮,人口一度超過1.3萬。産業衰退後,該地區人口已不到當年一半,當年興建的房屋,如今大多已成“鬼宅”。

日本更普遍的情形是,由於城市化發展,大量人口拋棄舊宅,進入城市生活。年輕人總要上學和工作,城市有更多更好的選擇。老年人同樣大多選擇了城市,那裏有更好的醫療護理條件,養老設施也很健全。

鄉村人口一旦減少,生活不便就會突顯。生活越不便,人口減少越如同雪崩。日本鄉村基礎設施再好,也擋不住荒涼的侵蝕。

免費送房也不是沒有條件,如果單身人士申請,年齡必須在40歲以下;如果是家庭入住,家中須育有一名18歲以下孩子。除房屋日常修繕,入住者還要承擔房産稅。這些條件都讓人望而卻步。所以,奧多摩町雖推出“免費送房”的政策,但真正搬來的寥寥無幾。

這差不多也是日本社會的寫照。房屋過剩的本質是人口不足。經濟繁榮時期,日本人口增加,全國大建設大開發,鄉村基礎設施非常完善。一旦人口減少,房屋無人居住,道路無人維護,幾十年苦心鋪就的完美鄉村,像是陽光暴曬的泥地,全都開裂瓦解。

稅收和管制加劇了日本鄉村的衰落

日本鄉村衰落的原因很複雜。人口老齡化和城市化固然是其中一方面原因,經濟政策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視。比如完備的房産稅政策,城市房産固然受其害,真正難以承受的是鄉村房屋。留守舊宅的多是老弱病幼,收入能力低,再以公共建設名義徵收房産稅,豈不是趕人走?

除了稅收,經濟管制也令日本鄉村經濟雪上加霜,最典型的是旅遊業。

新世紀以後,日本鄉村出現發達的民宿行業。遊客很多是來自東京都市圈的高收入者,他們有休閒放鬆的需求。還有很大部分是來自中國、南韓和歐美的遊客,其中尤以中國遊客居多。外國人涌入帶動了民宿和消費發展。日本是某民宿平臺上最活躍的國家,累計有數百萬人交易,交易量超過上百億美元——這還只是日本民宿市場的一部分。

有人氣才會有消費和投資,這本是恢復鄉村活力的好事情。無奈這個新興行業也遭遇到日本政府管制。2017年日本出臺《民宿法》,規定自6月15日起,日本民宿一年經營不得超過180天。新法同時允許地方政府自主制定措施,就營業區域和營業時間做出限制。新法出臺以後,日本全國數十個縣市出臺規定,或禁止住宅區開辦民宿(形同扼殺),或禁止週末營業,或禁止旺季營業。理由都是相似的。外國遊客帶來的噪聲和垃圾問題,讓鄰居們非常不滿。於是當地政府出臺管制規定,以控制民宿無序發展。

《民宿法》出臺後,Airbnb的日本房源少了一半以上。大城市有酒店業,民宿才是鄉村經濟的支柱。因鄰人投訴而訴諸封殺,用管制方法解決問題。結果就是,民宿的負面問題解決,正面效應也連同犧牲。民宿産業也許無法挽救鄉村,但是打擊民宿只會讓鄉村衰落得更快。

□陳興傑(媒體人)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房比人多?日本免費送房背後並沒想像中那麼美好
來源:新京報2018-12-13 15:30:40
據報道,日本面臨非同尋常的房地産問題:房子比人多。日本農村到處是“鬼屋”。年輕人的離去將導致一些村鎮消失,一些村莊為了生存下去,免費發放房子。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