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園二十年精準扶貧:平常事,平常心

來源:中國網地産 2017-12-03 16:06:34

人民網訊,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實現了6億多人口的脫貧。但是,受歷史、自然、社會等方面因素的影響,貧困現實依然十分嚴峻,扶貧工作仍然面臨艱巨的任務。中國還有8249萬農村貧困人口,貧困地區發展滯後問題沒有根本改變。

目前,越來越多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正以積極舉措參與到這場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攻堅戰中來。

十年一日 責任擔當

作為佔據我國經濟超過半壁江山的非公經濟的代表,民營企業在精準扶貧的攻堅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廣東,在民營經濟活躍的熱土上,根植于廣東順德的碧桂園在謀求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也積極回饋社會,探索基層扶貧的多種模式。

碧桂園集團董事局主席、創始人楊國強一向低調。他沒有光鮮亮麗的學 歷和衣著,也極少接受媒體的採訪。但他用了20多年的時間,一手打造出 千億級房企——碧桂園

在創造驕人業績的同時,楊國強還將他的大愛奉獻給精準扶貧事業。從1997年第一筆大額捐助算起,20年來,楊國強累計捐款超過26億元,除投入産業扶貧、舊村改造外,還建起了全國唯一的全免費民辦高中——國華紀念中學、全國唯一的全免費職業學校——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以及專門培訓退伍軍人的全免費學校國良職業培訓學校等,直接受益人達10萬人次。

“我出生在農村,也曾很貧困。開始工作時做了泥瓦匠,一門手藝改變了我的生活,以汗水、知識和良好的品格執著地追求自己的夢想。感謝國家改革開放和社會的佑助,讓我有機會為社會建造廣廈千萬間,亦可以力所能及地幫助有需要的人。”楊國強説,“在回報社會、推動社會進步的道路上,我盡我所能,能走多遠就走多遠。”

作為2015“中國消除貧困獎”的獲獎者,楊國強應邀參加了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受到了高層的嘉獎。教育界人士評價他是教育扶貧的先行者、民營企業家辦扶貧教育的典範,可他卻淡然視之,“平常事,平常心,盡公民責任”。

回饋社會 精準扶貧

在鉅額捐款之外,碧桂園等品牌房企還在不斷探索和創新適合國情的公益慈善路徑。

2010年,清遠英德市西牛鎮樹山村作為碧桂園産業扶貧的第一個點,在當地政府的支援下,實施了苗圃産業加住房改造、飲水、道路、電網、通訊的“一帶五”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程。

2016年,碧桂園將清遠“綠色産業扶貧”經驗,運用到廣東對口幫扶的廣西省,在百色市田陽縣橋馬片區央律村啟動了産業扶貧項目。該項目計劃總投資約5000萬元,預期開發5年,共種植苗木300畝,每年帶動橋馬片區21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

2016年10月,碧桂園推動廣東潮州市黃正新村項目,將規劃建成集生活、休閒、生態農業和自然景觀為一體的生態文明新農村。

近年來,碧桂園積極開展百城公益行活動,分佈在全國各地的黨支部、工會、團支部、志願者成員走進大江南北的學校、福利院、敬老院等,資助、慰問弱勢群體。與此同時,他們走出海外,幫助馬來西亞的學生、村民,送去中華民族的溫暖,促進“一帶一路”大背景下的“民心相通”。

碧桂園去年推進的“1+1”結對幫扶貧困群眾公益慈善項目,整合各方資源,為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提供一個奉獻愛心、參與公益的有效平臺,真正做到了“滴灌式”扶貧。“1+1伴你同行”精準扶貧項目已開展三期幫扶活動,涵蓋10個行政村48個自然村,共計幫扶64戶困難家庭,受益貧困人數245人,其中受益學生113人。

如果説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脫貧攻堅首戰之年,邁入2017年,更是脫貧攻堅承上啟下、全面突破的關鍵之年。在政府主導的精準扶貧,將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吸引社會資源、資金參與扶貧開發,形成政府、企業和社會等多方力量協同發力的大扶貧格局。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碧桂園二十年精準扶貧:平常事,平常心
來源:中國網地産2017-12-03 16:06:34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實現了6億多人口的脫貧。但是,受歷史、自然、社會等方面因素的影響,貧困現實依然十分嚴峻,扶貧工作仍然面臨艱巨的任務。中國還有8249萬農村貧困人口,貧困地區發展滯後問題沒有根本改變。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