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部五大任務答卷 :如何“三去一降一補”?

來源:地産中國網 2017-01-13 08:44:00

原標題:國土部“五大任務”答卷 如何“三去一降一補”

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從礦業權、土地抵押、房地産投資、産業用地等基礎要素來看,2016年“三去一降一補”任務完成得怎樣,2017年如何精準推進?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12日給出了自己的答卷。

姜大明在2017年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上説,2016年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作為資源要素管理部門,國土資源部找準介面、主動作為,圍繞“三去一降一補”全面發力:出臺政策支援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産能,嚴把用地用礦審批關,開展專項執法檢查和應急監測,積極化解過剩産能。堅持分類調控、因城施策,統籌去庫存和防過熱,促進房地産平穩健康發展。堅持多措並舉、細化措施,降低企業用地成本。加強督察督導,推動閒置土地處置,盤活利用率達到93.6%。

“‘三去一降一補’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抓手,我們改革優化用地、用礦審批,營造了良好政策環境。一年來,改革初見成效,但任務仍很艱巨。”姜大明説,去産能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有待加強,去庫存有些政策措施執行走樣,去杠桿尚需下大氣力,降成本很多體制性機制性障礙尚未消除,補短板既要補“硬”也要補“軟”,既要補發展也要補制度。

——去産能,不允許過剩産能死灰複燃。繼續嚴把新增産能用地、用礦關口,決不向過剩産能和低水準重復産能供地批礦;加強執法監管,防止已化解過剩産能鹹魚翻身;對退出企業、兼併重組、轉産企業、停建項目等涉及的土地資産處置,落實和完善支援政策,幫助企業脫困升級。

——去庫存,住宅用地不是用來炒的。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對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合理增加土地供應,調整結構,提高住宅用地比例;對庫存壓力大的三四線城市要減少以至暫停住宅用地供應。劃定城市開發邊界,推動人口過多、房價過高的特大城市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

——去杠桿,下行壓力下更要防控風險。過剩産能行業不少是用地用礦大戶,房地産庫存過多與商品住宅用地供應相關,一些地方土地抵押融資比例偏高,助推高杠桿。要進一步完善土地儲備制度,編制住宅用地三年滾動供應計劃,合理引導社會預期。在經濟增速趨緩、發展方式轉型的情況下,過度依賴土地和礦産收益風險增大,要把防控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降成本,助推經濟“脫虛向實”。地價上升增加了企業經營成本,要調整完善政策,努力降低企業用地成本。著力提高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精準度。圍繞振興實體經濟,落實和完善産業用地政策,促進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支援戰略性新興産業、先進製造業、流通業、網際網路+、農産品加工、現代服務業發展,鼓勵引導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社會領域民間投資。進一步簡化審批程式,對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繼續實行綠色通道。

——補短板,既要補“硬”也要補“軟”,既補發展也補制度。要著力推動資源領域重大改革落地生根。統籌協調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維護農戶宅基地佔有和使用權,探索農村集體組織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空閒農房及宅基地,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推進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産有償使用、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等綜合性改革。全面開展啟動完善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二級市場試點。深化油氣勘查開採體制改革,加大新疆油氣試點、貴州頁巖氣競爭出讓和山西煤層氣試點探索的統籌推進力度。

姜大明特別強調,要補齊貧困短板。對全國832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片區外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每個縣專項安排600畝年度建設用地指標。土地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地質災害防治等項目和資金都要進一步向貧困地區傾斜。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國土部五大任務答卷 :如何“三去一降一補”?
來源:地産中國網2017-01-13 08:44:00
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從礦業權、土地抵押、房地産投資、産業用地等基礎要素來看,2016年“三去一降一補”任務完成得怎樣,2017年如何精準推進?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12日給出了自己的答卷。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