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改增試點推開 北京買賣雙方稅款下降近萬

來源:北京青年報 2016-05-03 13:29:00

(原標題:營改增5月1日推開 北京買賣雙方稅款下降近萬)

5月1日是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改革正式實施的第一天。1日上午8時55分,朝陽區地稅局第六稅務所成功辦理了該區第一筆稅制改革新政策下的二手房繳稅業務,北京市民范女士成為朝陽區營改增後二手房交易納稅第一人。據了解,范女士及邵先生夫婦所購一套86平米住房,房屋成交價格372萬元,繳納稅款257748.58元,其中繳納增值稅177142.86元,比“營改增”前需繳營業稅減少了8857.14元。

現場:營改增第一單全程用了十多分鐘

1日在朝陽區第六稅務所服務大廳,邵先生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沒想到能辦得這麼順利”。昨天是營改增第一天,邵先生表示,原本計劃要等到五一全國法定假日之後再來辦理,“沒想到稅務局加班辦理了相關業務,而且由於妻子懷孕七個月,還享受到了綠色通道的待遇,辦理全程特別順暢,從資料審核到最終打出發票全套下來總共才十多分鐘”。

測算:買賣雙方稅款整體下降近萬元

朝陽區地稅局第六稅務所所長李然告訴北青報記者,“無論從前期測算還是從目前實際辦理情況看,在營改增之後,納稅人個人存量房業務的整體稅負是下降的。”以朝陽區辦理的第一筆小邵夫妻的二手房業務為例,該套以372萬元對外出售的小區房屋,業主取得房屋未滿兩年,提供原購房發票作為抵扣憑證;買方為家庭唯一住房。營改增前,買賣雙方需要繳納稅款合計為267456元。營改增後,買賣雙方需繳納稅款257748.57元,稅負整體降低了9707.43元。

數據:5月1日平均單筆業務稅負下降近兩千元

從1日開始,全國營改增稅制改革全面實施。根據國家稅務總局的要求,營改增後的二手房交易和個人出租房屋納稅人繳納的增值稅仍由國稅委託地稅代徵。也就是説,大家之前去哪辦稅今後依然到哪辦,而且辦理流程和需要提交的資料基本也都保持不變。為了確保本市二手房交易稅收徵管工作秩序平穩,北京市稅務機關利用五一假期對資訊系統進行了多輪測試,並於昨天在全市18個區(分)局正式進行了營改增存量房交易稅收徵管試運作。

據統計,1日全市共辦理個人存量房稅收業務85筆,徵收稅款638.55萬元。其中,徵收賣方稅款354.86萬元,買方稅款283.69萬元,相比營改增之前分別降低了12.25萬元、3.78萬元。數據顯示,個人存量房交易整體稅負降低16.03萬元,下降幅度2.45%,平均單筆業務稅負下降1885.88元。

聯動:昌平納稅人昨日順利拿到房産證

全面推開營改增首日,昌平區國稅局、地稅局和國土局昌平分局昨日多部門聯動,順利開出了昌平區存量房交易的第一張增值稅發票,併為多位納稅人同日辦理了不動産權證書。其中購房者崔女士成為昌平區全面推行營改增試點首日拿到不動産權證書的第一人。

據了解,買方崔女士和賣方潘先生1日到昌平地稅局第二稅務所辦理房屋過戶繳稅。該筆業務完成後的數據顯示,與營改增之前測算相比,交易中賣方節省了8000多元,買方節省了近2000元。

在完成相關涉稅項目的辦理後,崔女士1日當天在北京市國土局昌平分局不動産登記事務中心拿到不動産權證書,成為昌平區全面推行營改增試點首日拿到不動産權證書的自然人。據了解,包括崔女士在內,昨日昌平區共有四位納稅人在完成二手房交易繳稅後,當天順利拿到房産證。

點評:全面推開營改增首日,昌平區國稅局、地稅局和國土局昌平分局昨日多部門聯動,順利開出了昌平區存量房交易的第一張增值稅發票。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營改增試點推開 北京買賣雙方稅款下降近萬
來源:北京青年報2016-05-03 13:29:00
5月1日是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改革正式實施的第一天。1日上午8時55分,朝陽區地稅局第六稅務所成功辦理了該區第一筆稅制改革新政策下的二手房繳稅業務,北京市民范女士成為朝陽區營改增後二手房交易納稅第一人。據了解,范女士及邵先生夫婦所購一套86平米住房,房屋成交價格372萬元,繳納稅款257748.58元,其中繳納增值稅177142.86元,比“營改增”前需繳營業稅減少了8857.14元。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