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融餘額連降強平風險再現 寶能係面臨爆倉

來源:地産中國網 2016-01-15 08:52:00

(原標題:兩融餘額連降 強平風險再現)

儘管滬指14日重回3000點上方,但此前的“開門黑”已令A股市場繃緊了神經,警惕地注視著不斷逼近的杠桿風險。

券商兩融是這場杠桿風險的主角。自1月8日以來,券商兩融規模連續9天下降,平倉風險再起。

劇烈的市場動蕩中,面臨風險的不僅是杠桿資金,即便沒有加杠桿,去年高位時成立的私募基金也被迫主動斬倉,從而降低清盤風險。作為資金的提供方之一,銀行更為此捏了把汗。

這也讓高杠桿舉牌萬科的寶能係陷入了尷尬。隨著萬科A股復牌臨近,如果按照萬科H股復牌後的25%跌幅,寶能係除了將損失百億元級浮盈外,還將面臨爆倉的巨大風險。

兩融杠桿風險再起

讓多數融資客想不到的是,在2016年開局之際,伴隨市場大跌,融資融券餘額節節敗退,再次跌近萬億大關,由此引發的杠桿風險也讓市場坐立不安。

數據顯示,自1月8日兩融餘額跌破1.1萬億元之後,滬深兩市兩融餘額繼續下降,截至1月13日,滬深兩市融資餘額報10239.75億元,較上一交易日再次回落187.63億元,已經連降9日。其中,滬市融資餘額報6004.45億元,回落100.42億元;深市融資餘額報4235.30億元,回落87.21億元。

中信證券分析稱,兩融資金環境趨緊張,短線不容樂觀。近期融資買入佔比顯著下降,融資買入額佔標的券交易額比例下降到15.5%(前期高點為22.56%),融資買入額佔全部A股交易額的比例下降到7.9%(前期高點為12.3%)。

在市場歷經動蕩之際,不少融資盤的確已觸及平倉警戒線。有券商兩融業務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按照1:1的杠桿比例,公司設置的警戒線是150%,平倉線是130%,近期市場下跌較快,觸及警戒線和平倉線的客戶正在增加。不過很多客戶在經歷上一輪股市巨震後,在市場大跌的情況下會選擇主動減倉,強平比例不大,更多是主動賣出。

“這幾天大跌,兩融平倉的情況不會比去年7月時輕鬆。很多兩融客戶在去年9、10月份反彈時,把倉位又加上去了。啟用熔斷機制的那幾天,我們是非常恐慌的,當時要面臨的情況更複雜。但就算現在叫停了熔斷,這些客戶的風險依然很大。”有券商營業部人士對本報記者稱。

該營業部人士還表示,對客戶而言今年兩融很難操作,“都説今年是‘猴市’,這對做兩融的人是最不利的走勢,他們扛不起大幅波動。”

另一大型券商上海營業部人士則稱,其營業部目前還沒有被強平的客戶,但觸及警戒線的客戶較此前增加很快,平倉風險較大的客戶目前維持擔保比例多在130%~150%之間,“整體上來説,沒有去年6、7月時兩融客戶被強平時那麼恐怖。”

私募被迫斬倉

除了兩融,面對市場的劇烈波動,通過銀行、資管公司等渠道發行的私募基金,即便沒有使用杠桿,為了避免觸及清盤線,也被迫大量斬倉。

“我們有幾個産品,是在去年最高位時發的,1月11日那天,凈值跌到距離清盤線不到一毛錢,沒辦法,只好大量斬倉,否則就只有清盤了。”深圳某成立已有10年的私募基金內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這些産品成立於2015年6月初,由於是通過銀行代銷的,沒有加杠桿,經過近期大跌之後,凈值也已經逼近清盤線。

深圳另一傢俬募人士亦稱,通過銀行渠道發行的私募産品,資金來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銀行使用理財産品資金池,直接配售給私募基金,另一種則是通過私人銀行銷售,未加杠桿的産品,清盤線一般是産品單位凈值的0.7。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兩融餘額連降強平風險再現 寶能係面臨爆倉
來源:地産中國網2016-01-15 08:52:00
儘管滬指14日重回3000點上方,但此前的“開門黑”已令A股市場繃緊了神經,警惕地注視著不斷逼近的杠桿風險。券商兩融是這場杠桿風險的主角。自1月8日以來,券商兩融規模連續9天下降,平倉風險再起。劇烈的市場動蕩中,面臨風險的不僅是杠桿資金,即便沒有加杠桿,去年高位時成立的私募基金也被迫主動斬倉,從而降低清盤風險。作為資金的提供方之一,銀行更為此捏了把汗。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