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利率市場化改革正在加快推進

來源:金融時報 2015-08-11 09:08:00

原標題:利率市場化改革加快推進

自央行宣佈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至今,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不斷加速——上海放開小額外幣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存款保險制度出臺,今年以來3次降息、3次降準,將存款利率上限逐步擴大到1.5倍,啟動面向企業和個人的大額存單……

日前,央行在《2015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表示,今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連續下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報告》稱,隨著市場機制建設不斷完善,全國性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製成員範圍有序擴大,各地省級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建立健全,為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奠定了更為堅實的制度基礎。

據記者梳理,自從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基本設想以來,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醞釀20多年。1996年6月1日,央行放開了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成為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突破口。同年,證券交易所市場通過利率招標等多種方式率先實現國債發行利率市場化。直到2013年7月20日全面放開貸款利率管制,我國才實現了貸款利率市場化,這一步跨了整整17年,而存款利率市場化也就成了利率改革領域的最後一步。目前,小範圍的試驗改革正在開展,2014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宣佈,自6月27日起,在上海市轄區內全面放開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

今年存款保險制度正式推出,專家普遍認為,銀行背後的政府兜底、國家信用等“隱性承諾”將逐步被打破,未來銀行也適用市場化的破産制度,2015年將釋放出跨過利率改革最後一道坎的動力。 與此同時,産品創新也在有序推進。2015年6月,央行發佈《大額存單管理暫行辦法》,允許金融機構面向企業和個人發行市場化定價的大額存單。隨著大額存單發行正式啟動以及同業存單發行交易日趨活躍,金融機構的自主定價空間進一步拓寬,主動管理負債和自主定價能力得到提升。

據《報告》介紹,大額存單推出以來,發行工作穩步推進,發行規模逐步提高,期限品種日益豐富,發行主體範圍有序擴大,市場反應總體良好。

截至今年7月末,大額存單累計發行554期,發行總量為6816億元。從期限品種看,目前已發行存單包括1個月、3個月、6個月、9個月、1年期、18個月、兩年期和3年期共8個期限品種,其中1年期與1個月期品種市場需求最高,佔比分別為44.4%和18.5%。從認購情況看,企業客戶認購大額存單較為踴躍,面向企業的大額存單共發行5730億元,佔總發行量的82.9%。雖然受個人客戶認知度等因素影響,發行人計劃發行的面向個人的大額存單較少,但個人客戶認購積極性超出發行人預期,面向個人的大額存單共發行1186億元,佔總發行量的17.1%。

從發行利率看,各期限存單利率接近相應期限存款基準利率的1.4 倍,並低於相應期限的保本理財産品收益率。7月30日,大額存單發行主體範圍由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核心成員擴大到基礎成員中的全國性金融機構和具有同業存單發行經驗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及外資銀行,機構個數由9家擴大至102家。接受記者採訪的專家普遍認為,大額存單擴容意味著利率市場化制度準備進一步完善,反映出改革的進步。

《報告》表示,總體而言,大額存單的推出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重要舉措,有利於有序擴大負債産品市場化定價範圍,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機制;有利於進一步培養金融機構的自主定價能力,促進金融機構加快業務轉型。《報告》強調,下一階段,人民銀行將通過逐步擴大存單發行主體範圍、促進存單二級市場交易等方式,繼續推動大額存單市場發展,有序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金融時報:利率市場化改革正在加快推進
來源:金融時報2015-08-11 09:08:00
自央行宣佈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至今,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不斷加速——上海放開小額外幣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存款保險制度出臺,今年以來3次降息、3次降準,將存款利率上限逐步擴大到1.5倍,啟動面向企業和個人的大額存單……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