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調控再去行政化:多地解禁“9070政策”

來源:地産中國網 2015-07-31 08:28:00

7月30日,全聯房地産商會“REICO工作室”發佈報告稱, 2015年二季度,全國房屋銷售面積為3.2億平方米,同比增加13.3%,這也是房地産開發房屋銷售面積在連續5個季度負增長後,首度轉正。

這並不能徹底扭轉樓市高庫存的壓力,截止到6月底,商品房待售面積65738萬平方米,環比增加72萬平方米,仍處高位。

REICO工作室博士任榮榮表示,中國房地産市場正在經歷築底過程,三季度仍將以去庫存為主。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了解,去庫存,穩投資仍將是大部分庫存高企的地方政府的樓市關鍵詞,除了限價、限購之外,政府介入地産的另一隻行政之手——住房供應套型硬性指標也在逐漸退出。

經不完全統計,有超10省市出臺政策,明文取消了執行近十年的“9070”政策。

住建部相關人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考慮到各地的住房樓市條件差異,地方可以基於當地的實際需求,在不改變用地性質和容積率等必要規劃條件的前提下,允許房企適當調整套型結構。

增加去庫存壓力

所謂“9070政策”,源於2006年5月,住建部等9部委出臺《關於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的意見》,要求新建住宅項目,套型建築面積90平方米以下的戶型必須佔整個項目的70%以上。

該政策出臺的初衷是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應,穩定房價,為確保落實,該套型限製作為土地出讓的前置條件,被要求嚴格執行。但政策出臺之初,便廣受爭議。

上海易居研究院研究員嚴躍進稱,“9070”政策出臺時,商品房、剛需房的需求者在總購房者中佔比較大,國家強制性地要求建90平方米以下的房子是符合當時現實需求的,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開發商過度開發別墅、大戶型等,造成樓市戶型結構畸形。

在出臺初期,“9070”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樓市均衡穩定地發展。但隨著住宅市場由增量市場向存量市場變化,上述以增加普通商品房供應為主的行程措施,卻為去庫存帶來了壓力。

“本來市場都不好,從地段和需求出發,90平米以下的小戶型可能明明不適合市場需求,但還得按照中小戶型設計,更難賣。”湖南長沙的一位房企副總裁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上述房企人士亦表示,現在樓市的首套和二套房的首付降低,購房群體也更側重於大戶型。套型限制已經直接影響了開發商的銷售速度。

多地已取消“9070政策”

隨著樓市由增量市場向存量轉移,決策層已經在思考取消“9070政策”全國一刀切的必要性。

7月29日,南京國土局挂出了7幅地塊,其中三幅帶有住宅性質的地塊取消了“9050”的套型限制。

南京並非是全國首個取消住房供應套數硬性指標的城市。

經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天津、杭州、青島、四川、江西、河南、福建等超10省市明確取消了住房供應套型指標限制。

在中房協名譽副會長朱中一看來,“9070”不設硬性規定是優化房地産市場環境,把戶型交給市場、購房者決定的措施之一,也符合當前的趨勢。

需要注意的是,市場已經顯現對不同套型面積的商品房選擇,以上海為例,根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數據,2014年,90-120平米戶型成交量佔比33%,取代70-90平方米戶型成交套數,成為成交佔比最大的戶型。

這也是住房消費必經的階段,“在解決居住問題後,對居住的舒適度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90平米以下的首套剛需,改善性住房需求也屬於新剛需,需要支援。”朱中一介紹。

住建部一位人士介紹,樓市由增量邁向存量市場亦存在諸多差異化特徵,比如不同城市,區域甚至套型結構等存在差異。

因此,2015年住建部把優化住房及用地供應結構,作為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各地可以合理安排住房用地供應規模,促進用地結構調整,優化住房供應套型。

在北京中原地産首席分析師張大偉看來,市場存在多個規避“9070”政策的方式,比如一房兩本等,多地的9070政策名存實亡,在去庫存,促進房地産政策回歸市場化的體制下,後續或將有越來越多的城市取消“9070”的套型面積限制。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樓市調控再去行政化:多地解禁“9070政策”
來源:地産中國網2015-07-31 08:28:00
7月30日,全聯房地産商會“REICO工作室”發佈報告稱, 2015年二季度,全國房屋銷售面積為3.2億平方米,同比增加13.3%,這也是房地産開發房屋銷售面積在連續5個季度負增長後,首度轉正。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