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置業拋售內地資産 港資房企加速逃離內地?

來源:地産中國網 2015-07-20 10:33:00

內地吸引力大減?

雖然從表面看來,華人置業此次出售內地資産更多是出於疏解內困的需求,但事實上,從李嘉誠的這兩年頻頻拋售內地地産物業開始,內地地産行業對於港資地産企業的吸引力已經在逐漸降低。

在華人置業出售成都資産之前,總部位於香港的瑞安房地産也被傳出即將向領匯基金出售位於上海的企業天地一期項目的消息。據稱,領匯收購的單價還不到9萬元/平方米,按企業天地一期地上總建築面積8.3萬平方米推算,成交總價將逾70億元。

7月10日,瑞安房地産發佈公告證實,公司確實正與潛在買家商討可能出售本公司直接或間接持有的商業物業,包括位於中國上海市的物業。但還未與任何人士或公司就可能出售簽訂具法律約束力的協議。瑞安表示,該等交易與公司早前公佈的投資策略是一致的。

而最新的資訊顯示,瑞安期望出售的可能還不只是企業天地一期項目,還包括企業天地三期。7月14日,有外媒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稱,萬科正尋求與PAG以及鐵獅門合作組成財團,期望以35.7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瑞安房地産手中的企業天地三期項目。該財團中,萬科將佔50%的權益,PAG以及鐵獅門分別佔45%以及5%的權益。

目前,該消息還未獲得各方的證實,但市場已有消息稱,三方組成的財團已經在為收購做準備,正在尋求一筆5.09億美元的雙幣貸款,該筆貸款將為上述收購案提供資金。

顯然,瑞安在尋求合適的買家出售旗下內地資産已成定局,而這也符合瑞安過去幾年來在內地市場的一貫策略:從2011年至今,瑞安不斷減持內地資産,其在上海、重慶、廣州地出售的項目累計已經超過100億元。

誠然,瑞安近兩年“轉租為售”的戰略轉型也是其出售資産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可否認的是,內地地産項目對於港資企業的吸引力相比以往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內地房地産政策環境的變化以及不斷壓縮的盈利空間,讓資産週轉普遍變慢的港資企業在內地的經營業績每況愈下。

“相比2010年前後,港資企業現在進入內地的積極性明顯降低了,政策環境變化、競爭的激烈以及利潤空間的壓縮都是港資地産企業所難以適應的”,廣州一名本土龍頭房企高管對本報記者表示。

以2009年、2010年高調進入內地華南市場的香港新鴻基地産為例,近幾年其在內地市場的發展都不及預期。2014年,其內地的銷售金額僅完成90億港元,只相當於目標的79%,中高端的項目定位導致其飽受內地限購政策的影響,資金回籠緩慢,而其參與的舊城改造項目,也因為改造週期長而難以控製成本。

“現在內地的投資已經佔到我們總投資的23%,我們覺得這個比例已經差不多夠了”,在2014年的年度業績會上,新鴻基聯席主席郭炳江坦誠,現階段新鴻基將會先做好手上已有的項目為主,暫時不會在內地新增別的項目。

而除新鴻基之外,以高端商業項目運營為特色的港派地産龍頭恒隆地産近兩年在內地的發展也大不如從前。2014年,受內地打貪及反腐的影響,國內高端消費市場下滑嚴重,定位高端購物廣場的恒隆由此也受到了衝擊,“內地情況艱難,不知何時可能好轉”,恒隆主席陳啟宗慨嘆,以往恒隆在內地買地都是在市場低迷期出手的,但現在內地已經很少有類似的買地機會。

而在不少內地地産企業看來,港資企業的撤退則是一個難得的擴張良機。此次恒大地産從華人置業手上接手成都三個項目,對於恒大擴張西部地區的版圖就提供了一條捷徑。“現在國內的融資環境和貨幣政策都在放寬,融資成本的下降對於企業並購優質項目來説大大降低了成本,錯過了這個窗口機會可能就沒有了”,恒大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

(來源:中國經營報)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華人置業拋售內地資産 港資房企加速逃離內地?
來源:地産中國網2015-07-20 10:33:00
繼李嘉誠早前拋售內地地産項目之後,近期多家港資房企緊跟李嘉誠的步伐,大手筆出售內地物業。7月14日,香港知名富豪劉鑾雄旗下華人置業集團宣佈,向恒大地産出售位於成都的三個商住物業項目的全部權益,代價為65億港元。這是華人置業在內地的最大的發展項目,該筆交易之後,華人置業在內地的佈局將僅剩重慶地區的一個物業發展項目,其餘的都是持有型物業。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