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600年古城樓焚燬前竟成“茶館”

來源:北京日報 2015-01-05 10:09:00

遭遇火災前的雲南巍山古城拱辰樓(2014年12月27日攝)。 新華社發

拱辰樓被燒燬前,二樓內部是用於表演洞經古樂的演出場所,並設有茶座(2014年12月27日攝)。

1月3日2時49分,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縣南詔鎮拱辰樓發生火災,經全力撲救,截至4時48分火情全部撲滅,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及周邊居民房屋受損。但擁有600多年曆史的拱辰樓,在這場燃燒了2個小時的大火中成為廢墟,僅剩幾根焦黑的木梁和斷壁殘垣。

記者現場調查發現,這起火災並沒有以往古城火災常見的消防水源不足、道路狹窄等問題。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了如此慘重的損失?

撲救及時仍不免滅頂之災

巍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詔國的發祥地和古都。拱辰樓始建於明洪武年間(1390年),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是雲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更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巍山最重要的標誌性建築。

巍山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劉喜樹告訴記者,拱辰樓建在40多米長、20多米寬、8米高的磚砌城墻上,威武雄壯。從修建至今的600多年間,一直沒有遭受過戰亂、火災等,只有幾次大的正常維護修繕,成為巍山古城最重要的古建築,但沒想到卻毀於這次火災。

從接到報警到火災撲滅剛好2個小時,拱辰樓為何在這短短時間毀於一旦?當地政府、消防部門的撲救是否及時?

參與撲救的巍山縣消防大隊教導員楊再慶説,“3日2時49分接到報警,到2時55分消防車已經停穩,消防戰士迅速布設水槍,登高平臺車和水罐車也到現場。消防人員到場5分鐘後,巍山縣啟動應急預案,供排水公司就給現場消火栓做了局部加壓,消防用水供應正常。同時,拱辰樓外有環形通道,消防車在到達現場過程中通行順暢,能直接開到樓下。”

巍山縣縣長王利偉介紹,3日3時2分,巍山縣啟動《巍山縣古城滅火救援應急預案》,成立火災撲救指揮部。3時55分,增援的大理州公安消防支隊4車43人趕到現場增援撲救。火災發生後,共100余名專業撲救人員、10輛消防車參與滅火救援。

楊再慶認為,這次火災撲救總體較有效率,控制住火勢沒有蔓延。“專家組的初步意見認為,拱辰樓之所以在短時間內被燒燬,一方面是因為木質結構建築、天氣乾燥;另一方面,建築內部的跨度較大、沒有區隔,加之拱辰樓處於古城的最高點,空氣充足且流通較快,很有可能發生了轟燃。”

有人質疑與大量使用電路有關

在此次拱辰樓火災中,一些群眾懷疑火災和在木質結構的古樓中大量使用電路等有關。古城多位群眾反映,火災前拱辰樓屋檐四週用燈泡串成了燈帶,二樓的內部是用於表演洞經古樂的演出場所,並設有茶座。每人交2塊錢的門票後,就可以上拱辰樓喝茶、吃點心、聽音樂。

記者在拱辰樓一樓的樓梯口看到,一則為拱辰樓招攬“古樂欣賞、藝術傳承、歌舞休閒、茶飲餐點”的“千年古樂”的公告牌仍然矗立。走上二樓,廢墟中可以看到一些燒化的電線、插線板等。

在火災發生前不久,記者也曾到過巍山古城拱辰樓。除了能聽古樂,還能喝茶、嗑瓜子等,老闆還來問要不要烤牛肉。

通過記者當時拍攝的照片能看到,主樓裏設置了吧臺、長桌和椅子,正對面是古樂演出的場所,現場用布幔做了吊頂,還安裝了射燈和幾個較大的倣古燈籠,地板上還有插座和電線,燈火通明。

記者從消防、文管部門獲悉,火災發生前拱辰樓未發現消防問題,拱辰樓、古城核心區也未發生過火災。但記者在四方街和古城裏看到,火災發生後一些房屋上的電線仍然雜亂地纏繞在木質的門框上、房檐下,而商鋪內有多種電器,照常開門營業。

文保單位變身“茶館”違法違規

對於拱辰樓是否變身“茶館”一事,縣長王利偉表示,2010年4月,拱辰樓正式作為南詔古樂展示場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拱辰樓的日常管理由南詔古樂團負責,經常性的監管、巡查由縣文物管理所負責。

但記者從相關渠道獲悉,將拱辰樓交付給民眾團體“巍山縣南詔古樂團”進行管理和使用,作為業務部門的縣文物管理所對於這種做法持否定意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十三條,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屬於國家所有的紀念建築物或者古建築,除可以建立博物館、保管所或者辟為參觀遊覽場所外,如果必須作其他用途的,應當經核定公佈該文物保護單位的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徵得上一級文物行政部門同意後,報核定公佈該文物保護單位的人民政府批准。同時,《娛樂場所管理條例》第七條規定,“娛樂場所不得設在下列地點,(一)居民樓、博物館、圖書館和被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築物內……”因此,將拱辰樓交予巍山縣南詔古樂團作為洞經演奏場所(大量人員聚集)進行管理和使用有悖上述規定。

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儘管文管部門不認可,但“人微言輕”,“胳膊扭不過大腿”,最終還是把拱辰樓交給南詔古樂團使用,時間從當年4月至2015年3月。文物古建築是“誰使用誰負責”,巍山縣南詔古樂團接管後還沒到期,拱辰樓就毀於大火。

快評

誰為燒燬古城負責?

3日淩晨的一場大火,將雲南巍山古城標誌性建築拱辰樓燒燬殆盡。這座600多年的明代古建築,歷經風雨,卻沒能躲過火災的浩劫,讓人心頭生痛。目前事故原因還在調查中,但是接二連三的古城火災不能隨風而去,必須得有人負責!

公眾並未遺忘,2014年此時的獨克宗大火,將昔日繁華的街市變為倒塌的殘壁。4月,麗江束河古鎮火災,10間鋪面損毀。重慶風雨廊橋、貴州黔東南古寨、湖南洪江古城……諸多古城都在近年接連遭遇無情大火。

土木結構、風乾物燥、道路狹窄導致消防設施難以發揮作用……這些客觀上的條件,成為文物防範火患的先天不足。而後天的失調更是直接加劇了火災的頻率和規模。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至2014年,全國文物古建築就發生火災1400余起,著火主要原因就包括生活用火不慎、電器短路、玩火、吸煙等人為因素。儘管目前尚未證明此次火災與古樓變身為茶館是否有直接聯繫,但不少人仍認為存在很大的可能性。

透過巍山拱辰樓的毀滅,我們看到的是從老祖宗留下來的遺産裏“刨食”的急功近利。明知拱辰樓火險等級高、安全隱患大,儘管文物管理單位持否定意見,這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是違規變身為茶館。到底是誰拍板作出的決定?明確違規違法之下,南詔古樂團經營古樓茶館可曾對消防管理做到了位?600多年的古建築只留下一堆令人欷歔的斷壁殘垣,該由誰負責?

明知有隱患卻無防範,早有預見卻無準備。不時發生的教訓,依然擋不住一座又一座古城遭遇火災。試想,還有多少古城目前仍然坐在火患上而不自知?一些地方熱衷於招商引資、迎客到府,對於古城古建的保護只是挂在嘴邊、寫在紙上,卻從來沒有真正想到去落到實處。

對於那些已被燒燬的古城來説,災後“痛心疾首”的解釋,總顯得徒勞無功。我們所期待的,是一場又一場無情火災,能夠讓更多地方文保單位早日清醒,真正用心去保護好老祖宗留下來的珍貴遺産,別讓我們的後代只能通過照片去了解歷史。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雲南600年古城樓焚燬前竟成“茶館”
來源:北京日報2015-01-05 10:09:00
1月3日2時49分,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縣南詔鎮拱辰樓發生火災,經全力撲救,截至4時48分火情全部撲滅,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及周邊居民房屋受損。但擁有600多年曆史的拱辰樓,在這場燃燒了2個小時的大火中成為廢墟,僅剩幾根焦黑的木梁和斷壁殘垣。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