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梅生:房地産支柱産業趨勢並未改變

來源:地産中國網 2014-07-30 08:53:00

日前,記者在第六屆中國産業園商務區發展論壇上,有幸碰到了全聯房地産商會創會會長聶梅生女士,並接受新華房産的採訪。

“關於形勢我的看法,現在還是三句話,但是這三句話有變化。房地産已經從高位盤整到漲幅下調,到出現負增長。這是第一個趨勢。第二個,城市、地區企業之間的差異化逐漸加大,不能同時、同日而語了。第三,房地産支柱産業的趨勢沒有改變。”聶梅生表示。

微笑曲線

在聶梅生看來,房地産市場存在“微笑曲線”,該曲線由房地産上游和下游延伸共同組成。

“最近我們一直在研究。房地産發展在當前的情況下是處在微笑曲線的,我們應該抓住前端和後端微笑曲線,才能更加抓住房地産的未來。説到專業術語,就是上下游的延展空間是存在的,不能老去回想過去的美夢。上游往哪兒延展?土地供給制度的改革。第二是房地産金融體制的創新,就是我們往上游延伸。” 聶梅生説。

跟據她的表述,所謂的上游就是土地供給制度的改革,如果土地供給制度不改變,不僅僅是房地産重復土地的紅利沒有出路,而且中國經濟二元化是無法解決的。“房地産金融體制創新已經到了臨門一腳,現在很多房企往這個方面延伸,尤其是産業地産、養老地産在土地和金融方面有很大突破,很多房企轉到金融, 跟金融密切結合,部分房企買銀行,參加海外融資和發基金。”聶梅生説道。

所謂的下游包括傳統商務,城市綜合體受到了電商的衝擊和網際網路採購的影響,受到衝擊的不僅僅是門店,還包括賣房屋。“我們的機遇在哪?我們有網際網路採購平臺,我們可以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建立電商平臺。”聶梅生説,“我主張産業化、智慧化、綠色技術和産業化結合,提升房地産建造技術、施工和運作效率。”

“物業管理是最下游,在大數據時代的物業管理絕對不是原來物業管理的概念了,包括網上採購,包括醫護,包括醫檢,包括安排旅遊等等,全部都可以在物業管理當中去實現。所以大數據時代,社區服務已經展開,我覺得都衝擊了我們的傳統物業管理。這三條線是我們下游延伸的微笑曲線,所以我們這個行業還是可以微笑起來的。”聶梅生表示。

下半年市場或有所抬頭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5月份,全國房地産開發投資30739億元,同比增長14.7%,增速比一季度回落2.1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回落5.9個百分點,已連續四個月下滑,為2010年以來的最低水準。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金額也雙雙負增長。1—5月份,商品房銷售面積36070萬平方米,同比下降8.5%,降幅較一季度擴大3.8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額23674億元,同比下降8.5%,降幅較1—3月擴大3.3個百分點。

針對全國房地産開發投資、銷售等主要指標增速持續回落的現象,聶梅生認為,確實是一些主要指標出現了負增長,主要源於高庫存,但她表示相信下半年市場反應將會有所抬頭,“我們要相信克強總理的7.5%的GDP增長指標。”聶梅生在會下對記者這樣表示。

據之前的統計,全國70個大中城市出現環比下降,僅北京市場環比上漲,對於北京市場未來是否會出現價格鬆動,聶梅生給出了這樣的答覆“從各項數據來看,相比之前的漲幅,北京市場已經出現了漲幅大幅下降的勢頭,去化率也相比之前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今年5月份固定資産投資增長17%,房地産投資增幅從去年的20%降至14%,房地産投資增速已經低於固定資産投資。今年全國房地産開發企業本年到位的資金增速,更是從去年的32%降到了3.6%。

“這説明資金來源出了問題。開發商的錢很緊張,不像去年不差錢。”聶梅生分析。對於這點會後聶梅生對記者説,去年6月份,各界認為進入到錢荒階段,其實在我看來,去年並非錢荒,但是今年確實真正的銀根收緊。

今年以來,由於國內房地産行業增速不斷放緩,拐點論、崩盤論等多種説法不斷被拋出,會後記者就這個問題諮詢聶梅生的觀點,她表示,我們不要每天將觀點、崩盤挂在嘴邊,現在大家總是通過一些房價變化把拐點、崩盤的概念往上套。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聶梅生:房地産支柱産業趨勢並未改變
來源:地産中國網2014-07-30 08:53:00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