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七:變形城鎮化政績思維貽害民眾

來源:地産中國 2013-01-31 17:51:00

一場被當地政府命名為 “和諧拆遷”的風暴,正在河南濟源的農村颳起。去年國慶期間,“濟東新區開發項目新區玉泉指揮部”正式進駐王莊村,一個整村拆遷的方案隨之擺到了村民們面前,村民們為此不得不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推房的速度,遠比預想中的快,指揮部所在地王莊村只用了3天就被整體夷平。4台挖掘機同步進行,村民的老宅和帶不走的沙發、傢具,一同被埋入廢墟。

強行拆遷曾是非常熟悉的場景,在輿論的關注下,最近兩年,這一方式已經有所收斂。然而,現在一些地方政府借城鎮化之名,削山造城、撤鎮設市。在某些地方,老百姓個體的權利再度被棄擲一邊。河南濟源市王莊村為了推行拆遷,就提出了“不要當村裏的罪人,誰不拆就是王莊的罪人”,那裏的農民就這樣被逼著離開了家園,當上了城裏人。

城鎮化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讓農民過上現代化的生活,提高他們的幸福指數。城鎮化的推行,絕不是將農民驅離土地,搬進高樓那麼簡單。這牽涉到一系列的社會管理工作。其實,城鎮化的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是經濟的發展水準,一個家庭只要積累了足夠的財富,他們自己就會尋找他們嚮往的生活,是居住在城市的高樓還是居住在鄉間,應該出於他們的自由選擇。但是,當政府以城鎮化為理由強行要求農村居民過上城鎮化的“美好生活”時,實際上已經構成對民眾生活方式選擇權的干預。當這些農民離開土地以後,他們實際上就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來源,如果在轉變身份後不能在就業市場上找到立足點,他們只能成為住在高樓裏的無業遊民,對於整個社會都將帶來嚴重的後患。

中央提出城鎮化的發展目標,是希望將此作為未來推動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引擎,在投資驅動經濟發展的方式已經露出疲態的情況下,這當然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但是從目前一些地方出現一哄而上的態勢來看,舊有的投資驅動型方式仍然深刻地影響著地方政府官員的行為邏輯,他們更希望的是在城鎮化之下引進新的投資項目,特別是在多年的房地産投資熱抬高了城市中的拆遷成本後,農民宅基地所依附的土地已經成為地方上新一輪 “圈地運動”的目標,像王莊村的拆遷,就是為了讓這個村莊整體搬遷後,將其土地用於引黃調蓄工程。地方政府固然為農民的搬遷安置付出了代價,但由於制度的缺失,農民在其宅基地上的權力已被輕易地剝奪。

在王莊村的“拆遷運動”中,地方街辦提出了“殺出血路”的口號,當地各種權力機構都被動員起來,對村民構成了全方位的“包抄”,甚至牽涉到他們的子女。村民們的唯一選擇便是與拆遷指揮部簽訂一紙協議,為這場違拗村民意志的拆遷披上合法的外衣。在以往投資驅動型的經濟發展方式中,某些政府官員將GDP作為政績指揮棒,用“殺出血路”的極端行為,製造了一些有損社會和諧的事情。

令人感到不安的是,在經濟發展方式已經開始轉變的當下,地方政府的這種政績思維依然沒有改變,城鎮化在他們那裏,仍然是需要用“殺出血路”的極端行動來推動的政績。很顯然,官員作風不改變,不將權力關進籠子裏,城鎮化這個本應是造福民眾的途徑,就有可能淪落為貽害民眾的禍水。

在去年底召開的全國發展與改革工作會議上,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説,2013年要總結全國城鎮發展改革試點經驗,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抓緊研究制定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措施。

河南濟源出現的以“殺出血路”來推進城鎮化的現實提醒我們,城鎮化不僅僅是拉動內需的最大潛力,其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推動民眾的生活方式發生轉變,從而對整個社會産生重大影響,這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只有把城鎮化納入理性的軌道,這一場牽涉到幾億農民切身利益的社會變革,才能真正地造福民眾。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警惕七:變形城鎮化政績思維貽害民眾
來源:地産中國2013-01-31 17:51:00
從目前一些地方出現一哄而上的態勢來看,舊有的投資驅動型方式仍然深刻地影響著地方政府官員的行為邏輯,他們更希望的是在城鎮化之下引進新的投資項目,特別是在多年的房地産投資熱抬高了城市中的拆遷成本後,農民宅基地所依附的土地已經成為地方上新一輪 “圈地運動”的目標。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